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王蒙晚年文化心態分析

2021-05-20 02:44:37王春林
江漢論壇 2021年3期

摘要:王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本文旨在通過對他晚年的小說創作、學術研究以及一些代表性言論的考察,對其晚年文化心態,以及這種文化心態形成的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從而對王蒙晚年文化心態進行一種批判性的反思。 王蒙在其晚年,發生了一種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的啟蒙立場回歸到對傳統文化認同的這樣一種思想蛻變。在與巴金、冰心晚年文化心態進行充分比較的基礎上,本文認為,晚年的王蒙與其說是一位現代知識分子,反倒不如說更是一位傳統的文人。

關鍵詞:王蒙;晚年;文化心態;傳統文人

中圖分類號:I206.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03-0092-05

1989年9月初,時年55歲的王蒙正式卸任文化部部長職務。是不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可以把進入1990年代之后的王蒙稱之為晚年時期的王蒙呢?籠統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恐怕都是有問題的。一方面,從王蒙“評紅談李譯契佛”的具體行為以及此種行為背后所隱隱約約透露出的某種保守文化心態來看,我們的確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在另一方面,不管怎么說都還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王蒙,依然保持了極具爆發力的創作狀態。用王蒙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也就是我所喜歡說的人應該有幾個世界了。對于我來說,多幾個世界也包含著多幾條命的意思,你不可摧毀我,我的大哥!我可以入世三丈三,經世致用,承上啟下,統籌兼顧,務求周到。我可以宰相肚里撐船,消化鐵釘鋼刀苦水假藥。我可以偶然露一露牙齒,如我在自嘲打油詩里所寫:‘人間最妙爬格子,世上無雙耍狗熊。我可以面壁讀書,自思自嘆,咬文嚼字,浮想聯翩。我可以邊疆大漠,胡語胡歌,痛飲三巡,仰天長嘯……道可道,常道,非常道,非非常道。名可名,常名,非常名,非非常名。蒙可蒙,常蒙,非常蒙,非非常蒙。”① 這段不無自得狀的鮮活文字所呈現出的,正是王蒙一種在文化與文學創造上的超級自信心態。與那些別無所能故而只知一味戀棧的一般官員不同,王蒙在擁有部長身份的同時,也還是一位創作能力特別突出的作家。官可以被罷,可以不做,但他那樣一種超人的寫作天賦卻是任誰都無法剝奪的。除了在諸如“十七年”與“文革”這樣極端的政治畸形時代,包括王蒙在內的很多作家都曾經一度被迫噤聲之外,一旦進入相對開明的時代,正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具體到打小就才思敏捷才華橫溢的王蒙,從文化部長的位置上卸任后,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與更為開闊的空間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能了。其他且不說,單只是王蒙最為得心應手的小說這一文體,很大一部分重要作品均構思完成于他卸任文化部長之后。其中,僅長篇小說這一部分,就先后創作完成了包括《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與《狂歡的季節》在內的“季節四部曲”,《青狐》,《暗殺—3322》,《悶與狂》,以及在失而復得的舊稿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這邊風景》。《這邊風景》后來還獲得了國內最高的官方文學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除此之外,王蒙尚有數量可觀的中短篇小說發表。既然卸任后的王蒙在自己最為得心應手的小說創作方面表現出了如此這般的巨大活力,那我們如果簡單地把進入1990年代之后的王蒙,視作他的晚年階段,就很顯然是不合理的。也因此,在我看來,一種更合理的切割方式,就是把2004年王蒙年滿七十歲,也即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進入古稀之年之后的人生,看作是王蒙的晚年時期較為合適。這一點,從他開始醞釀寫作早已計劃多年的《王蒙自傳》三部曲上,就可以看得非常明白。《王蒙自傳》第一部《半生多事》的具體出版時間是2006年5月。依此上推,他自傳的實際動筆時間,就應該是在2004年進入七十歲之后的事情。一般情況下,人只有在進入晚年的時候,才會形成創作帶有人生回顧與總結反思性質的回憶錄或者自傳的強烈動機。就此而言,王蒙在進入古稀之年后一種自覺的自傳寫作行為,所透露出的,正是他的某種晚年心態的正式生成。從這個意義層面上說,筆者更愿意把七十歲前后看作是王蒙正式步入晚年時期的一個分水嶺式的重要標志。

只要稍加留心,我們就不難發現,晚年時期的王蒙,除了時不時仍然會有一些小說作品發表出版之外,他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學的研究之中。這其中,更早一些時候就已經開始的關于《紅樓夢》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研究之外,更有他在《王蒙自傳》三部曲完成之后所陸續展開的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闡釋。《老子的幫助》《莊子的快活》《莊子的奔騰》《莊子的享受》《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與莊共舞:人生的自救之道》《老子十八講》《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你不難發現,短短數年的時間里,王蒙關于孔孟老莊的研究著作,竟然達到了八本之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孔孟老莊這四位,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具體來說,孔孟與老莊分別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種思想文化學說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源泉所在。孔孟是儒家的創始人,老莊是道家的創始人。孔孟的儒家之學以“仁”為根本,“成仁”乃其根本理想;老莊的道家之言以“道”為宗尚,“體道”是其歸宿。更進一步說,儒家是入世的,集中探討人生如何才能夠在自我實現的基礎上濟世。而道家則是出世的,集中探討人生怎樣才能實現自我的精神超越。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由儒道釋三種思想文化組構而成。這其中,釋也即佛教文化并非中華本土的產物,它最早發源于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王子。因他屬于釋迦族,所以又被稱為釋迦牟尼。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時間,一般認為是東漢年間。從南北朝開始,佛教文化在進入其鼎盛發展階段的同時,也逐漸地開始了它的本土化進程。大約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佛教文化在深入影響國人生活的同時,慢慢地開始與中國本土的儒道兩家并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流。王蒙晚年所聚焦的孔孟老莊,乃是中國傳統文化三種源流中兩種發源生成于本土的儒與道文化。雖然我們一般都會把儒道釋并稱,但從一種更加嚴格的意義上說,恐怕只有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文化與老莊所代表的道家文化,方才能夠被視為原生性的本土文化,可以被看作中國文化最早的濫觴。我們注意到,與西方文化更多地強調后來者對前賢的背叛式超越有所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乃偏重于強調對前賢的衣缽傳承。也因此,一部中國文化史,某種程度上乃可以被理解為一部不折不扣的注經史。注什么?后來者所注的對象,往往是如同孔孟老莊這樣的文化奠基者的代表性著作。這樣一來,所謂的“我注六經”或者“六經注我”,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思想文化承傳綿延的一種常態。盡管我們無法否認在歷代注經的過程中,那些注經者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于傳統文化有所發展,但與更強調對前賢背叛式超越的西方文化相比較,以注經的方式長期延續的一部中國文化史的原創性不足,乃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多少帶有一點遺憾的是,晚年的王蒙攜帶著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完成的關于孔孟老莊的近十本著作所匯入其中的,正是這樣一條原創性不足的暮氣沉沉的文化長河。大約也正因為如此,王蒙的這些著作雖然已經出版有年,但卻并沒有產生相應的影響力。與這些更多地帶有注經色彩的傳統文化研究相比較,毋寧說,王蒙以作家身份對《紅樓夢》和李商隱的研究更令人信服,事實上也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力。

王蒙這樣一位一直把革命當做自己神圣使命,而且在1980年代由于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不僅非常熱衷于小說創作上的先鋒實驗探索,并因此被視為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代表性人物的作家,何以會在他的晚年,竟然差不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對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闡釋之中呢?王蒙的這種變化近乎于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給我們的闡釋在無形之中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導致這種狀況形成的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文化保守主義總體時代氛圍的影響與制約。關于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日益甚囂塵上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霍曉玲曾在其《正確認識文化保守主義思潮》② 一文中作出過詳細論述。她立足于當下中國的語境,對文化保守主義做了進一步地劃分。在她看來,所謂的文化保守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在認同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外來文化因素,強調儒家思想的一種現代轉換;后者所指的,則主要是當代的新儒家。在霍曉玲的視野中,從一種廣義的保守主義來說,諸如傳統文化復興熱、讀經熱、國學研究與出版熱、祭祀熱(祭孔、祭軒轅等)以及大陸新儒家的崛起等,所凸顯出的,既是文化界人士的自覺表達,也是文化保守主義對普通民眾的廣泛影響。根據我們自身對近期中國社會文化狀況的總體感受,論者的以上描述其實是非常真確到位的。這樣的一種總體文化氛圍,恐怕正是促使王蒙將頗多精力投入到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重要外因。當然,反過來說,作為當代擁有極廣泛影響的一位作家,王蒙對于孔孟老莊所表現出的濃厚興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產生著一定的助推作用。

全國范圍內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影響之外,導致王蒙關注孔孟老莊的更主要的原因,其實也與作家自身內心深處所一直潛藏著的向往“明君賢臣”情結緊密相關。在《王蒙自傳》第一卷《半生多事》中,我們曾經讀到過這樣一段話:“南皮出過一個大人物是張之洞,他的弟弟張之萬也很有名。在唐浩明的歷史小說《張之洞》里,寫到張之洞受到的教誨:‘啟沃君心,恪守臣節,厲行新政,不悖舊章,我為之叫絕。啟沃是對上作宣傳啟蒙。恪守是講紀律講秩序。厲行是志在改革,向前看,一往無前。不悖是減少阻力,保持穩定……中國嗎?深了去啦。”③ 《半生多事》之外,在另一篇短文《十六字真言》里,王蒙不僅再一次提到了這十六個字,而且做了更加深入的闡釋:“俺的同鄉張之洞張南皮,曾經受過前輩高官鹿傳霖的教導,十六個字:‘啟沃君心,恪守臣節,厲行新政,不悖舊章。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多向上面宣傳報告,豐富與開拓上面的信息資源與胸襟眼界,同時嚴格地講規矩、守紀律,不搞急躁越位冒險,不瞎忽悠。以一定的緊迫感認真改革,敢于嘗試,勇于出新,同時盡最大可能尊重已有的秩序,避免舊勢力的反彈。”④ 十六個字的一段話,能夠讓王蒙念念不忘,以至于先后兩次專門提及,能夠令智慧的王蒙拍案叫絕,真的非常不容易。出自于前輩高官鹿傳霖的這十六個字,之所以能夠讓王蒙念念不忘且拍案叫絕,主要原因在于它從根本上觸動了曾經擔任過共和國文化部長的作家內心世界的某種情結。當王蒙在談論故鄉的先賢張之洞的時候,潛意識里聯想到的恐怕應該是曾經“入閣為臣”的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王蒙發自內心深處的對于鹿傳霖這“十六字真言”的激賞,其實帶有某種不容否認的夫子自道意味。也因此,在王蒙前后兩次對于這十六個字所展開的闡釋中,有很多都可以被看作是他自己從政過程中的經驗之談。張之洞身為晚清名臣,既是洋務派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又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一起被并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晚清時期,在不觸動根本的政治體制的前提下,張之洞在教育、鐵路以及法律等方面作出的各種不懈努力,用現在的話語來表達,完全可以被稱之為那個特定歷史階段的“改革開放”。但不管怎么說,有一點很重要,他一切舉措的前提,乃是“恪守臣節”。“文革”結束后1980年代的中國,由于鄧小平的復出,進入了百廢待興的改革開放時期。由于擔任文化部長的要職,王蒙在1980年代的中國,也以很多實際的作為對改革開放事業做出過重要的建構性貢獻。雖然重要程度絕對無法與當年的張之洞相提并論,但就其實質而言,王蒙的政治地位與現實作為,的確能夠讓我們聯想到張之洞。這里,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也依然是所謂的“不悖臣節”。如果說當年張之洞的“不悖臣節”是指身為臣子者絕對不應該有篡位的非分之想,那么,后來王蒙的“不悖臣節”就是指王蒙內心深處對于現行社會政治體制的高度認同。從以上論述可見,王蒙之所以要兩度提及張之洞,兩度提及鹿傳霖的“十六字真言”,其實與他內心深處一直深潛著的“賢臣”情結緊密相關。既然有著強烈的“賢臣”情結,既然特別向往一種“明君賢臣”的存在狀態,那么,晚年王蒙的傾心于孔孟老莊,傾心于中國傳統文化,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了。大約也正因為如此,晚年王蒙的精神世界才會呈現出某種令人不可思議的犬儒化傾向。這一點,突出不過地表現在他那部形式上帶有鮮明實驗探索色彩的長篇小說《悶與狂》中。

“在這樣一種典型的王蒙式的語詞重復與堆砌中,作家徹底喪失了更加深入地追問反思歷史的可能……無論是對于我們的整個國家民族而言,還是對于那些曾經不幸地被卷入其中的個體而言,發生于1950年代中后期那場規模巨大的反右派運動,都堪稱萬劫不復的精神劫難。在時隔多年之后,尤其是在反思條件已經足夠成熟的當下時代,我本以為能夠在那一代作家群體中最具藝術智慧者的筆下讀到較之于從前更有思想力度的對于那場空前劫難的批判與反思,但誰知,在《悶與狂》中,我最后讀到的竟然是如此一種充滿著諂媚氣息的輕飄飄的文字。”⑤ 雖然批評的言辭貌似有點激烈,但實實在在地說,從1948年時的“少年布爾什維克”,到后來的共青團干部,年少成名的著名作家,錯誤地被打成“右派”打入政治另冊,遠走邊疆“自我流放”,重新復出后曾經一度對于西方現代主義創作方法情有獨鐘的“老”作家,中共中央委員與文化部長,晚年鉆入故紙堆,對孔孟老莊的傾心研究與詮釋,尤其是其思想文化立場從曾經的對于歷史劫難的深刻批判與反思,到晚年精神犬儒現象的生成,回顧王蒙一生所走過的這樣一條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與心路歷程,真的令人不能不感慨系之。王蒙不僅創作過一部中篇小說《雜色》,而且他還不無自得地以所有的批評與研究者大約都只能夠捕捉到其“雜色”思想藝術世界的某一個側面為驕傲。然而,盡管王蒙的確稱得上是一個“雜色”般的復雜存在,但細細考量,卻也還是可以從其中尋繹出某種精神發展脈絡來。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對于“明君賢臣”政治理想的潛心向往,對于文化保守主義立場的堅守,對于孔孟老莊思想的服膺,其實使得王蒙多多少少顯示出了一點遺老遺少的味道。依我愚見,晚年王蒙的基本文化立場,集中體現在他晚近一篇專門為《貴州日報》撰寫的題名為《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的文章里。

既然強調文化自信,那王蒙當然會更多地從正面的角度論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唯其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談得上文化自信:“因為博大,它有恒久的精神、思路、風度與發展空間。中華文化忠奸分野的觀念,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觀念,滄桑盛衰聚散有常的觀念,得民心得天下的觀念,以及善有善報、和為貴、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信念等至今活在中國人民的心里。近百年來中國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風雨,終能做出正確抉擇,取得一個又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可貴進展,往往是由于中華傳統文化在其中起著深層作用。”⑥ 在這里,王蒙從自己的理解出發,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出了相應的概括。具體來說,中華文化忠奸分野等五種觀念,被王蒙認定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在他看來,正是這樣的五種觀念從根本上支撐著中華文明自先秦一直延續到了當下時代。

緊接著,對于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王蒙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中華文化為政以德、修齊治平思想,性善論、天良論、良知良能論思想,形成了一種循環認同,具有從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貫之的特色。”⑦ 明眼人一眼即可看出,假若說王蒙終其一生的精神世界可以用“雜色”名之,那么,他在這里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豐富文化內涵的剖析也帶有明顯不過的“雜色”或者說“雜糅”的意味。人都說,西方文化是分析的,而中國文化是綜合的,王蒙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論述本身,即非常鮮明地突出了綜合與混沌的這一特點。質言之,也就是把儒道釋的基本觀念雜糅到一起,弄成了一鍋中國文化的“大雜燴”。一方面,迄今為止的一部中國歷史似乎的確證明著王蒙所謂中國文化“顛撲不破”的結論,但另一方面,一個不容回避的關鍵問題卻在于,誰又能夠保證如此一種“大雜燴”的中國文化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顛撲不破”?歸根到底,一廂情愿的文化認同與褒揚并不能取代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上實際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存在。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王蒙在文章中并沒有僅僅局限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談論所謂的“舊邦維新”問題。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同時,他也還同時強調了新文化運動時以魯迅為代表的反思批判文化,以井岡山、長征、延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傳統,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改革開放、通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在完善成熟起來的傳統這樣三種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些新的文化傳統的充分融入,所以,處在時時自我更新狀態之中的中華文化,方才從根本上獲得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一方面,王蒙的描述的確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實際演進進程,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因為有了這樣幾種文化傳統的充分介入,中華文化本身混沌雜糅的“大雜燴”性質事實上已經更加突出。

總括來說,王蒙在《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這篇文章中,給出的乃是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無條件的肯定與認同。一方面,正所謂人各有志,晚年王蒙所持有的基本文化立場,恐怕自有其內在的精神邏輯支撐,我們實在不能夠作簡單的價值評判與是非臧否。但在另一方面,同樣是一種晚年的文化心態,王蒙這種對于孔孟老莊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無條件認同的狀況,卻很自然地就讓我們聯想到了巴金與冰心那一代作家或者說知識分子嚴苛批判現實的基本精神立場。這里且以巴金和冰心晚年一些通信的狀況略加說明。

我們都知道,在冰心誕辰一百一十二周年,巴金逝世七周年的時候,《收獲》雜志曾經在2012年第5期的頭條位置上發表了以《冰心巴金書簡》為題的一部分通信。其中最讓我感動不已的,是從他們的書信中,表現出來的“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骨。

年事已高的巴金,雖然記憶力已經大大衰退,卻仍然牽掛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遭遇,惟其如此,他才總是會念念不忘地思索這樣的問題:“什么樣一種人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不僅如此,巴金還從自己的“講真話”思想立場出發,對冰心大姐強調真話重要性的看法做出了強有力的呼應:“思想不老的人永遠年輕,您就是一個這樣的人。”雖然說在通信的時候,冰心和巴金都已經是耄耋之年,盡可以頤享天年了,但在這些通信中,我們卻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對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那種深切關懷。晚年的巴金寫出了《隨想錄》這樣“一部講真話的大書”,冰心也曾經寫下過如《萬般皆下品》這樣一種戰斗性文字。在當下這樣一個日漸世俗化的時代,重溫兩位“五四”知識分子的思想境界,我想,對于當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建構,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傅鏗在《回首二十世紀》這篇文章中就曾尖銳地指出過:“中國知識人對二十世紀中國‘極左思潮的追憶文獻中,最為缺乏的便是對于自身靈魂的拷問。”⑧ 他甚至認為,如果缺少了一種虔誠的靈魂拷問,那么在未來的某一天,很可能又會重復曾經的民族性災難。根據我們的觀察,很可能與物質世界的過于喧囂緊密相關,如同冰心、巴金這樣的一種文化品格與精神風骨,在當下的時代是越來越少見了。不管怎么說,如何想方設法去努力踐行冰心、巴金這一代知識分子身上令人敬畏的精神風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題。

在這一點上,我們所集中關注的王蒙,就與巴金、冰心他們的思想精神境界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區別。面對如此驚人的一種精神差異,我們禁不住要問,導致此種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何在?雖然說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個原因恐怕無論如何都不容忽視。具體言之,就是他們之間精神底色的差異問題。巴金與冰心,不管怎么說都是曾經接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現代知識分子,無論是巴金所一度信奉的安那其主義也即無政府主義,抑或還是冰心所長期信奉堅持的“愛的哲學”,其精神實質都可以說是現代的啟蒙思想。相比較來說,雖然王蒙肯定也接受過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響,但對他影響更大的恐怕卻是少年時期開始大量接觸的革命思想。正是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少年王蒙在參加實際的地下工作并加入共產黨的同時,也開始形成了某種牢不可破的“少年布爾什維克”情結。請注意,此種“少年布爾什維克”情結的最早提出者,乃是批評家李子云:“我用‘永遠年輕的少年布爾什維克來概括你的作品,似乎不夠準確——我過分強調了少年布爾什維克精神,特別是過分強調了‘少年二字……至今我仍偏執地認為,在你的創作道路上,隨著你年齡的遞增,盡管你的創作風格和作品色彩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單純而復雜,由明朗而深沉,但是其中卻存在著某些貫徹始終的東西,那就是對理想及信念的虔誠、始終不渝的追求與為之獻身的渴望。”⑨ 盡管已經時過境遷了很多年,盡管對于所謂“少年布爾什維克”情結的理解,我們與當年的李子云其實有著不小的差距,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承認,李子云這一論斷,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切中肯綮,切中了王蒙精神命脈的關鍵處。無論是作家長期以來對于革命立場的堅守,抑或還是其晚年對于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雖然不能說王蒙不明白究竟何為現代啟蒙,但從根本的思想價值立場來看,王蒙,尤其是晚年的王蒙實際上早已遠離了知識分子的現代啟蒙精神立場。從這一點而言,與其說晚年的王蒙是一位現代知識分子,莫如說他是一位傳統的文人要更確切一些。

注釋:

① 王蒙:《王蒙自傳·九命七羊》,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6頁。

② 霍曉玲:《正確認識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探索》2012年第5期。

③ 王蒙:《王蒙自傳·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④ 王蒙:《十六字真言》,《讀書》2015年第8期。

⑤ 王春林:《形式探索的失據與精神犬儒》,《南方文壇》2015年第2期。

⑥⑦ 王蒙:《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貴州日報》2017年12月15日、12月22日。

⑧ 傅鏗:《回首二十世紀》,《讀書》2012年第10期。

⑨ 王蒙、李子云:《關于創作的通信》,《王蒙文存》第2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頁。

作者簡介:王春林,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特聘教授,陜西西安,710128。

(責任編輯 ?劉保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午夜啪啪福利|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精品.com|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午夜日b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精品香蕉|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人妖无码第一页|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欧美另类一区| 欧美天天干|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级在线|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欧美日韩综合网|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福利在线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欧美中日韩在线|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欧美日本在线|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日本在线亚洲| 欧美在线黄| 精品久久777|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性欧美精品xxxx|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亚洲高清资源| 99久久性生片| 欧美精品1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毛片免费试看|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啪啪网| 女人18毛片久久|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亚洲成a人片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