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魚
兒子從小到大,做事、學習一直拖拖拉拉,每次都是我再三催促之后,才不情不愿地去學習,早上賴床、吃飯慢、寫作業不積極……我在旁邊著急上火,他倒好,跟看不見、聽不到似的,我行我素。他馬上就要讀高中了,再這么拖延下去,我擔心以后會對他產生不好的影響,孩子為什么會拖延,而我又該做些什么,來改善他的拖延行為呢?
我任教的班級里,有幾名學生很是讓我頭疼。交作業不積極,分配的任務每次都是最后一批完成,提醒了幾次,卻只對著我嘻嘻哈哈,滿不在乎。我作為一名經驗不足的班主任,還真有些束手無策。
拖延,是人們做事的一種態度,主要表現為拖長時間,不能做到迅速處理某件事情。而拖延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就容易上升為“拖延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犯有拖延毛病的人普遍存在。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學習任務加重、社會認知加深,犯有拖延癥的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的比率會越來越高,家長不得不擔心孩子學習會受到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會受到阻礙。分析青少年拖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學習任務重
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學習任務較之小學階段,無疑增加了更多負擔。除了需要學習的科目增加之外,家長額外給孩子報名參加的補習班、線上培訓課程等,幾乎占據了青少年除睡覺外的全部時間,他們每天幾乎面對的就是無休無止的學習,這讓青少年身心疲憊不堪,并對此產生抗拒心理。
缺少自主選擇機會
青少年在學校被老師安排學習,在家里又被家長安排生活,缺少自主選擇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老師和家長的意愿,心里的抵抗情緒就會驅使他們采用拖延等消極態度,對待家長、老師安排他們去做的事情。
逃避心理
與睡懶覺、看電視,玩游戲等即刻就可以滿足快樂的行為相比,學習等任務帶來的好處具有極大的滯后性。因此,對于耗費腦力、精力,去做一件可能無法帶來快樂的事情,顯然需要更大心理動力,毫無疑問,拖延就是青少年在經歷一番權衡、比較后,而采取的一種逃避行為。缺乏足夠的動力,自然無法積極行事。
缺乏自我管理
拖延,一般是自我管理的缺乏。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大腦發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執行能力還比較薄弱。青少年由于不擅長管理時間或約束自我行為,所以通常會推遲事情的開始。或者即使開始某項任務,但因為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頻繁地出現中斷正在做的事情,而去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并且不斷推遲任務的繼續。因此,糟糕的自我管理是影響拖延行為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拖延者身邊往往有兩種人,一種是“得力助手”,他們會幫助當事人打理好一切事務;另一種就是“決策替代者”,他們總是在當事人發表意見前,就為當事人做了最好的決策。家長、老師有時以好心包辦、代替的方式,剝奪了孩子成長中的責任、必要的體驗乃至成長的樂趣,最終泛化為孩子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的狀態,能拖則拖。此外,愛拖延的孩子在家庭里一般處于消極地位。父母習慣于時時、事事給孩子下指令,強勢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進行一切活動,以確保孩子能快速、正確地做好事情。久而久之,孩子選擇用拖延來消極抵抗。

改善青少年拖延行為習慣,家長和教師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入手,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釋放心理壓力,從而改善拖延的情況。
對于家長而言,首先,家長要改變自己給孩子做決定、下指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如此,他們才不會抗拒一切事情;其次,教孩子學會管理時間,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規劃表,將時間、地點、任務、要求細化,家長監督,逐漸培養起規律的作息習慣;再次,給孩子娛樂、放松的時間,家長不要安排太多的校外培訓和課外學習任務,學習講效率,而不是拼時間。勞逸結合是學習、生活的較好方式,孩子緩釋壓力,放松身心,方能張弛有度,一往無前,從而投入到學習中去。
對于教師而言,可以用談話或者家訪、打電話的方式,讓家長了解情況,了解學生拖延的原因,然后才可對“癥”下藥。
(編輯 安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