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瑤
(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江西 鷹潭 335000)
臨床上,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新生兒時期疾病,多發于孕周35周以下的早產兒[1]。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為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病情發作時患兒會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肺不張等情況[2-3]。由于新生兒肺部組織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可能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4-5]。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我國剖宮產率提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也明顯提高[6]。臨床通常會采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方式治療該疾病,但可能引發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聲門下狹窄等不良反應[7]?,F階段,NCPAP、Nippv 是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兩種輔助通氣模式,本研究探究兩種通氣模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9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9)和觀察組(n=40)。觀察組男25例,女15 例;胎齡28~35 周,平均(30.63±3.22)周;出生體質量1.85~3.89 kg,平均(2.56±0.25)kg。對照組男23例,女16 例;胎齡27~36 周,平均(30.12±3.09)周;出生體質量1.88~3.92 kg,平均(2.62±0.23)kg。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X 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③有唇色發紺、三凹征、呼吸急促等癥狀;④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②需氣管插管治療;③伴有嚴重心臟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德國生產的新生兒呼吸機進行治療,經雙鼻塞密閉環路方式采用NCPAP 通氣模式進行治療,向氣道持續施加一定壓力,吸氧濃度設置為30%~60%,呼氣末正壓設置為5~6 cmH2O。觀察組采用德國生產的新生兒呼吸機進行治療,經雙鼻塞密閉環路方式采用Nippv模式輔助通氣,將患兒咽喉部位壓力間歇增加,以此提高上呼吸道壓力,吸氧濃度設置為30%~60%,呼吸頻率設置為20~40 次/min,吸氣時間設置為0.3~0.5 s,呼氣末正壓設置為5~6 cm H2O,吸氣峰壓設置為15~20 cm H2O。兩組患兒通氣過程中均以血氣狀況、癥狀變化情況為依據,對呼吸機各項參數進行合理調整,若通氣過程中發現患兒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90%或者吸氧濃度>60%,或者呼吸頻率>50次/min,吸氣峰壓>20 cmH2O,則提示呼吸窘迫程度可能加重,需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以避免病情加重,一旦發現患兒病情有所好轉,則需以血氣分析指標、癥狀為依據,將NCPAP、Nippv 通氣參數適當調低,一直到患兒病情明顯好轉時,便可將呼吸機撤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成功率,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成功判定標準[8]:經治療后,唇色發紺、呼吸急促、鼻翼翕動等癥狀明顯緩解,X 線片檢查結果提示病情明顯好轉,各項血氣指標趨于正常,減少了氣管插管對氣道的損傷及豬肺磷脂的使用量。血氣指標:分別在患兒接受治療前、通氣12 h 后,測定PaCO2、PaO2與pH值。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呼吸道黏膜損傷、肺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成功率為(36/40)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54%(24/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各項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通氣12 h后PaO2與pH值均提高,PaCO2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40)t值P值PaCO2(mmHg)治療前51.22±0.25 51.28±0.22 1.133 0.261 pH通氣12 h 48.25±0.18 40.02±0.12 23.968 0.000 PaO2(mmHg)治療前47.19±5.26 48.02±5.22 0.258 0.963通氣12 h 62.12±4.12 78.96±5.16 15.829 0.000治療前7.12±0.12 7.09±0.18 0.027 7.156通氣12 h 7.21±0.22 7.35±0.28 25.968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1.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新生兒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9]。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后可正常呼吸,但如果在出生6 h內有進行呼吸困難情況出現,則需警惕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在于改善通氣狀態,有效糾正缺氧情況[10]。NCPAP 通氣模式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常見方式之一,雖然可有效糾正缺氧狀態,但對中重度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效果欠佳,治療中常需更改為有創呼吸機模式,延長患兒住院時間的同時增加醫療費用[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成功率、PaO2與pH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PaCO2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無創呼吸機Nippv 模式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理想,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分析原因為,Nippv 模式是在NCPAP模式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輔助通氣模式,通過將患兒咽喉部位壓力間歇性提高使得上呼吸道壓力上調。相較于NCPAP通氣模式,Nippv模式下氧氣進入肺部更加順暢,能促使肺泡有效擴張,改善肺部氣體交換與氧合功能。此外,采用Nippv 輔助通氣模式還能將治療失敗后的氣管插管率降低,使呼吸暫停情況得到改善,進而降低肺部損傷率,因此并發癥發生率也隨之降低。
綜上所述,無創呼吸機Nippv模式輔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理想,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