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芳,曾勤,魏南興,魏寧平,張麗娜
(1.五華縣橫陂中心衛生院,廣東 梅州 514400;2.五華縣人民醫院康復科 廣東 梅州 514400;3.五華縣人民醫院骨科,廣東 梅州 514400)
腦卒中為臨床急性腦血管疾病中較常見的類型,也稱為缺血性腦卒中,因腦組織局部供血異常,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損傷。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該病已發展為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且致殘率較高。部分腦卒中患者即使接受有效診治,也會存在后遺癥,如上肢及手功能障礙等。因此,研究如何促進腦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礙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1],提高腦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礙者治療過程中護理質量,有利于上肢功能康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護理干預對針刀治療腦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礙者的臨床效果及對運動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本院2016 年5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60例接受針刀治療的腦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n=30)和研究組(n=30)。對照組女14例,男16例;左上肢功能障礙13 例,右上肢功能障礙17 例;病程2.1~7 個月,平均(3.2±0.4)個月;年齡37~75歲,平均(51.7±1.2)歲。研究組女13例,男17例;左上肢功能障礙12例,右上肢功能障礙18例;病程時間2.3~7 個月,平均(3.5±0.4)個月;年齡36~75 歲,平均(51.8±1.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接受CT、MRI等影像學檢查,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2]中腦卒中疾病判定標準;②偏癱側關節被動活動度:肘關節伸展<30°,肩外旋>45°,肩關節外展和屈曲>90°,前壁旋前或旋后>45°;④伸展患側腕關節>20°,手掌兩指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伸展>10°;③患者均接受針刀治療。排除標準:①肝腎、心肺等異常者;②認知、精神障礙者;③發生新出血或梗死者;④病情惡化者;⑤蛛網膜下腔出血者;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⑦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針刀治療:對患側肘、腕、手指、肩等部位條索瘢痕和高張力點做針刀松解,仰臥位,體表定位骨、腕、手、肩胛帶等軟組織附著部位,用活力碘多次消毒處理手術位置,常規鋪巾消毒,用4號Ⅰ型直形針刀,根據其身體情況,分次治療,每周1~2次。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即指導患者用藥,告知其注意事項,讓其活動關節,多練習坐位、站立平衡,做日?;顒?、步態訓練等,每次2 h,每天2次。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接受系統的護理干預。
(1)心理護理。護士做好心理疏導,緩解負性情緒。主動與其交流,鼓勵其明確表達自身感受,耐心解釋疾病發病原因、病變過程、治療方式、注意事項、鍛煉的重要性等,同時,家屬需共同參與,合理范圍中滿足需求,消除心理疑慮,提升治療信心,確保護患間互動良好,使其積極、主動的鍛煉,促進康復。
(2)康復護理。①強制性運動療法:訓練前,需明確掌握患者血壓、心率指標,若心率>75次/min,血壓>180/100 mmHg,或發生頭暈、胸前區不適等狀況,需先實施相應治療,再訓練。訓練時固定健側肢體,降低腕部、手指屈曲運動,健側手部戴手套,除如廁、洗澡、睡覺時將手套摘除,其他時間均需佩戴,確保90%清醒狀態下,健側上肢處于固定狀態。缺陷塑形訓練患側上肢,如用筷子、下棋、寫字、握球、拿被子等,整個訓練中多表揚、鼓勵患者,提升其鍛煉積極性。每次1 h,每周5次。并指導其日常生活中盡量用患側手進食、洗漱、穿衣。②運動想象療法:患者呈舒適坐位、臥位,使其處于放松、舒適環境中,前10 min提示其基本活動運動想象上肢關節,包括指關節、腕、肘、肩的各向外展、內收、環轉、屈伸及前壁旋后、旋前。再用10 min患者在護士的提示下,想象指向性活動,如伸手抓向某個方向、舉起日常用品、抓取物體。此后10 min訓練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如扣扣子、洗手、梳頭等,護士可調整每次運動想象療法的指導語和內容。訓練后,待其恢復平靜呼吸后,緩慢睜開雙眼。
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上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①護理前、護理3個月、護理6個月,采用簡易上肢機能檢查量表(STEF)評估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狀況,量表包含手指伸、屈,拇指對夾、捏、掌等動作的完成情況,共10項,按照動作完成時間長短進行評分,評定上肢動作速度。②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量表評估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包括上肢、屈曲、肘部不能保、旋前、肩外展、腕活動等,0分:不能進行;1 分:可放松主動進行;2 分:可充分主動進行,評分越高表明上肢功能越好。③采用Barthel 指數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廁等方面,分值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STEF、Fugl-Meyer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TEF、Fugl-Meye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3、6 個月,研究組STEF 評分、Fugl-Meyer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STEF、Fugl-Meyer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TEF and Fugl 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STEF、Fugl-Meyer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TEF and Fugl 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護理前STEF 41.21±1.21 41.23±1.22 0.063 7 0.949 4 Fugl-Meyer 35.68±1.54 35.63±1.57 0.124 5 0.901 3護理3個月STEF 59.65±2.21 47.68±2.35 20.323 5<0.000 1 Fugl-Meyer 54.21±2.32 44.28±1.24 20.675 5<0.000 1護理6個月STEF 71.54±1.24 62.35±1.20 29.170 4<0.000 1 Fugl-Meyer 69.68±1.24 53.20±1.23 51.681 1<0.000 1
2.2 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 護理前,兩組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3、6個月,研究組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scores between the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scores between thetwo groups(±s,score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護理6個月75.65±2.32 61.24±2.02 25.657 5<0.000 1例數30 30護理前42.02±1.21 42.04±1.22 0.063 7 0.949 4護理3個月66.38±2.32 52.32±1.24 29.274 7<0.000 1
因腦卒中患者其腦損傷性質、大小、部位不同[3],其后遺癥也存在差異,患者可表現為運動、感覺、吞咽、言語等功能障礙,最常見的后遺癥為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4]。目前治療該病除給予西醫治療,中醫應用也較廣泛,針刀治療方式融合了中醫學、生物力學、運動學、解剖學等,可松解粘連、堵塞、瘢痕、攣縮,平衡拮抗肌與主動肌兩者間的肌張力,進而建立正常運動方式。但治療過程中仍需輔以護理干預,以促進疾病康復。以往采用的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僅重視怎樣配合醫生實施治療,忽略了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因此,在臨床推廣中存在局限性[5-6]。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STEF評分、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系統的護理干預較常規護理優勢更明顯。分析原因為研究組患者采用的心理干預,可使患者在整個鍛煉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消除其消極情緒,提升康復鍛煉信心,使其主動參與鍛煉,以改善疾病預后、促進康復[7-8]。強制性運動療法的前提為固定患者健側肢體,制約健側手指、腕部屈曲活動,按照實際狀況,指導患側做缺陷塑形鍛煉,提升肢體運動功能。與常規鍛煉方式比較,強制性運動療法更為系統、全面,基于患者日常運動、生活能力的個性化康復鍛煉[9-11]。此外,采用的運動想象療法主要使患者根據提示在大腦中演練實際運動,利用人體知覺和感覺的認知操作,激活記憶中特定運動行為[5],進而達到提升其運動功能的目的[12-14]。
綜上所述,腦卒中上肢及手功能障礙者接受針刀治療的同時,再給予系統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