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顏婉萍,林映麟
(1.福建省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華光職業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創傷性休克(traumatic shock,TS)是指因鈍物擊打或劇烈撞擊所致嚴重創傷,繼而出血所致的休克現象。TS 患者因臟器受損出血,導致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同時,基礎代謝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易發生低血糖、低體溫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1-2]。院前急救護理是TS患者入院治療的重要干預手段,能有效降低患者休克發生率,提高生存率[3]??茖W的院前急救方案能提高急救效率,規范急救行為,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方案能提高現場急救的救助效率[4-5]。本研究探究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采用院前急救護理方案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在院前急救護理方案實施前(2017 年6 月至2018 年5 月,對照組,n=120)和實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觀察組,n=120)收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TS 診斷標準[6];②創傷后12 h 內接受急救;③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重度患者;存在嚴重并發癥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創傷休克急救護理。在接到120 處電話后,醫護人員需立即進行急救工作,并在現場接觸患者后立即進行初步傷患勘查評估。迅速且平穩對TS 患者進行轉運。在救護車內按醫囑處理傷口,并及時建立靜脈通道。監測患者呼吸、給氧以及心電狀態,記錄生命體征數據及搶救過程其他數據。移至院內急診后,配合完成交接工作,在完成住院手續辦理后將TS 患者按醫生建議移至病房或者手術室。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院前急救護理方案。①出診迅速。在醫院收到120處電話指令后,第一時間安排院前急救專業醫護人員,同時,在途中與現場保持密切溝通。評估傷患傷情基礎上,指導傷患進行自救,盡量減少損傷。②基于CRAMS 評分法進行傷情評估,即對循環(circulation,C)、呼吸(respiration,R)、腹部(abdomen,A)、運動(motor,M)、語言(speech,S)進行快速評估。同時,堅持重癥患者優先處理的基本救助原則。按是否發生顱腦外傷、脊柱骨折或者呼吸、循環障礙等生命體征特點判定癥狀的輕重。③維持呼吸道暢通。對發生面部創傷或者昏迷的TS 患者人群,重點關注呼吸道通暢。使用手指或者借助吸引器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異物。對于發生舌后墜的TS患者,因需要避免舌體阻礙呼吸,則需借助口咽導氣管或者舌鉗將舌體拉出。而對于發生心跳驟停的TS 患者,則需進行心肺復蘇術,病情嚴重者需要持續供氧。④靜脈通道的建立。因受傷可能造成部分區域的靜脈受損,需避開傷處周圍大靜脈而建立數條靜脈通道,留置靜脈針進行給藥及輸液。適當情況下,通過靜脈留置針給與血管活性類藥物。⑤院內交接。待TS患者抵達本院后,需第一時間開通綠色通道,配合檢查,并輔助患者及家屬補辦入院相關手續。待檢查完畢后,根據結果決定去手術室或者ICU病房。并隨后補充完善過程記錄。⑥心理干預。因TS患者均接受過非常痛苦的創傷,心理層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很多人也會繼而進展為心理障礙等心理疾病。在急救現場,醫護人員需第一時間對TS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使患者能坦然面對突發事件,積極配合接下來的急救工作。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情況及搶救時間。創傷休克搶救成功指標如下:HR為80~100/min,血壓維持>90/60 mmHg,尿量恢復至每小時30 mL[6]。搶救介入時間是指從患者進入急診室開始搶救到手術搶救完畢的時間,但排除搶救中死亡患者的數據。術前準備時間是指從患者接到手術室電話時間從急診轉入手術室進行交接完畢的時間,但排除搶救中死亡患者的數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院內搶救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前準備時間、搶救介入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院內搶救情況比較(±s,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hospital rescue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表2 兩組患者院內搶救情況比較(±s,min)Table 2 Comparison of hospital rescue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術前準備時間5.90±0.99 4.72±0.86 5.691<0.001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120 120搶救介入時間38.06±7.32 14.31±3.21 32.550<0.001
2.2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為搶救成功率為96.7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院內搶救效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hospital rescue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TS 通常是由多種不同類型創傷導致的機體疼痛,并因體液及失血過多導致了一系列較復雜的其他癥狀。TS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則易繼續誘發更嚴重的臨床結局,如敗血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甚至有生命危險[7]。TS患者的受傷類型通常較復雜,其中又以復合傷為主。當創傷發生后,TS 患者通常因自身機體發生過于顯著的急性體征變化,導致多項生理功能嚴重紊亂。有研究表明,受傷后1 h是TS患者接受治療的最佳窗口期。一旦未及時接受治療,相對應的機體損傷會不可避免,致殘率或者致死率均較高[8]。
院前急救護理是TS患者入院治療的重要干預手段,能有效改善患者休克情況,提高生存率??茖W合理的院前急救能節省患者術前準備時間,為獲得更高的生存機會提供保障。急救過程中,按照CRAMS 評分法進行傷情評估,能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而又快速的傷情評估[9]。院前救助的時效性以及方案本身的科學合理性能顯著影響患者生命安全,而醫護人員自身專業度以及救治技術熟練性等,則在緩解患者病痛,避免二次損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學的院前急救方案能提高急救效率,實現及時準確的護理與轉運,提高傷情評估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了術前準備時間,為患者爭取更多的生存機會。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施行院前創傷休克急救方案后,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院內搶救介入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施行院前創傷休克急救方案后,護理人員在急救工作中更自信,團隊合作效率也更高,進而提高TS 患者的急救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傷殘率。此外,觀察組搶救成功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89.17%),這與盧書梅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救護人員處理問題能力以及急救技能熟練度,均是醫護人員對患者傷情進行準確判定的前提,是確保創傷休克急救方案實行效率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納入的TS 患者病例的樣本量不高,且為回顧性分析,因此,后續研究中,需擴大樣本量,完善相關救治過程的記錄資料,提高數據質量。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護理方案能加速TS 患者院前急救效率和救治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