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本刊記者 曉 理 通訊員 林愛文
“在1月份省人代會期間,一些其他地方的‘同行’頻頻向我了解我們后宅鎮設立行業代表聯絡站的事。真沒想到我們海島小鎮的人大工作得到了省人大常委會肯定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被叵肫饍蓚€月前在省人代會期間的經歷,來自南澳縣后宅鎮新鄉村的省人大代表林炳亮深感與有榮焉。更讓林炳亮感到滿意的是,他作為省、縣人大代表在漁業代表聯絡站履職,近兩年來切切實實地為群眾辦成了不少好事實事,也看到很多人大代表的履職從原來的“搞不懂”“干著急”到如今的“看得準”“干得好”。
兩年多前,情況卻并非如此。2018年,后宅鎮人大按照省、市人大常委會的要求,在鎮機關、新鄉村、港畔村和宮前村高標準設置了四個人大代表聯絡站,將各級人大代表全部編組進站履職,其中鎮機關為中心聯絡站。高標準建成的聯絡站本應有高水平的履職成效,縣人大代表楊偉民還記得2018年底時一位選民群眾跟他的“吐槽”:“上個月20號代表聯絡站開放的時候,我找你們值班接訪的代表反映問題,說了半天,他雖然很是替我著急,但愣是聽不明白我反映問題的重點,事情被拖到現在還沒有解決!”楊偉民詳細了解后得知,反映問題的原來是一名漁民群眾,而接待他的人大代表是從事農業種植的,兩個人的交流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導致問題被拖延了1個多月。楊偉民后來將情況反映至縣人大常委會和后宅鎮人大。
“南澳縣的代表聯絡站在2018年中全面建成后,我們多次到后宅鎮的代表聯絡站調研,也聽到不少代表和群眾的類似反映。主要原因是后宅鎮的三個支柱產業漁業、鹽業、農業都有各自不同的‘專業’特點,處理解決問題有時候會有很大的差異,容易導致群眾找不著門、代表找不對路的情況?!笨h人大常委會選聯任工委主任陳芝雄談到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關鍵。
“后宅鎮人大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針對鎮產業分布特點有針對性地建設行業聯絡站,使高標準建成的代表聯絡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經過深入的調研和認真研究,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映山給出了常委會的指導意見。

農業聯絡站舉辦“農業科技下鄉”活動
“我們根據縣人大常委會的指導意見,在2019年初對新鄉村、港畔村、宮前村三個代表聯絡站進行改造。將轄區內的縣、鎮人大代表按照漁業、農業、鹽業三個類別分類搭配進各個代表聯絡站,相關的接訪辦法、工作流程也根據行業的特點作了有針對性的調整?!辨側舜笾飨惐塘纸榻B說。各代表小組除了按計劃開展接待活動外,不定期組織學習,按涉及行業和群眾反映集中的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調研,有針對性開展監督工作。同時,有計劃地培養“領銜代表”。每個聯絡站在駐點代表中挑選1至2名責任心較強、熟悉法律知識和人大業務、有較好協調能力的代表擔任“熱心代表”,還要結合其熟悉相關行業的特長,從而將這些代表培養成為“能干事”“會干事”“干事實”的“代表帶頭人”,協助鎮人大和聯絡站做好日常接待和意見建議的收集反饋,促進行業代表聯絡站的有效運轉。
“專業對口”的行業代表聯絡站讓聯絡站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大激發了代表主動聯系群眾和群眾進站反映社情民意的積極性,聯絡站知曉度逐步提高,為民履職的成效越來越好。代表們還通過積極走街串巷,深入漁船、田間地頭、海邊鹽場開展聯系選民活動,主動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并及時反饋給政府和有關部門,廣受群眾好評。

代表到漁船上了解漁民生產生活情況
后宅鎮是漁業大鎮。鎮人大以陸上的漁村聯絡站為依托,探索建立了首個“海上漁業流動代表聯絡站”。一方面選擇縣人大代表郭文全的粵南澳漁21 187漁船作為聯系平臺,按照陸上聯絡站的基本要求進行配置,郭文全同時以漁民和人大代表的身份駐點漁船,負責聯系若干漁船,各漁船在生產一線方面遇到的問題可直接向漁船聯系平臺反映,將代表聯系群眾的觸角延伸到海上。一方面由漁村人大代表組成陸上聯系平臺,通過陸上的漁村聯絡站及時收集海上聯系平臺信息并進行整理,第一時間遞交至鎮人大主席團,構建了一個海陸聯系網絡。這個立體的“海陸兩棲”聯絡站在廣闊的海陸之間為人大代表和群眾搭建起一座便捷的 “連心橋”,推動了民生實事的落實和解決。
海上漁業流動代表聯絡站的人大代表利用伏季休漁的時機,組織漁業、應急等部門及部分人大代表,舉辦了漁船船長學習培訓班,在宣傳國家休漁政策、普及漁業安全生產知識的同時,傾聽漁民群眾的意見建議,推動漁業生產有關問題的解決。捕魚季節,針對臺風可能對漁民出海作業安全造成重大影響,海上漁業流動代表聯絡站的漁業人大代表就會利用“漁港通APP”平臺發送臺風防大風指令(命令),督促所掛鉤漁船的船東船長,自覺報告進(出)港情況,從而減少漁民因臺風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陸上的漁業人大代表聯絡站(新鄉)站也積極為群眾辦實事。2019年11月,在接待群眾活動中,有群眾反映,后江養殖區域的白色泡沫浮球風吹日曬后經常漂浮在海面,既不環保又影響沿海景觀,要求整治海上漂浮物。接到群眾反映后,駐站人大代表迅速到現場調研,匯總歸納形成代表建議提交縣人大常委會,由常委會轉交縣政府辦理。縣政府迅速落實,明確由后宅鎮政府牽頭有關職能部門開展整治。隨后,鎮召開書記專題會議,專門研究海域整治工作,并把該區域列為生態示范區建設項目,聯合邊防所、漁監大隊和漁村人大代表組織養殖戶召開會議,宣傳海域整治工作,安排示范區建設的日程表,解決示范區推進解決存在的問題。經過數月的整治工作,相關海域已全面完成整治,完成違規養殖海域整治面積共9 130畝,案嶼周邊可養區已完成推廣生態浮球4 350畝,讓后江海域重現潔凈景觀。
在農業(港畔)代表聯絡站的外墻上,醒目地掛著“農民的家,我們一起當家!”幾個大字。駐站人大代表將脫貧攻堅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摸清群眾產業發展意愿和就業意向,重點圍繞相關助農政策以及市場前景向農民群眾展開講解,引導他們發展脫貧致富的產業。南澳白珠苦瓜是潮汕較為有名的苦瓜品種,但由于農民種植技術落后,每年產量有限,苦瓜供不應求。從2019年開始,每年2月份后,農業人大代表就主動聯系農科所的專業人員來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種植,并聯系鎮農業部門舉辦蔬菜瓜果培訓班,在人大代表和專業人員的努力下,白珠苦瓜的優良種植技術已經得到推廣,農民實現了增產增收。
2020年9月,農業代表聯絡站接到群眾訴求:東畔大坑河水干涸,雜草叢生,迫切要求政府整治東畔大坑,開辟抗旱水源,解決周邊農民灌溉用水問題。聯絡站收集群眾意見后形成代表建議,由常委會轉縣政府辦理,后由縣農業農村和水務局辦理該項建議。縣農業農村和水務局接到建議后加緊對東畔大坑開展整治工作,清除雜物雜草、平整河床、修復溝墻、挖掘抗旱水井。同時積極推進河湖景觀建設工作,在東畔大坑打造綠道,有效提升了南澳的水景觀和生態環境。

鹽業代表來到鹽田,了解鹽民生產生活情況,調研如何做好鹽業轉型和鹽民再就業工作
“我為鹽民兄弟代‘言’”是寫在鹽業(宮前)代表聯絡站外墻上駐站人大代表對選民群眾的承諾,也是人大代表們的實際行動。2019年初,在鹽業聯絡站開展接待活動中,縣人大代表楊國喜、鎮人大代表蔡鴻君接到群眾蔡得、蔡淺反映,由于鹽業改制,轉產轉業的鹽民生活困難。代表隨后到南光村、宮前鹽村、西山鹽村三個從事鹽業生產的自然村作全面的調查摸底,重點掌握各村生產鹽田及荒廢鹽田面積、鹽民及勞力鹽民情況、鹽業生產銷售情況。了解到隨著南澳縣鹽業生產條件和市場銷售形勢的變化,在國家取消政府定價和食鹽銷售區域限制后,相關鹽村生產的鹽產品因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繼續生產經營。受此影響,原來“靠鹽為生”的2 000多名鹽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生活來源得不到保障,如何安撫鹽民,解決鹽民生計,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代表歸納整理形成了《關于要求解決鹽民鹽改過渡期間生活保障的建議》通過鎮人大提交縣人大常委會,常委會轉交縣政府抓緊辦理落實??h政府隨后成立鹽業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制定了《南澳縣食鹽監管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并按照實施方案穩步推進各項工作,以確保鹽民這幾年順利實現轉產轉型。同時,針對建議中提出部分鹽民生活比較困難的情況,常委會在監督推動縣政府扎實推進鹽改方案落實的同時,督促有關部門大力籌集資金幫扶鹽業村里的60戶困難鹽民,確保鹽民在過渡期內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