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不相干材料相融的雜化策略是怎樣形成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江世亮
2018年,有一項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殊榮的工作,即用“有機-無機雜化策略構建多功能生物醫用材料”,由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朱美芳院士和陳志鋼教授領銜的團隊獲得。在篩選上海市科委資助的“上海重大科研成果科普化探索”項目時,標題中的“雜化”一詞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因為在過往幾年里曾不止一次在東華大學的一些場合聽到朱美芳院士提到“雜化”,所以這次看到“雜化”就很想約她談談這個項目,談談什么是雜化。朱老師知道我的想法后讓我先提供一份采訪提綱,我在提綱的第一條里就提出想了解這一技術涉及的“雜化”的概念和人們通常認識的“雜交”有何區別?材料科學家利用“雜化”可以做哪些事?或許是撞上了朱老師的學術興奮點,她很快就讓陳志鋼老師安排了此次采訪。
在差不多兩個小時的采訪時間里,“雜化”始終是主題,是主角。整個過程中,朱老師耐心地給我解釋“雜化”一詞及其概念,并不時手繪圖表,對名詞術語做通俗化解釋。也差不多是在采訪過半后我才豁然理解朱老師為什么愿意花這么長時間和我推究一個術語名詞的來龍去脈,其深意或是想由此探討當一個學科亟待尋求突破或者試圖探求新的發展動力時,從領域內的世界級專家或者科學史上的經典文獻那里尋求智慧指引是多么重要。而我的收獲是比較完整地理解了一個科學(術語)概念的提出及指導科研的過程往往就是某種科學思想、方法形成和運用的過程。運用“雜化”這一思想理念可以指導包括新型材料、新型催化劑等在內的各種新材料的構建,也包括朱美芳他們這次獲獎題目中提到的多功能生物醫用材料的構建。顯然“思想”更為重要。下面就讓我們走近這個一等獎項目,了解直接推動這一獲獎工作的“雜化”思想、策略形成過程及其價值。

“雜化”概念是由美國理論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在其20世紀30年代初出版的《化學鍵的本質》一書中提出的。鮑林在書中對“雜化”的概念做了這樣的解釋:原子在成鍵過程中,幾個能量相近的原子軌道根據成鍵的需要也可以相互疊加混合成幾個新的原子軌道,這種原子軌道成為“雜化軌道”,而軌道的混合過程稱為“雜化”。鮑林強調“成鍵”是原子軌道雜化的原因和動力,并且只有在成鍵過程中才會發生軌道雜化。雖然鮑林的成鍵理論、雜化軌道較為圓滿地解釋了理論化學界的一些疑惑,但或許理論太超前,在《化學鍵的本質》出版后的一段時間里這本書并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差不多50年后的1981年,日本科學家提出“雜化材料”的概念,出了書、發了論文,但與纖維材料相關的雜化材料還沒有出現。
朱美芳說她是在2002年第一次提雜化,雖然她早在1997—1999年間在德國合作做博士學位論文——關于有機納米材料合成及其在聚合物纖維中的應用時,就已經多少涉及雜化。朱美芳想到雜化是因為她和同行當時在科研上遇到了難以逾越的瓶頸,即如何能把兩個原來不相干的、不相融的材料結合起來,產生新的相干的正效應。這種不相干材料包括無機材料與有機材料,如有機材料中的高分子與無機材料中的金屬氧化物、碳材料等的混合。
如何把原本不相干的東西相干起來,使其發揮出正效應、產生正相干是當今新材料研發的核心與命門所在。但有一段時間,材料學界試圖將兩種不相干的材料合二為一的努力均不成功。同樣經歷了許多不成功也在努力探求突破點的朱美芳從與國際高分子界大家、美國工程院院士程正迪先生的交流中得到了啟發,程先生建議不妨重讀鮑林的《化學鍵的本質》。也是在研讀科學大師的經典著作中,朱美芳對雜化的本質有了深層的理解:真正的雜化是原子軌道的雜化,是可控的相干;讓能量相近的不同軌道交融起來才是雜化的要義,也即是鮑林提到的雜化軌道的原初概念。
在反復研讀經典的基礎上,朱美芳得出了:從A(合金等)、 B(共混方法)、C(復合物)到H(雜化)的模式,進一步理解了雜化是不同尺度的可控性;兩種及以上的組分間的作用可以是強相互作用或弱相互作用,但必須是可控的、精準的。
程正迪先生本人也是雜化概念的踐行者、推動者。早在2005年,時任美國阿克倫大學高分子科學系主任的程先生提出要重新定義高分子,并發起了持續一段時間的學界討論。這一討論的效應及其影響已經超越了高分子化學本身。要知道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的高分子學科形成不久就帶動了高分子產業的勃興,開始了用化學方法制備合成高分子的時代。歷經80余年的學科演進,高分子及其相干的科學技術門類已臻成熟。而對學科穩態一直持有強烈警惕的程正迪院士那段時間和一批同行都在思考高分子的未來之路,這正是2005年程先生等發起國際高分子界重新定義高分子討論的背景。朱美芳說盡管高分子重新定義的討論與雜化并不直接相關,但這種要打破現狀,探求新路的舉動深深觸動了她。特別是程先生提出的“學科就如同一個人一樣,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有它的幼年期、成長期、相對成熟期到衰老期”的認識深深影響了朱美芳:只有勇于打破穩態,才有望找到學科得以繼續蓬勃發展的新生點。朱美芳由此想到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歷經這么多年,其實也都到了其生命周期的穩態期,如何打破這樣一種學科穩態是很值得思考的。正如程先生所說:人(物種)的最穩定態就是死亡了。
朱美芳說,在高分子重新定義討論中,程先生提出過高分子科學未來的發展應著眼三個性:前瞻性、包容性和應用性。如何理解這三性?她在和程先生討論中議論了蜘蛛并得到了啟示。蜘蛛這一生物早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泥盆紀時代就存在了,可謂這個星球最長壽的生物之一了。蜘蛛為什么能這么長壽?有人說這很可能與其品類極為豐富有關。已知蜘蛛品種有4萬多種(中國就有4 000多種),正是物種如此的多樣,與環境及其他物種的包容,它才能應對無數的自然災變而幸存至今。學科的發展其實也和物種的存續有共通之處——只有不斷保持多樣性、包容性才能使學科之樹常青。
而對前瞻性,朱美芳認為關于高分子定義的討論及其引出的一些結論都是具有前瞻性的。朱美芳進一步談到2021年年初她和程院士交流時程院士對前瞻性的洞見:不能只是考慮現在的卡脖子問題,要有前瞻性,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只是從paper到paper,要從現實中找問題。與此直接相關的是,程正迪和朱美芳兩位院士都認為本本主義是現今阻礙創新的一大痼疾。說到這里,朱美芳再次回溯經典。有效對抗本本主義的一個范例是17世紀英國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的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他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多領域都有重大成就。胡克定律的提出不是從文獻到文獻的產物,他的許多發明都是從顯微鏡中觀測得來的,而且他會把顯微鏡中看到的東西都手繪出來。
回到這次獲獎工作的核心雜化策略本身,朱美芳歸納為:求諸“雜化”,蓋因兩種不相干材料混合后性能上不去。各種嘗試后(如高分子加氧化亞銅、二氧化鈦、二氧化硅等)毫無起色,后來做到納米級時有些苗頭了,但又發現只能做一個體系,換一下就不行了。多方碰壁后最終還是回到本源,回到對化學鍵、對雜化機理的重新認識上,也就是上文講到的朱美芳及其團隊成員重讀鮑林《化學鍵的本質》一書的來龍去脈。而“有機-無機雜化策略構建多功能生物醫用材料”獲得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至少表明他們運用雜化策略,把不相干的兩種材料合二為一這條路走通了,這也成為雜化思想提出近百年后的一次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案例。或許這是認識和理解這一科研成果價值和意義的要旨所在。
順著這個要旨,接受采訪的陳志鋼老師給我介紹了他們運用雜化策略在構建多功能生物醫用材料方面的實踐及進展。首先該項目希望研制出針對癌癥、細菌感染等疾病急需的新型生物醫用材料。針對傳統高分子生物醫用材料功能單一而無機功能材料生物相容較差、功能與缺陷難以調控,限制了其生物醫學應用等瓶頸性難題, 項目組提出用有機-無機雜化方法來制備兼具高分子與無機材料本征特性的新一代多功能生物醫用材料。具體創新點是:提出了用納米材料構筑高性能高分子水凝膠——以無機納米材料構筑高分子網絡,制備具有高力學性能的水凝膠材料,這種材料已證明在人工韌帶、人工肌肉等仿生領域有很強的應用前景;發展了電場誘導構筑無機-高分子雙載體雜化功能纖維的新途徑——利用靜電紡絲技術實現了藥物和無機載體的簡單快速封裝制備,得到了雙載體雜化功能納米纖維,這種材料可廣泛應用于組織工程和藥學領域;建立了高分子限域內原位生長無機納米診療平臺的新方法,研發了一系列可用于腫瘤模型診斷治療的新型納米診療試劑。
朱美芳院士對我說,以上工作都還是前幾年的,隨著對雜化本質的進一步理解,這兩年他們對雜化的認識又進入一個新的層面:從以組分為主的雜化到不同形狀、尺度、維度、組分的雜化;從有機-有機雜化到無機-有機、有機-無機的雜化。實際上就是物種多樣化的反映。
朱美芳回憶起2005年向她的本碩導師孫桐教授匯報雜化工作及其前景時,孫老師的一番話她時在心頭。孫老師說,雜化材料可以做50年,甚至還可以拿諾貝爾獎,因為雜化材料是有包容性的,雜化思想是康莊大道。雜化及雜化材料相當于道和器的關系,可以不斷延伸出去。朱美芳說,導師的這番話一直激勵她和團隊不停歇地把“雜化”這座富礦深耕下去。
催化過程大大加快知道我想要雜化思想引導下構建新材料的案例,朱老師把材料學院項目組的兩位年輕人叫來一起討論。一位是主攻催化劑材料研發的左偉偉研究員,一位是更年輕一點的從事雜化材料研發的王瑞莉講師。左偉偉告訴我,他們希望研制的新型催化劑會在制藥原料合成、石油天然氣轉化、材料可循環利用等方面有更優異的表現。傳統催化劑的核心材料鉑、銠等貴金屬催化效率高,但費用高、毒性強,而鉀鈣鐵等便宜的金屬毒性低、電子軌道低、性能相對差。左偉偉他們利用無機-有機雜化的思想,根據催化性能來設計新的催化劑。由于單一無機成分性能很差,課題組就用有機來補充。后續實驗效果顯示,利用無機-有機協同成分雜化的催化劑顯示出1+1遠大于2的效果。例如:在纖維材料的循環利用中,如用便宜的毒性低的金屬加上有機的成分形成無機-有機雜化催化劑,可大大加快纖維材料的降解速率,顯示出可與貴金屬催化劑媲美(甚至更好)的活性。這也是迄今任何單一有機或無機材料都達不到的催化效果。左偉偉告知,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無機有機的這兩種物質在分子軌道層面上實現了雜化,也就是這兩種材料在兩種軌道間能根據反應需要進行轉移。正是基于這樣的科學原理,使得從大分子降成小分子,或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催化過程大大加快。
開發出可替代進口的齒科材料王瑞莉提供的案例來自口腔材料,具體來說,即傳統補牙的樹脂材料如何借助雜化手段制備出更具耐磨性、力學性能更好的齒科填充材料。王瑞莉介紹,這個口腔材料研發需求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醫生。當時(2010年)齒科樹脂材料基本上是國外進口材料一統天下,收費很貴,使用中還時有問題,醫生希望有國產的材料替代進口。經近10年的研發,并先后得到863項目、國家重大研發項目支持,目前王瑞莉他們研制的齒科雜化材料已進入臨床前審批。王瑞莉告訴我,通常使用的無機相是大顆粒加小顆粒,他們借助雜化策略,用多種小顆粒有效聚合成外觀尺寸和傳統大顆粒接近的材料,但其核心由多組分、多功能的小粒子聚合,如此可以避免大顆粒易整體脫落的問題。這種齒科填充料以往都是某國外著名公司一統天下,東華-正海-九院等合作研制的雜化齒科填充材料綜合性能與國外進口復合樹脂性能持平,但在力學性能、美觀性、耐磨性等指標上都勝過對方,而價格只是進口材料的1/3。
此次有機會了解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工作——“有機-無機雜化策略構建多功能生物醫用材料”,特別是對主要完成人的采訪讓我非常興奮,因為這是一次不同以往這類訪問的訪談,受訪人朱美芳院士沒有多述及這項工作的技術細節及其效應,而更多探討了指導他們這項工作的科學思想、理論的源頭所在:正是科學大師及經典文獻給予了他們理解問題真諦的理論滋養,進而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尋求到破除瓶頸之道。相信這樣一種創新感悟及治學之道不僅是當今在創新之路上努力探求的人們所需要的,也會給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帶來些許啟示。感謝程正迪院士、朱美芳院士不同凡響的學術高度讓我有機會通過采訪接近了真理。這是一位科學記錄者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