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劉瑞
依據北極理事會主席的輪換原則,剛剛結束的北極理事會第12屆部長級會議完成主席職責從冰島到俄羅斯的交接,這意味著未來兩年北極理事會的工作將在俄羅斯的主持下進行。可以想見,在俄羅斯主持北極理事會工作期間,北極將再度成為美俄交鋒的焦點。
莫斯科方面認為,主導北極事務是俄羅斯北極大國地位的真實體現,此次擔任北極理事會主席是彰顯其主導作用的一次良機,從它詳盡的活動計劃可見一斑。以理事會國際科學活動安排為例,俄羅斯自視為北極科學研究的領導者,在極地科考經驗、技術設備配置和科研團隊實力等方面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北極理事會相關活動安排上,俄羅斯充分利用了各國加大北極科學研究的迫切需求,在俄羅斯的耐冰自行式平臺(科考船)上組織了多場北極國際考察活動,計劃邀請多國專家參與。
與此同時,俄羅斯已將國際北極論壇“北極-對話的區域”列入本屆理事會的官方活動議程,以此增加在北極事務中的“俄羅斯元素”。
第二,俄羅斯也希望通過北極理事會平臺調整區域以及國際關系。在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持續緊張的背景下,莫斯科方面始終在強調北極是俄美能夠進行有效對話的、為數不多的議題之一。任職北極理事會主席后的俄羅斯不僅可以為緩和與西方國家關系創造條件,而且有利于增加莫斯科與華盛頓談判的籌碼。俄方還希望借助北極理事會的平臺將俄美兩國在北極問題上的對話擴展到其他領域。
第三,借北極理事會機制助推俄在北極地區的發展。俄羅斯制定的北極理事會議程以維護和最大化俄北極利益為目標,致力于維護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和互利合作,為俄北極地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北極理事會是目前北極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區域治理機制,但它不是成熟的國際或區域組織,在治理范疇、政策約束力和執行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在俄與西方關系因烏克蘭事件惡化前,俄羅斯曾主張將北極理事會由政府間的研討式論壇轉變成擁有健全章程、制度體系和簽署具有約束力協議權利的正式國際組織。但如今這一想法已經變得不切實際。所幸,北極理事會作為非正式組織在區域治理方面依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北極理事會框架內的許多互動沒有受到西方對俄制裁的影響。
最后,利用“軟”安全手段,維護北部邊境安全。近年來,北極地區的軍事化及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受制于北極理事會的既有規定,軍事和安全問題被明確排除在討論議程之外,理事會成員之間在軍事和安全問題上形成分歧時,可能會借助于其他國際和地區機制。
在俄羅斯試圖恢復北極國家總參謀長會議無望的情況下,美國主導下的北極安全部隊圓桌會議和北極海岸警衛論壇可能會成為選項,這是俄羅斯不愿意接受的。因此,俄羅斯更希望提升北極理事會作為區域安全供應者的作用,從海上安全與搜救、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減少氣候變化危害等“軟”安全手段逐漸提升北極理事會的作用。
氣候變暖提升了北極地區在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和戰略安全領域的地位,我國參與北極治理的環境十分復雜。俄羅斯擔任北極理事會主席國期間的組織安排和規劃將為我國參與北極治理帶來新機遇。
首先,中俄在北極理事會框架下的合作擁有堅實的政治保障。中俄在北方海航道開發,維護北極地區安全穩定方面擁有共同利益,俄任理事會主席國將會對中國參與北極治理形成正向引力。
其次,非政治、安全合作項目將全面釋放二軌外交的潛能。在北極理事會框架下,俄方倡導的開發北極地區資源和北方海航道的項目,將進一步鞏固相關各方在北極地區的合作基礎。北極國際科考、北極生態和環境保護、應對氣候 變化以及北極應急事件處理等項目將調動大量非官方人士,包括學者、公眾人物、社會活動家等進行多邊交流。民間交流成果必然會向官方外交軌道轉化,從而推動“一軌外交”的順利進行。
最后,有利于我國深入參與北極治理,實現多贏。作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員國,我國是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支持者。這不僅符合《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的全面了解北極、保護北極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合理利用和可持續開發北極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等政策主張,也有助于中俄北極合作的進一步融合與發展。▲
(作者分別是天津外國語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副研究員、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