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
研究發現睡得太少,癡呆和死亡的風險都會升高。
睡不好會影響健康已經是常識。從短期來看,人們很容易知道睡不好會導致第二天疲倦,影響工作、學習,然而,睡不好的長期影響卻不容易察覺。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發現,睡眠質量很可能與癡呆等精神疾病存在顯著關聯,睡不好的人甚至有更高的死亡風險。
2021年4月20日,巴黎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項近25年的長期隨訪研究數據發現,五六十歲的人如果睡眠時間總是太短,少于6個小時的話,隨后癡呆的風險會升高30%。這項觀察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共跟蹤研究了近八千個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數據,其中五百多人在隨后發展為癡呆。
癡呆在年齡更大的人中更易出現,相比大量研究發現老年人同時有睡眠問題和癡呆的情況的普遍性,這一發現較為少見地強調了中年時睡得少與隨后癡呆發生之間的關聯。雖然仍不能得出嚴謹的因果關系,但通過長期隨訪描繪出的變化軌跡,持續睡得少的長期健康風險可謂不容忽視。
而且不只是癡呆,睡不好跟死亡率升高也有關聯。就在此前2月,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麗貝卡·羅賓斯(Rebecca Robbins)利用當地一項全國代表性老年健康數據發現,睡得特別少的老年人全因死亡率也更高。除了睡得少外,那些自述睡眠質量不佳,大白天經常打盹、很難保持清醒的人,全因死亡率也相對更高。特別是睡得少,在研究人員調查的多種睡眠數據中對健康的預測力最強,不僅與全因死亡率升高有關,相關的癡呆的風險也更高。那些每天晚上睡少于5個小時的人,癡呆的發生風險是那些正常睡七八小時的人的兩倍。
相較而言,入睡時間總是過長僅能預測癡呆風險的上升。研究中那些經常要花30分鐘甚至更久才能睡著的人,癡呆的發生風險相比其他人要高45%。這些研究對象年齡都在65歲以上,相關發現為睡眠不足和睡眠干擾對老年人健康的危害提供了新的證據。這一研究發表在《衰老》(Aging),盡管大量關于睡眠問題健康影響的研究都聚焦老年人,很少針對年輕人,但一些關于睡眠機制的初步探索顯示,睡眠確有其不可或缺的獨特生理意義,睡不好對健康的影響具有普遍性。
像餓了要吃飯一樣,人困了就要睡覺。從白天到黑夜,晝夜節律的機制不僅指揮著人睡去和醒來,還引導著身體的代謝、溫度和激素等的變化。特別是對于大腦,睡眠除了人們熟知的能鞏固記憶的功能外,早在2013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對小鼠大腦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的對比研究中還發現,睡眠時的腦細胞的間隙會擴大60%,腦脊液加快流動,能更高效地清理神經活動代謝的有毒物質。
而近年來關于斑馬魚大腦的研究還發現,睡眠還可能承擔著修復醒著時累積的神經DNA斷裂,保持基因組完整,減緩神經元老化的作用。雖然睡眠的功能總體上還是個謎,但動物實驗和人類觀察性研究中所發現的與睡眠有關的健康結果都顯示了睡眠對于大腦神經等所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
除了癡呆等風險外,不少研究已經發現,睡眠情況與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關系密切。比如睡眠不充足可能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還可能導致人代謝變化,變得肥胖,特別是對于正處于大腦發育關鍵時期的兒童和青少年。不僅是睡眠不足存在風險,睡眠中斷等影響睡眠質量的情況也可能會引發其他不少疾病,一個顯著的現象就是打呼嚕。
打呼嚕的人中,有不少人屬于睡眠呼吸暫停,這意味著睡覺的過程中呼吸會出現暫時的停止,并重復經歷停止和開始的循環,這導致他們睡覺時吸入的空氣更少,血液中氧的水平更低。因而即便睡得時間也不短,但夜里在個人可能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呼吸暫停后會經常性地向大腦傳遞喚醒的信號,以重啟呼吸這一行為,干擾人進入深度睡眠。有研究發現睡眠呼吸暫停的人群中,患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更高,而伴隨癡呆等精神疾病的證據就更多。
另一個現象是上夜班。從熬夜到上夜班,晝夜節律被破壞。不少基于護士的研究發現,經常上夜班可能會導致人睡眠不足、情緒改變、抑郁、代謝綜合征等風險升高,影響睡眠質量。更嚴重的是增加患癌的風險,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經正式將上夜班確定為具有致癌風險的行為,致癌風險等級為2A,也就是很可能致癌,這一致癌風險與吃紅肉、喝65℃以上熱飲的等級一致。
除了晚上工作外,評估工作組認為導致晝夜節律被破壞的其他行為也包含在內,比如工作需要快速跨越多個時區的航空從業者。這一可能致癌的風險判斷主要基于充分的相關動物試驗證據和機制分析,以及有限的人類證據,比如觀察研究中發現的上夜班與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和直腸癌等癌癥之間的關系。
當然,這一風險判斷并不能清晰地指出到底上多少夜班、熬多少夜分別對應何種程度的癌癥風險,對于認識上夜班的致癌風險還有待更多的基于人類的科學證據去求證。而最近的基于人類的試驗證據顯示,晝夜節律被破壞后,與特定癌癥相關的基因活動也會被干擾,進而導致DNA更易受損而相關的修復機制不能正常開展。這可能部分解釋了上夜班為什么有致癌風險。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2021年4月在《松果體研究雜志》(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報告了這一發現。
現在,隨著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化,以及人們工作強度的增大,影響睡眠的內外因素變得更為復雜,考慮到大量證據揭示的睡不好對健康產生的長期負面影響,睡眠質量應該受到重視,尤其是對于那些身體已經發出不適應信號的人。而長期不明原因睡不好覺的話應該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