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彤,楊明玉,史劍利
(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護理部,廣東 深圳 518042)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為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重點監測部門,NICU 大部分為低體質量兒、早產兒,因其各器官及免疫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在進行器械治療、各項監護時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1]。新生兒發生醫院感染后可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新生兒痛苦及家庭經濟負擔,且易增加醫患糾紛,不利于維護醫患關系和諧[2]。因此,臨床應加強對NICU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監測,并給予相應的應對措施,積極預防新生兒醫院感染,保障新生兒健康。本研究探究NICU 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重癥病房收治的35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4例,女172例;日齡1~36 d,平均(18.52±0.51)d;體質量:≤1 000 g 14 例,1 001~1 500 g 98例;1 501~2 000 g 125例,>2 000 g 119例。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以《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為依據,①新生兒入院48 h后出現感染;②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新感染,或原有感染部位病原體上,有新病原體。
納入標準:均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新生兒感染診斷標準;新生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心臟疾病及先天性畸形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采用目標性監測對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進行監測,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相關要求對NICU 進行醫院感染監測,重癥監護病房醫師及責任護士每天進入病房內進行監測,并詳細記錄監測結果。監測內容:①查看新生兒日志,記錄新入住新生兒例數、已入住新生兒例數、呼吸機使用數量、中心靜脈插管例數。②記錄新生兒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姓名、床號、出入院時間、出生時體質量、生產地點、疾病診斷等。③查看新生兒病程記錄、采取相關護理措施、體溫單、檢查、侵入性操作等。④監測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包括感染日期、診斷、感染與侵入性操作的關系等,記錄醫院感染培養標本名稱、送檢實驗室日期、病原體名稱、抗生素應用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 分析NICU新生兒醫院感染分布部位,計算各體質量新生兒醫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記錄各體質量新生兒呼吸機、中央導管使用率及感染率。呼吸機感染率=感染例次/呼吸機使用天數×100%;中央導管感染率=感染例次/中央導管使用天數×100.00%。
2.1 NICU新生兒醫院感染部位分析 共發生醫院感染13例(3.65%),感染部位主要為下呼吸道,占比46.15%,其次為上呼吸道23.08%、皮膚15.38%、胃腸道7.69%、口腔7.69%,見表1。

表1 NICU新生兒醫院感染部位情況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neonatal infection sites in the NICU
2.2 各體質量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分析 體質量≤1 000 g的新生兒醫院感染率為35.71%,體質量1 001~1 500 g、1 501~2 000 g、>2 000 g 的新生兒醫院感染率分別為4.08%、2.40%、0.84%,見表2。

表2 各體質量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newborns with different body mass
2.3 各體質量新生兒呼吸機、中央導管使用率及感染率分析體質量≤1000 g的新生兒呼吸機、中央導管感染率分別為10.71%、8.11%,體質量1 001~1 500 g的新生兒呼吸機、中央導管感染率分別為2.11%、1.92%,NICU新生兒呼吸機、中央導管感染率分別為3.03%、3.73%,見表3。

表3 各體質量新生兒呼吸機、中央導管使用率及感染率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ventilator and central catheter and infection rate of newborns with different body mass
NICU 新生兒因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外界環境可破壞皮膚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新生兒在接受侵入性檢查或器械治療時易出現醫院感染,而新生兒醫院感染癥狀不典型,早期不易被發現[3]。醫院感染會增加新生兒痛苦,延長NICU住院時間,還會嚴重影響臨床救治,甚至危及新生兒生命[4]。因此,加強對NICU新生兒的醫院感染監測十分重要,可為臨床采取針對性措施提供重要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NICU 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部位主要為上呼吸道,其次為下呼吸道、皮膚、胃腸道、口腔等。分析原因為NICU 新生兒需進行較多侵入性操作,氣管插管時會破壞呼吸道防御屏障,促使新生兒咳嗽反射減弱,導致分泌物排出障礙,層粘連蛋白遭到破壞后,細菌可附于新生兒氣道上,細菌于口咽部積聚并大量繁殖,進而引發呼吸道感染[5]。呼吸機應用、NICU環境污染、器械污染、醫護人員手感染等均可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而腸外營養支持可導致管腔堵塞,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6]。本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體質量越低,醫院感染發生率越高,提示,臨床應重點加強監測出生低體質量新生兒,并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本研究根據NICU 醫院感染特點提出以下應對措施:①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制度》及無菌操作技術,應用流動水洗手,嚴格按照“六步法”洗凈雙手,以先早產兒后足月兒、先非感染兒后感染兒的原則進行相關診療及護理操作[7]。②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循標準預防感染的要求,做好個人防護工作,接觸新生兒體液、分泌物、血液、排泄物等時,應佩戴好手套、穿戴隔離服。③通過輸注免疫球蛋白增強新生兒免疫力,以降低醫院感染風險。④對新生兒的床單被褥、衣褲、枕巾等嚴格高壓滅菌,嚴格消毒新生兒餐具,做到一洗、二刷、三沖、四消毒[8]。每天對保溫箱進行擦拭消毒,及時更換蒸餾水,消毒前后均需進行細菌培養。⑤做好呼吸機及中央導管的管理工作,定期對呼吸機管道進行消毒清潔,定時更換呼吸機冷凝水,應用高溫度濕化器[9]。⑥加強對細菌耐藥性的監測,根據新生兒病原菌種類、感染部位、感染程度制定適當的抗菌治療方案[10]。⑦保持室內溫度、濕度適宜,適當通風,安排專人定時打掃病房,包括門窗、器械、把手、水龍頭等,嚴格區分生活及醫療垃圾,并應用醒目標識提醒。
綜上所述,NICU新生兒為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臨床應加強監測NICU 新生兒的醫院感染,并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干預,可積極預防或減少醫院感染發生,保障新生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