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培,夏 斌,余萬明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湖北 武漢 430080)
礦區位于馬達加斯加西北部,大地構造位于Mahajanga(馬贊加)沉積盆地的西部。Ambohipaky(安巴克)復背斜貫穿全區,形成略作南北向分布的狹長隆起區,其基底為前寒武系地層。在隆起區的南面和西面,主要出露地層為前侏羅系的砂巖及粘土,少部分為第四系殘坡積層。東部(即背斜東翼)出露地層為中侏羅系灰巖、泥灰巖。北面主要被第四系殘坡積層所覆蓋。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前寒武系及侏羅系地層,其中前寒武系地層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從老至新依次為片麻巖、石英巖及片巖。
片麻巖:主要為角閃片麻巖。淺灰色、灰綠色,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巖石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及角閃石等,石英呈不規則它形粒狀,含量占40%左右;鉀長石呈半自形板狀,含量占25%左右;斜長石呈半自形板狀,部分已蝕變為絹云母,含量占20%左右;角閃石呈半自形長柱狀,含量13%左右。黑云母呈半自形片狀,含量2%左右。巖層產狀受褶皺構造控制。(磁鐵)石英巖:淺灰色,灰黑色,總體呈NNE向帶狀并列排布。厚48-200米。侏羅系地層分布于礦區的西邊部,傾向受控于安巴克復式背斜及其次級向背斜,傾角45°-80°。巖性主要為鮞粒狀泥灰巖。
(1)褶皺。安巴克復背斜是控制區內礦體及次級褶皺分布及形態的主要構造。
(2)斷層。區內斷層大致可分為兩組,均為隱伏斷層。一組呈NW—SE向,有8條,近似平行發育。該斷層發育較晚,局部對礦體有切割破壞作用。另一組呈NE—SW向,有3條,全部發育于礦區邊部的前寒武系地層中,對礦體影響不大。
礦區的北東部和中部出露有中基性的輝長巖和閃長巖,地表呈橢圓狀分布于前寒武系變質巖地層中。
區內磁異常主要為石英巖鐵礦石引起,輝長巖、石英角閃片巖、角閃片巖位于礦體附近時(TFe可達10%左右)往往也產生的較高的磁異常。因此根據磁異常帶的分布在礦區尋找礦體是可行且效果明顯的。磁場宏觀上呈現NE向帶狀分布的強磁異常特點。共圈定7條主要強磁異常帶,各異常帶的ΔTmax都在10000nT以上,一般4000-8000nT,呈北正南負的異常伴生特征,其中以MA、ANA和ANKET三個礦帶的磁異常規模和連續性最好,異??傮w表現為NE走向格局,與地表出露的礦屑、殘積層礦化帶相對應。
通過地質物探工作成果,區內圈出7個主要礦帶(圖1),分別為MA、ANKET、ANA、AND、ANKIB、MAD、MOK,與7個磁異常帶對應。礦帶分布受控于安巴克復式背斜及其次級褶皺,總體呈NNE-NE向帶狀分布。初步認為MA礦帶北礦段于安巴克背斜東南翼。ANKET礦帶位于安巴克背斜西北翼。MA礦帶中南段及ANKIB、ANA礦帶位于安巴克西北翼的次級褶皺中。礦區西部的MAD、MOK、AND三個礦帶位于安巴克穹窿構造邊緣位置,疑為ANKET礦帶的南延部分。其除受安巴克復式背斜西北翼次級褶皺構造控制外,還受到NW-SE和NE-SW兩組近似垂直的斷裂控制。推測為礦后受到南北向的壓扭應力作用,導致礦體局部向東扭轉形成。

圖1 蘇拉拉礦帶分布示意圖

表1 MA礦帶礦體特征一覽表
MA礦帶地質勘查程度相對較為詳細。區內磁鐵石英巖露頭沿山脊斷續分布,整體呈NE走向。區內地層,除沿礦體兩側為第四系殘坡積層呈狹長帶狀分布外,其余均屬前寒武系的片麻巖、黑云母角閃片巖、石英角閃片巖和石英巖等,區內的斷裂構造主要發育有三條呈NW~SE向的斷層,其中有兩條斷層切割了礦體,但對礦體錯動不大。礦體特征見表1。
根據顯微鑒定,已發現金屬礦物近10種,除鐵礦物外,尚未發現伴生其他有用礦物,礦物組成較簡單。礦物成分見表2。
磁鐵礦:鐵黑色,呈半自形~它形粒狀半金屬光澤。含量20~50%,一般30%左右。粒徑0.5~1mm,部分達2~3mm以上,或小于0. 1mm。其有三種狀態:第一種以中、細條紋條帶狀或塊狀、浸染狀分布于在原生礦石中;第二種以碎片狀、不規則狀分布于赤鐵礦化磁鐵礦和假象赤鐵礦中;第三種呈微粒塵埃狀、網環狀產出于與圍巖接觸帶附近的蝕變帶中,此種為數很少,多與綠泥石化有關。赤鐵礦化磁鐵礦、假象赤鐵礦:鐵黑至鋼灰色,條痕紅色,呈磁鐵礦的八面體假象,赤鐵礦化沿磁鐵礦的邊緣、解理、裂隙進行各種蠶食形式交代,多有磁鐵礦殘留體,具弱磁性。此類礦石多分布于混合礦帶中,巖石具孔狀構造,風化淋濾所致,孔徑一般1~10mm,孔深多數穿透。石英:粒徑一般0.3~0.5mm,含量35~90%,一般50~55%左右。多以條帶狀與磁鐵礦、假象赤鐵礦相間產出,或以細脈狀穿插于磁鐵礦中。角閃石:呈墨綠色,分布較為廣泛,呈自形柱狀或粒狀,晶體粒度0.05~1.5mm不等,空間上略呈定向排列,含量5~15%。

表2 礦石的礦物成分表
(2)礦石的化學成份。①有用組分。據物相分析結果,硅酸鐵中的鐵在礦石中的含量為0.053-5.54%,平均1.02%;碳酸鐵中的鐵0.044~1.38%,平均0.21%;硫化鐵中的鐵0.031~0.541%,平均0.12%;赤(褐)鐵中的鐵1.16~18.08%,平均9.93%;硅酸鐵(siFe)、硫化鐵(sfFe)、碳酸鐵(cFe)平均值之和為1.35%,小于3%。②有害組分。根據光譜分析結果,主要有害組份含量如下:S:極值0.017~0.43%,平均0.093%;P:極值0.054~0.22%,平均0.115%;Cu:極值 0.0001~0.005%,平均0.002%;Pb:極值 0.001~0.005%,平均0.003%;Zn:極值0.002~0.005%,平均0.003%;As:極值0.002~0.007%,平均0.005%。
(3)礦石自然類型。按組成礦石的礦物成分劃分,以磁鐵礦為主,少量赤鐵礦化磁鐵礦(假象赤鐵礦)、褐鐵礦。根據磁鐵礦氧化程度可分為原生礦、混合礦及氧化礦。
(4)礦石結構、礦石結構類型因礦石類型不同而有別。根據晶體形態,磁鐵礦多具自形、半自形等軸粒狀結構,按晶體粒度又可將其分為中粒、細粒和微細粒等結構,以中細粒磁鐵礦居多。磁鐵礦化赤鐵礦具粒狀花崗變晶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赤鐵礦具交代結構,表現在赤鐵礦交代磁鐵礦,具體結構類型包括粒狀交代變晶結構和交代殘余結構。
(5)礦石構造、區內礦石的構造有條紋條帶狀、塊狀和浸染狀三種。主要構造為條紋條帶狀,磁鐵礦條帶和脈石石英、角閃石分層結晶,呈條帶狀分布。
(1)古地理環境。前寒武紀的最古老部分組成穩定的克拉通的基底,造成有利的沉積鐵質巖石的古地理條件。古陸原巖含鐵質較高,為鐵質沉積供應的主要來源。
(2)區域變質作用。在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含礦原巖建造在溫度、壓力及H2O、CO2等揮發組分的影響下,巖(礦)石發生重結晶、重組合及變形作用,改變了礦物組成和結構構造,使得鐵質在一定的穩定層位富集成礦。
(3)混合巖化作用。在早期交代階段,伴隨著混合片麻巖,混合巖的形成,中、晚期階段分異出熱液,含有一定量的鐵質,形成了接觸變質的輝石型(矽卡巖型)和閃石型磁鐵礦。
礦體產于前寒武系變質巖中,礦體呈層狀與圍巖作整合接觸。含礦的(磁鐵)石英巖本身也經受了深度變質重結晶,礦體規模大,不少礦體其沿走向的延伸已超過2km。礦體厚度大,一般均達數十米到兩百米。礦石的礦物組份比較簡單,礦石均呈細粒變晶結構,磁鐵礦在礦石中多聚集成斷續小條紋狀,或短脈狀、條帶狀沿著石英粒間平行分布,構成礦石的條紋~似條帶狀。礦石的品位一般均較貧,含鐵多在40%以下,硫、磷含量也低,但SiO2含量卻較高,常達40%以上。初步認為礦區內礦床成因均屬沉積變質型鐵礦床,類似于我國的鞍山式鐵礦。
(1)早期成礦作用。鐵礦的形成經歷了風化沉積和變質改造兩個階段。鐵來自火山作用,太古宙時期大規模的巖漿噴發,鐵元素隨巖漿帶至地表,隨著巖漿的冷卻與固結,鐵礦物與成巖礦物一起結晶,形成微小的顆粒賦存于巖漿巖石中。
(2)風化沉積作用。含鐵巖漿巖形成后,形成了古老的結晶基底,包括富含石英的條帶狀鐵建造,經太古宙的造山運動(Liberian29億~25億年),形成穩定的地體,同時也開始了漫長的風化剝蝕作用,鐵質以膠體的形式經較長距離搬運至近海帶沉積下來,并初步的富集。
區內條帶狀鐵建造是以硅、鐵質為主的化學沉積,沉積周期始于成分復雜的沉積物,其中除了有鐵礦和石英,還有粘土,然后過渡為一種單調系列的鐵礦巖和石英,并且最終被大量的粘土成分包圍封閉起來。
(3)后期沉積變質改造作用。經風化沉積的鐵礦層,經后期的地質構造運動,經歷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在變形的疊加和褶皺作用下,使鐵礦層進一步被改造富集,鐵礦物顆粒變粗,最終變成具工業意義的鐵礦床。
根據以上成礦地質條件分析,本區礦床成因類型應屬海相火山一沉積變質型鐵礦床。
(1)地形標志。本區的鐵礦體為含鐵石英巖型,由于賦礦的含硅建造結構緊密,硬度大,抗風化能力強,而其上下兩側的圍巖則為長石含量較多的片巖和片麻巖類,抗風化力相對較弱。因此,在經過長期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由于圍巖剝蝕速度快,鐵礦層剝蝕速度慢,形成了表現出正地形的地貌特征,因此,本區鐵礦體的分布地形地貌為長條的山嶺,長條的山嶺即為鐵礦體露頭。
(2)地層標志。含鐵石英巖是區域找礦的地層標志,其巖性特征是主要由鐵礦物質和石英組成清晰顯露的互層。
(3)物探標志。航磁異常、地面磁測圈定的異常是良好的找礦標志。
區內鐵礦層為前寒武紀沉積的含鐵巖系(含鐵砂頁巖),經區域變質作用(變質程度為角閃巖相)形成的磁鐵石英巖。礦體規模巨大;形態簡單,呈層狀;產狀受褶皺控制;礦石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品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