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
香港公營醫療服務多年來供不應求。特區政府18日宣布,建議通過修訂醫生注冊條例,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免試執業。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18日透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同意將《2021年醫生注冊(修訂)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條例草案將于本周五刊憲,6月2日提交立法會審議。她說,香港每千人中僅有2名醫生,遠低于其他發達地區,因此有迫切需要引入符合資格的海外醫生。這些醫生必須符合四項條件,包括須是香港永久居民;須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并已在當地獲取醫生注冊資格或??漆t生資格;須在公營醫療機構(醫管局、衛生署、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的醫學院)全職工作至少5年;獲雇主機構認為服務令人滿意及稱職。特區政府將成立特別注冊委員會,為制定名單把關。委員會成員包括港大及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醫專主席、醫委會主席以及由行政長官委任的成員等,主要考慮因素包括教學語言、醫學院國際排名等,而指定院校名單的數目應不超過100所學校。
至于會有多少醫生來港注冊,陳肇始表示暫時難以評估,但今年很多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香港醫學生表示有意回港,符合資格的估計數以百計,加上已執業醫生可達到數以千計。
《星島日報》19日稱,外界過去一直關注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后,會有大量內地醫生赴港執業。而數據顯示,內地現在僅有3所大學的醫學院可躋身世界排名100名內。此外,香港醫生懂得廣東話及英文是必要條件。雖然內地大專院校大多以普通話授課,但據了解也有內地院校的專業課程用英語教授。
香港人口老化加速,對醫療的需求急劇上升,導致醫生短缺狀況不斷惡化。數據顯示,香港平均每千人只有2名醫生,相對英國每千人3名醫生、澳大利亞每千人3.8名醫生有相當大的距離,政府評估未來10年至20年醫生缺口近2000人。為解決這一難題,港大及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的招生規模已由250人擴大到現在的530人,雖然已到極限,但仍然追不上現實的需要。10年前,特區政府還有限度引入海外醫生,但效果不明顯,最終成功在港注冊執業的不超過50人,對龐大醫生缺口可謂杯水車薪。
對于引進海外醫生,香港一些團體一直反對,認為將影響本港醫生的利益。立法會議員葛佩帆認為,單靠增加本地培訓醫生難以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必須多管齊下,而引入符合資格的境外醫生是一個可行辦法。小區組織協會干事彭鴻昌稱,放寬輸入海外醫生方案門檻太高,擔心吸引力不足,在海外已注冊的醫生未必愿意回港執業。有人甚至表示,若最終有100人來港服務,已經很幸福?!叭绻愀坩t生再多一點,我當時就不必排近一年才做手術”,23歲的家良因先天性心室中膈缺損需要做手術,結果從發現病情到手術完結輪候近一年。他說,既然本地醫生不夠,當然要招人,“有本地醫生擔心利益受損,但與病人利益比較,這根本不是一個理由”。
有港媒19日評論稱,有多少海外醫生符合要求又愿意來港服務,目前尚是未知數,但特區政府踏出第一步值得肯定,解決港人“看病難”也就有了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