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歸州鎮初級中學 龔俊波

前不久,我縣“李作翠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在鄉鎮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我與我校全體語文教師有幸參加。本次名師送教下鄉活動,既有對鄉村教師語文常規課的課堂研討,又有對名師工作室常規課的示范引領;既有普通教師對課堂的點評反思,又有名師工作室對課堂的深度解析;既有名師工作室對語文課程的云端俯看,又有名師工作室對語文一線教學的貼地而行。尤其是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作翠老師,在分享《做足準備,常態課也高效》的專題報告時,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名師工作室成立一個、成就一批、成長一片的“頭雁效應”。
在回去的路上,老師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悟:有的說這樣的名師工作室活動才接地氣,讓我們知道“家常課”的做法;有的說名師工作室成員的經驗分享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操作性和實戰性,能夠借鑒;有的說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老師的講座很實、很真,讓我能聽得懂,更讓我看到名師的成長之路,知道自己今后該“做什么”“怎么做”……
眾所周知,名師工作室是由名師領銜,以成為名師為奮斗目標,以個人興趣和專長為發展方向,實現“名師引領、團隊合作、全員提高、資源共享、均衡互補”的教師專業發展戰略的創新教師群體。回味著這次名師工作室活動的點點滴滴,再思考教育主管部門成立名師工作室的初衷,以及廣大一線教師對名師工作室的尊重、敬佩和期盼,我們的名師工作室究竟該如何“名”,才能有效地回應學校和教師的關切呢?
銘,指在器物、碑碣等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方面的文字或者是鞭策、勉勵自己的文字(百度詞解)。名師工作室要“銘”,其核心要義是教育情懷。教育情懷,是指教師應該始終保持一種對教育的激情,一種對教育的熱愛,一種對教育的執著與追求。名師工作室,教育情懷一定要深。它作為學科教學與研究的“風向標”“領頭羊”,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具有示范引領的效應,都會成為其他教師競相模仿、學習和評價的焦點。因此,名師工作室要站位高遠,始終銘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始終銘記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始終銘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擔當。在思想上,名師工作室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行為上,名師工作室要率先垂范,兢兢業業,謹言慎行。

總之,名師工作室要真正地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一種責任、一種情懷,貫穿于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堂、每一名學生、每一個細節中。
名師工作室是教師成長的搖籃,名師工作室的成員是學科領域內的“首席”教師。名師工作室要“明”,需做到兩個“明”。
首先,明職責。名師工作室,其重要職能是通過名師引領、團隊合作、全員提高、資源共享、均衡互補,實現在一定區域內的教師共同成長和學科教學的提升。因此,名師工作室要精準定位,結合區域教育特點和學科發展需求,既高屋建瓴,制訂科學合理的工作規劃,又求真務實,從細小處著眼,規劃好名師工作室的工作線路圖,使其在工作中思路清晰,導向明確,有章可偱,有規可依。
其次,明身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師工作室的成員,作為學科教學領域中的“首席”教師,學科教學推進的“關鍵少數”,肩負著引領、示范和指導責任。一是專業發展要“亮眼”,名師工作室的成員要有敏銳的嗅覺,需時刻站在學科專業發展的前沿,了解學科發展新理念、新思想、新動向,勤于學習,善于實踐,其學術研究要具有一定的推廣和實踐價值;二是專業引領要“亮劍”,名師工作室的成員要借助名師工作室的輻射效應,在指導教師專業發展中,能夠真正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研究中要敢于質疑,讓廣大一線教師在思維的碰撞中,實現資源共享、智慧生成,明確自身不足,明白努力方向。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名師工作室要“鳴”。
首先,就內部而言,工作室各成員要“爭鳴”。名師工作室作為學術型研究團隊,要大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學術研討氛圍,絕不能迷信權威,更不能搞“一言堂”或家長式作風,要允許成員間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在爭論和爭鳴中,讓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讓創造的智慧不斷涌現。因此,名師工作室要經常性地開展學術沙龍、專題研討、教師論壇、讀書活動、社會實踐等系列活動,讓工作室的成員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提煉、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其次,就外部而言,名師工作室要“共鳴”。名師工作室,作為學科專業領域內的“頭雁”,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是顯而易見、不可估量的。因此 ,一方面,名師工作室要“走出去”,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把先進的理念和成果宣傳出去,傳播下去,開拓教師的眼界,為教師的專業發展領航;另一方面,名師工作室要“走下去”,要走基層、下一線,通過組織“送教下鄉”“送培進校”“網上研修”“課題研究”等活動,不斷擴大在學校、教師中的影響力,讓廣大一線教師關注、關心并參與到學習研究中來,逐漸形成內外互通、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研究格局,讓名師工作室與一線教師真正做到同頻、同向、共振、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