麥婉華
在初夏明媚的陽光下,澳門創業青年蔡淵博從澳門家中出發到橫琴的辦公室,如果路況好的話,只需要半個小時。“最近才開始慢慢恢復駕車回珠海的辦公室工作,2020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澳門遠程辦公。”蔡淵博是一位標準的澳門“80后”,不同的是他不只把視野局限于澳門,更是放眼粵港澳大灣區。
2004年,蔡淵博從澳門大學畢業,創辦先皓科技公司,主要為澳門的政府、企業、社團組織及個人用戶,定做呼叫中心、政務系統等各類信息系統解決方案。2009年,公司業務擴大,基于人才和成本考慮,蔡淵博選擇把新板塊“軟件質量控制中心”建在廣東珠海橫琴。
不像澳門只要憑七天內的核酸檢測報告到內地城市就免隔離,香港如今仍在“封關”狀態。從香港入境內地城市后需要接受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因此,同樣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95后”香港青年黃偉憧則已經1年多沒有回到位于廣州南沙的辦公室了。“雖然無法回到南沙的辦公室,但是我也一直在遠程辦公,每天和辦公室的同事電話溝通。同時,因為一直在香港,所以也更多時間與客戶見面,維護客戶關系了。”黃偉憧說。
黃偉憧在大學時修讀工商管理,曾到過上海、杭州實習,當時就發現內地是一個龐大市場。2017年7月大學畢業后,他第一份工作就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東莞。工作一段時間后,黃偉憧通過交流團認識到廣州市南沙區青年聯合會,了解到南沙正在努力建設香港青創空間,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并可以一天辦理好營業執照。
2018年,黃偉憧便與團隊在南沙創辦廣州憧明貿易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發展采購、外貿、電商項目,現時業務集中于為餐飲、酒店、娛樂業提供采購服務,客戶遍布香港、外地中小型餐廳、酒吧等。2020年起,團隊計劃開展線上創新餐飲資源平臺,配合虛擬布景、人工智能,期望提升市場采購效率,全面推動傳統采購業數碼化。
“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特別是香港澳門的年輕人,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還望你們能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平臺上,更好地發揮你們的作用。”4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寄語。
2019 年“高鐵青年號- 創科體驗行”舉辦,500 位香港青年親身到大灣區城市了解當地的創科發展。香港青年協會供圖
4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廣東廣州、汕頭、潮州調研。韓正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走進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與港澳青年交流座談。韓正說,港澳是你們的家,廣東是你們的家,大灣區是你們的家,祖國是你們的家。希望大家在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奮斗目標和人生價值的同時,結合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積極宣傳大灣區和祖國內地的真實情況,幫助更多港澳青年了解大灣區,支持和促進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近年來,港澳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的熱情日漸高漲。同時,香港、澳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各方也推出政策,鼓勵港澳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香港青年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和世界各地很多年輕人一樣,充滿理想,有干勁,有熱情,同時擁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內地市場龐大,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香港特區政府鼓勵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掘機遇,投身創業或有興趣的行業發展。
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于《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林鄭月娥表示,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青年人的失業率可能會維持雙位數字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有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發展潛力卻十分巨大,能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業發展機會。
“在2020年《施政報告》咨詢期間,不少企業向我表示若政府能提供補助,他們可在發展經濟高增長的大灣區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機會。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林鄭月娥說。
為更好地實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香港勞工處與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組成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秘書處”。記者從香港勞工處獲悉,其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當中約700個專為科技創新職位而設。科創職位包括但不限于研究及開發、資訊科技、數據分析、系統發展、數碼營銷、工程、資訊保安、與科技相關的知識產權或技術轉移工作等。
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的大學、大專院校在2019年至2021年頒發的學士或以上學位,可合法在港受雇工作的香港居民可參加計劃。參與計劃的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于月薪18000港元聘請目標畢業生,并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政府會按企業聘用的每名畢業生,發給企業每人每月10000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香港特區政府積極鼓勵機構在計劃津貼期屆滿后,繼續聘用受聘的畢業生為長期雇員。
除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還就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方面宣布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
據了解,越來越多青年人渴望通過創業一展所長,在傳統行業打工外尋找出路。記者從香港民政事務局獲悉,?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2019年已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以下簡稱“青年創業計劃”),為有意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并進一步回應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據悉,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于2018年4月成立,負責監督青年相關政策的制訂和統籌,并督導政策局和政府部門推行有關措施。
香港青年協會總干事何永昌于“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啟動禮上接受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右)頒授的感謝狀。香港青年協會供圖
林鄭月娥表示,當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游后,香港民政事務局會資助10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預計批出約1億港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廣東及各大灣區內地城市已同意支持這個計劃,并會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讓香港青年享有與內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此外,特區政府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信息、宣傳及交流平臺,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
“兩個計劃我都有聽過,而且在我身邊的年輕人們都對這兩個計劃頗有興趣的。大家也有去關注相關內容,還是挺吸引的。但現在因封關等原因,一些青年人滯后了到大灣區創業、就業的計劃,還望能趕緊結束封關的狀態。”黃偉憧說。
除了香港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外,香港多個青年社團都有提供相關協助、提供交流機會,幫助青年人更好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創業,并幫助他們適應不一樣的制度與環境。
香港青年協會(以下簡稱“香港青協”)正是其中一個例子。香港青協業務總監鄧良順在接受《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早在2003年12月,協會便與香港總商會及渣打銀行合作,舉辦“香港青年珠江三角洲考察團”活動,帶領近百位香港青年到國內參觀多家珠三角企業及進行研討會,了解國內不同行業及社會發展。2013年,香港青協與前海管理局及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共同營運“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致力協助及推動香港青年捉緊到大灣區創業的機會,實踐創業夢想。香港青協一直與創業青年同行,抓緊每一個機遇讓創業青年實現夢想,現為“夢工場”合作平臺機構,負責引薦香港優秀創業青年入駐,并提供一站式創業支援,讓企業持續增值及提添速力。
而到了疫情期間,香港失業率持續上升,就業前景不明朗,無論剛畢業,抑或在職青年均面臨艱巨的挑戰。香港青協青年就業網絡在2020年5月發表一項有關“保就業”計劃開設青年新職位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在536名受訪青年中,逾六成(61%)對目前就業狀況感到擔心。他們期望政府能夠資助開設創意工業(55%)、社會服務(53%)、媒體及廣告(40%)等行業的職位,并提供在職培訓等就業支援配套。
澳門勞工事務局提供就業配對服務,推動求職者進入發展前景較佳的工作崗位。澳門勞工事務局供圖
鄧良順指出,培育青年一直是香港青協的重點工作。青年的創意無限,其潛質不能忽視。他們抓住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獨特機遇,一定能盡展所長,開拓創新創業的新局面。
香港特區政府的青年發展委員會于2019年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青協作為其中一間合作的本地資助機構,其項目名稱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先行者”,為入選的青年創業團隊,提供12堂,共36小時的營商培訓,務求讓他們掌握更多有關創業的知識及技能,特別是在大灣區城市內創業的信息及需要留意的地方,包括:人力資源管理、業務注冊、會計及稅項、法律知識、市場推廣及知識產權和專利等議題。
青協一方面推薦入選的青年創業團隊落戶“夢工場”,另一方面亦在香港黃竹坑的社會創新中心,提供一年免費辦公場地,舉辦不同形式的商務交流機會,讓團隊可以認識更多大灣區創業的合作伙伴,從而拓展他們的業務網絡和商機。
香港青年聯會(以下簡稱“香港青聯”)也一直不遺余力推動大灣區發展,積極鼓勵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人參與。記者從香港青聯獲悉,在民政事務局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支持下,青聯一直積極為有志創業的青年朋友創造不同的平臺,例如以文化產業為主的創業資助項目“伴你啟航-文創香港”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為初創人士提供創業的支援,一眾熟悉內地營商環境的青聯成員參與其中,提供專業意見,例如內地創業的第一步—如何領取商業登記及牌照、注冊稅號等,到底需要向什么部門申請等,作為初創團體的引路人。另外,在民政事務局的指導下,青聯順利舉辦了“深圳創業服務試行計劃”,搭建香港青年到深圳創業的橋梁。
另外,青聯會更積極推動青年創業的工作,例如籌辦大型創業論壇等,加強青年創業者的營商知識,為有意在香港或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之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以及進一步協助青年解決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讓有抱負的港人可在事業上奮力圖強。同時,青聯會通過舉辦不同主題的營商培訓工作坊,持續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幫助香港青年登高望遠,期望能培育更多具有創業家精神的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地區,也是很多青年人逐夢的地方。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以下簡稱“香港駐粵辦”)新聞發言人在接受《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在粵的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4000人。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為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資助計劃,而廣東省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發展迅速,為雙創活動提供大量軟硬件支持,成功落戶雙創基地的香港青年除了可受惠大灣區各市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措施,亦可享受基地提供的孵化及輔導服務,減低創業面對的風險。”香港駐粵辦新聞發言人表示。
考慮到香港青年在內地就業或創業可能不熟悉內地的職場實況、就業市場及工作文化,香港特區政府的“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在內地的實習活動,其中在計劃框架下推出并作為粵港合作重點項目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已在2019年開始涵蓋所有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加深香港青年對內地就業市場、職場文化及發展機會的認識,協助他們訂立未來工作方向、累積工作經驗和建立人脈網絡,繼而有助他們日后在大灣區發展。
推動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方面,粵港兩地政府于2019年為首批10個大灣區青年雙創基地聯合授牌,讓這批基地帶頭向香港青年提供優質和適切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度身訂造的資助計劃,為有志到大灣區內地城市一展抱負的青年提供重要而多元的支持。除了上述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外,還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
該計劃將批出約500萬港元予15個非政府機構舉行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短期體驗項目,預計可讓首批約700名青年受惠。獲資助機構將會舉辦短期大灣區內地城市雙創基地的體驗項目,加強香港青年對位于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青年雙創基地,以及內地相關雙創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認識,有助他們日后考慮落戶相關雙創基地創業。
特區政府積極鼓勵青年人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駐粵辦也通過不同途徑宣傳和發放扶持政策相關信息,鼓勵香港青年了解在大灣區發展的相關政策,協助他們開拓事業,發揮所長。
香港駐粵辦新聞發言人表示,駐粵辦會到訪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了解基本情況、入駐服務和優惠政策等,并與入駐基地的香港青年進行交流。
與香港青年保持聯絡的過程中,駐粵辦收集他們在創業就業及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和建議,向內地政府部門反映。例如,過去存在的就業證帶來的不便、無法在內地參保、回鄉證使用不便等。后來在內地部門逐步推出便利港人的措施中,就包括取消就業證、給予在內地的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等。最近,深圳市還出臺了便利港人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當中就包含對香港居民在深圳創業就業的支持政策。
駐粵辦會定期到訪高校與香港學生會面交流,介紹創業就業政策及特區政府鼓勵和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組織香港青年學生參觀企業及創業基地,讓他們了解內地創業及就業環境;收集創業就業的相關政策,以及企業招聘和實習崗位信息,向香港青年學生發放。
另外,駐粵辦還會舉辦和組織線上線下的研討會和交流會等活動,邀請香港業界代表分享創業經驗和大灣區發展機遇、創業基地代表介紹基地入駐條件和提供的服務,以及邀請內地政府部門介紹扶持和優惠政策等。同時,駐粵辦提供機會讓創業青年與參會代表交流,鼓勵他們善用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發掘發展機遇。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雙創基地發展迅速,有如雨后春筍,為有意創業的港澳青年帶來契機。除了上述香港有眾多對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的政策外,澳門也不遺余力地創造機會,給青年人實習、就業、創業等政策。
記者從澳門勞工事務局獲悉,其一直關注青年人的就業需要,積極為青年人提供適切的職業轉介和輔導服務,如模擬面試工作坊等服務,定期派員到不同高等院校及社團舉辦職涯規劃講座及就業服務推廣,每年暑假亦會與社團合辦“青年就業博覽會”活動,協助本地及外地就讀大學的本澳應屆畢業生尋找工作。
澳門每年舉辦的“青年就業博覽會”新增了“粵港澳大灣區”展示區,邀請內地企業來澳參展和提供招聘崗位。 澳門勞工事務局供圖
疫情發生后,澳門青年尤其應屆畢業生較過去面對較大就業壓力。為此,該局自2020年起,先后推出了“疫境自強·職出前程”職場體驗計劃、“就業導向帶津培訓計劃”、青年專場配對會等就業支援措施。
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重大機遇及開拓本澳青年的就業發展空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還于2018年開展推動澳門青年到大灣區城巿的名優企業進行交流、就業的工作。
其中,為促進粵澳青年交流合作,于2018年起舉辦大灣區的參觀交流活動,通過有關參觀交流活動,讓澳門青年了解內地不同行業的業務知識及發展前景,從而啟發其探索更寬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并規劃出更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又于每年舉辦的“青年就業博覽會”新增了“粵港澳大灣區”展示區,邀請內地企業來澳參展和提供招聘崗位,供有興趣的青年查詢及應征有關職位;自2019年起,主動走進廣州高校舉辦活動及講座,為在當地就讀的澳門學生介紹勞工局各項青年就業服務,以及有關大灣區就業及實習的信息和計劃。
澳門勞工事務局表示,現時亦正與其他內地企業商討合辦實習計劃,冀能爭取更多內地企業向澳門青年提供更多合適的實習、見習或就業崗位。據悉,針對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或離校兩年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發展空間,該局與珠海、深圳及福建簽訂了有關實習就業和見習的合作協議,未來將繼續與各市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系,并合力推動青年走進大灣區的工作,陸續開拓更多澳門青年到內地實習、見習和就業的機會。
通過在崗實訓的見習方式,澳門青年到內地企業體驗國家新經濟新業態營運模式,冀藉此拓寬澳門青年的就業發展空間;在職帶薪培訓計劃則通過企業支持和配合,由勞工局提供就業配對服務,推動求職者進入發展前景較佳的工作崗位,入職后為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在維持收入的同時學習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實習生鄭佩華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