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飛,羅宏宇,李國權
(廣東省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200)
腹壁疝是臨床較常見的腹外疝,發(fā)生于腹壁上,也是除腹股溝疝和溝疝以外其他腹外疝的統(tǒng)稱[1]。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所有腹外疝中,腹壁疝占15%左右,雖然腹壁疝的發(fā)生率低于腹股溝疝,但患者病情和治療過程較腹股溝疝復雜[2]。此外,發(fā)生情況和部位不同,腹壁疝的類型也存在差異,如非手術因素發(fā)生的,包括臍疝、半月疝、白線疝等;還有手術切口愈合不良造成的,包括切口疝、造口旁疝等[3]。目前臨床針對腹壁疝主要采用手術進行修補,包括開放式手術、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修補術(TEP)、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疝囊結扎術等,各種術式均存在優(yōu)勢和不足。而腹腔鏡下手術治療腹壁疝已成為主要手術方式,其中TEP術式由于在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所以補片和切口的并發(fā)癥較少,復發(fā)率低,已成為治療腹股溝疝的標準術式[4]。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手術器材的完善,近年來eTEP 術式逐漸應用于腹壁疝的治療中。eTEP技術是在TEP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進一步擴大分離范圍和空間,能對腹直肌后鞘半環(huán)線以上的腹膜前間隙進行游離達到全腹膜游離,可放置更大面積的補片材料,從而可以修補腹壁的各種疝[5]。eTEP技術可以達到全腹膜游離,可放置更大補片不需要昂貴的防粘連補片;補片可以鑲嵌于腹壁內,減少了術后不適感,進一步降低復發(fā)率。本研究探究在腹壁疝患者中應用eTEP 術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7 例腹壁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42)和實驗組(n=45)。對照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6.52±3.36)歲;疝類型:臍疝16例,恥骨上疝11例,闌尾術后切口疝9例,腹直肌分離6例。實驗組男20例,女25 例;年齡26~66 歲,平均年齡(46.29±3.51)歲;疝類型:臍疝17例,恥骨上疝12例,闌尾術后切口疝9例,腹直肌分離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腹壁疝并明確缺損大小和部位,符合手術指征;年齡>18 歲。排除標準: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無法耐受氣腹;合并全身嚴重感染性疾病;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器官疾病;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異常等。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實施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仰臥體位,頭低腳高。常規(guī)切口使疝囊得到充分暴露,疝囊高位游離至頸部,高位結扎剪掉遠端疝囊,將疝囊頸殘端納入腹腔。疝環(huán)內填入相應的填充物,縫合固定。修剪補片放置于精索后腹股溝后壁,縫合腹壁組織各層組織,完成手術。
實驗組給予eTEP術式治療,患者接受氣管內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對于下腹壁疝患者采取平臥體位,腰部略微墊高;對于上腹壁疝患者采取平臥體位并雙腿分開,抬高腰部;對于側腹壁疝患者采取健側側臥體位。根據(jù)手術部位的不同,其套管布局和分離方法也存在差異。下腹部腹膜分離通常用于恥骨上疝、腹股溝疝、闌尾術后切口疝等,采用雙側位套管布局,建立初始操作空間時選擇逆向穿刺法。上腹部腹膜的分離主要用于臍疝、腹直肌分離和白線疝的治療,建立操作空間可采用類似中側位TEP 的方法在臍部作觀察孔。側腹部以及后腹腔腹膜的分離主要用于腰疝、腎切除術切口疝的治療,該部位的腹膜分離可采取泌尿外科的后腹腔鏡手術,保持健側臥位,墊高腰部。建立間隙有2種方法,一是在臍周建立觀察孔,首先分離患側下腹部和側腹部腹膜,進入Bogros間隙,隨后在側腹部建立操作套管;二是初始觀察套管選擇在髂嵴上方大約1 cm處做出一條縱行切口,長度約為1.5 cm,使用血管鉗鈍性分離肌層和腰背筋膜,然后進入腹腔。在結束腹膜分離的同時再分離疝區(qū)腹膜,也就是還納疝囊,如果不能完全還可采取橫斷疝囊的方式,成功分離后再關閉腹膜。對于存在缺損的疝區(qū)肌筋膜要進行關閉處理,盡量避免進行橋接操作。選擇合理的補片進行修補,補片兩側可選用慢吸收縫線貫穿縫合固定,或通過疝釘進行固定。如患者腹膜破損不能完全修補,應使用大網膜隔離,或選擇具有防粘連涂層的補片。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中失血量、住院時間、疼痛程度及復發(fā)率。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疼痛程度,總分10分,0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術后隨訪6 個月,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慢性疼痛、陰囊血腫、陰囊積液、腸道損傷、切口感染。③采用自制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術后滿意度,分為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總分100 分,0~60 分為不滿意,61~80分為滿意,81~100 分為非常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實驗組失血量、VAS評分、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結果顯示,對照組復發(fā)1 例,實驗組無患者復發(fā),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中及術后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為6.67%,低于對照組的16.67%,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種患者術后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術后總滿意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滿意度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現(xiàn)階段臨床在腹腔鏡下修補腹壁疝通常均需依靠腹腔內補片植入術,需使用具有防粘連涂層的補片,價較昂貴[6],且補片放置位置在腹膜腔內,具有較高的腹腔侵蝕、腸梗阻和腸粘連風險。Sublay術式中將補片放置于腹膜外具有更明顯的療效,對于切口疝患者均可通過腹腔鏡下經腹直肌后間隙入路進行修補,但需將后鞘離斷,對腹壁強度造成一定的影響。表明,如可分開腹膜和腹直肌后鞘之間的層次,對于部分腹壁疾病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目前臨床上已將腹腔鏡手術作為治療腹壁疝的主要手術方式,其中TEP手術得到醫(yī)務人員和患者的廣泛認可,對于下腹部腹直肌后鞘半環(huán)線以下的腹膜前間隙的解剖和認識也逐步加深[7]。
eTEP技術是在TEP術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能進一步擴大分離范圍和空間,游離腹直肌后鞘半環(huán)線以上的腹膜前間隙,從而實現(xiàn)全腹膜游離[8]。即腹腔鏡在不進入腹腔的狀態(tài)下,對腹膜前間隙進行分離,從肌筋膜的表面將腹膜全部剝離出來,產生一個完整的腹膜囊。全腹膜游離技術能放置面積更大的補片材料,因此,對腹壁上的各種疝均可發(fā)揮良好的修補效果,如白線疝、切口疝、臍疝、腹直肌分離疝、造口旁疝等[9]。eTEP 技術相較于目前的腹壁疝修補術有較多創(chuàng)新之處,如根據(jù)腹壁內膜的概念,半環(huán)線分界的上腹部和下腹部解剖結構的區(qū)別,通過eTEP 技術能進入腹膜前間隙的任意位置,達到全腹膜游離的目的,且無需采用分離氣囊等特殊醫(yī)療器械,降低治療費用。其次eTEP 技術能在腹膜前間隙放置更大的補片,且不損傷腹直肌后鞘、半月線等腹壁組織結構,減輕術后疼痛感,降低腹壁張力,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fā)[10]。最后eTEP 技術將手術術野從腹腔內轉移至腹壁內,降低了固定補片造成的風險,不使用昂貴的防粘連涂層補片,也減少補片與腹腔內器官的接觸,避免腸管受到損傷,降低術后腸梗阻風險[11]。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兩種術式均能較好的控制術后復發(fā)。實驗組術中失血量、VAS 評分、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eTEP 技術相較于開放術式能減少對患者身體的創(chuàng)傷,減輕術后疼痛,加快身體恢復。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由于eTEP 技術不進入腹膜腔,減少了對腹腔的影響,因此,并發(fā)癥相對較少。實驗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原因為,eTEP 技術操作難度更大[12],即對手術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掌握嫻熟的腹膜分離技術,因eTEP技術手術時間較長、操作難度大,從而制約臨床推廣運用。實驗組術后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一定程度反映了患者對于eTEP術式的效果更滿意,通過該術式的治療,患者受到的傷害更小,術后恢復更快,住院時間更短。同時,該術式可避免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有效緩解疾病癥狀,改善生活質量[13]。
eTEP術式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手術通常采用全麻,需要放置導尿管。②與TEP技術的區(qū)別為觀察鏡孔的位置能按照腹壁缺損位置進行相應的高低位調整。③輔助Trocar 位置通常在半月線附近,可根據(jù)腹壁缺損位置適當調整。④建立觀察鏡孔要掌握一定技巧,也是技術難點。通過Hasson 技術,在手指導引下利用邊氣腹邊使用鏡推法建立空間[14]。⑤切口疝的疝囊分離難度較大,可使用2-0可吸收線縫合疝囊或者腹膜,使用0號倒刺線或者不可吸收線修補腹壁組織缺損。⑥放置補片時根據(jù)需求進行固定,可采用膠水固定膠片,但應盡量避免使用穿透性釘固定補片,以減少術后疼痛[15]。
綜上所述,在腹壁疝患者的治療中,eTEP技術較開放術式可減少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加快術后恢復,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