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翁創苗
每天傍晚,走進廣州市天河區的景安花園,你都會看到垃圾站點的垃圾桶擺放整齊,垃圾投放點旁邊設有洗手池,陸續有小區居民拎著垃圾袋,精準地投放在垃圾桶里。“現在我們都養成垃圾分類準點投發的習慣了,小區的環境比以前干凈整潔了很多。”居民王阿姨豎起了大拇指。
這一改變,是天河區實施《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來一個縮影,也是天河區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開展垃圾分類常態化監督,不斷消除垃圾分類盲區,合力推動垃圾分類提質擴面所帶來的新變化。

暗訪小組開展垃圾分類暗訪工作
2020年9月2日晚上,由全國人大代表曾慶洪,市人大代表、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藍小環組成的暗訪小組來到天河區的德欣小區、德埔小區暗訪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查看垃圾分類情況和投放點衛生秩序,與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人員談話聊天,把收集到的情況細致填寫到人大代表暗訪情況統計表里。
諸如以上暗訪監督垃圾分類的代表活動從2020年6月開始就在天河區如火如荼地開展。區人大常委會向全區人大代表發出《關于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倡議》,廣泛動員全區四級人大代表深入暗訪。“我們積極探索構建代表全覆蓋常態化暗訪機制,通過這種持續暗訪,代表們能夠從中發現問題,便于更好地監督。”常委會副主任倪瑞蘭說道。
暗訪活動以人大街道工委為單元,組織四級人大代表采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校園和小區、直插現場的做法,隨機暗訪;采取明察與暗訪、蹲點和走訪相結合的方式,代表們深入群眾摸實情,聽真話,深入現場看實情,掌握第一手資料。
“我們先后發布垃圾分類暗訪工作指引1.0版本和2.0版,圍繞垃圾分類投放點‘六要素’達標升級、垃圾分類站桶員履職等六個項目,細化評判標準,推行評判清單化,推動暗訪工作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常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垃圾分類暗訪工作的持續開展,常委會要求人大代表擴大暗訪覆蓋面,把暗訪區域從最初的居住小區擴大到城中村、高校等區域,并增加暗訪頻次,從最初的每個代表每月至少暗訪一次,增加到兩至三次,還按照垃圾分、投、收、儲、運全程分類的要求,深入投放點、垃圾房、壓縮站現場暗訪。
“通過持續開展活動,使活動逐步從最初的倡議號召‘要我監督’轉變為代表履職的自覺行為,除279名區人大代表主動參與暗訪外,69名全國、省、市人大代表也參與進來。”常委會選聯工委主任郭民說道。
不僅如此,為了提升代表暗訪的專業化水平,常委會依托新建成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宣講基地和人大代表大講堂,邀請專家、專業代表、垃圾分類工作者授課培訓,講解垃圾分類基本知識、工作要求,不斷拓展代表垃圾分類知識深度。
代表們還利用代表進社區等活動,積極向選民宣傳、講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科普小知識,引導選民主動參與到日常生活垃圾分類中,并就如何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建言獻策,為政府加快推進解決垃圾分類難題提出真知灼見。
2020年12月10日,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廣州舉行。來自全國的與會代表分三條線路走訪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在參觀天河區獵德街獵德社區的垃圾分類投發點時,與會代表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是對天河區垃圾分類工作的肯定。天河區人口眾多,而且高校數量大、分布廣,如何消除高校垃圾分類這一盲區,加快推進高校垃圾分類工作進程,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常委會以中心城區高校為切入點,發動屬地街道聯組代表,日巡夜訪中心城區華工、華農、暨大、華師等高校垃圾分類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
2020年9月15日,一場高校垃圾分類工作座談會在天河區人大常委會召開。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天河區轄內高校的人大代表及相關負責同志齊聚一堂,圍繞如何做好高校垃圾分類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很快,座談會上達成的一致意見得到了轉化落實。“我們通過標語、宣傳欄、電子屏、宣講、座談等多種形式營造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積極搭建志愿者線上平臺,開展垃圾分類主題黨日活動,引導學生‘分’出新環境、‘分’出新習慣,‘分’出新觀念。”區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余秀江說。
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由點及面,循序漸進,這是天河區人大常委會“借智”“借力”“借勢”,助推高校垃圾分類提質擴面邁出的第一步。在中心城區高校垃圾分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常委會進一步復制、推廣經驗做法,以點帶面積極推動東北部地區高校垃圾分類,并督促區城管部門成功出臺《天河區高校垃圾分類工作指引》。經過持續跟蹤問效,有效推動天河區高校垃圾分類持續向好,全區44所高校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從無到有,目前已在高校院內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190個,有效破解高校垃圾分類“老大難”問題。
3月11日,區人大代表王進宏將暗訪拍到某垃圾投放點垃圾亂堆放的照片上傳到天河人大微信號中的“隨手拍”,約兩個小時后,該問題就得到解決。
為了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垃圾分類監督新模式,自2020年10月,常委會充分運用“互聯網+”模式,創新開展“隨手拍”活動,在“天河人大微信公眾號”以及天河人大APP中開設“隨手拍”功能,這一功能一上市,就受到了人大代表的追捧。
這款高效、便捷、暢通的“指尖”上的履職平臺,拉近了代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也折射出新時代天河人大的新氣象。“隨手拍為代表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方式,它已然成為了我履職的習慣。”市人大代表梁麗珍如是評價。
通過“天河人大”微信公眾號,可以全天候、全地域、全方位深度延伸人大監督觸角,給垃圾分類監督裝上了科技的翅膀,開啟了“指尖時代”,有效彌補了常規監督廣度和深度不足的缺點。
同時,“隨手拍”功能與區“有呼必應、令行禁止”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對接,通過社會公眾監督,促進相關問題盡快解決,進一步提高代表履職實效,激發代表履職積極性。
此外,通過“天河人大微信公眾號”實時展示代表暗訪情況,有效形成代表互動交流、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自公眾號上線以來,已有100多名代表通過“隨手拍”參與垃圾分類暗訪監督,提交問題照片290多張。
除此之外,常委會還寓支持于監督,形成整改落實的強大合力,及時向區委請示匯報。對代表視察調研中發現的垃圾分類智能化應用、經費保障等問題及時向區委報告,并將代表暗訪情況每月定期形成書面材料向區委報告,得到區委高度重視。“對監督中和人大代表暗訪發現的站桶不到位、混投亂投等問題,我們同步移交政府部門、街道辦事處,督促立行立改。”常委會相關同志介紹到。
一系列舉措,推動了天河區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面,實現天河區垃圾分類全域覆蓋,全區826個強制分類單位、1 004個住宅小區、25個城中村居住片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分類投環境持續優化,投放點達標升級從6月份的45%提高到95%,廚余垃圾分出量以每月近10%的增幅遞增,全區資源化回收利用率達39.9%,垃圾分類工作持續走在全市前列。■

“天河人大”APP的“隨手拍”為代表履職提供更便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