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濛
芭蕾舞服裝最初由宮廷舞會服裝演變而來,女士穿拖地長舞裙和緊身胸衣,男士穿長外套和長襪,外罩以短燈籠褲或用鯨骨支撐的短裙,都很笨重,佩戴的飾物也很繁復。后來男士改穿希臘式長袍,有的舞劇人物也穿民間服裝。18世紀,法國舞蹈家卡馬爾戈和諾韋爾相繼剪短女舞裙,以利于舞蹈技巧(尤其是打腳等快速碎小動作)的發揮。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舞蹈家M.塔利奧尼等人才徹底進行改革,使用了專門的芭蕾舞裙(長裙,由幾層薄紗打褶重疊而成),第一次用于1839年演出《仙女》中,后來又改造成為短舞裙“蒂蒂”,上身則由緊身胸衣與之相連接。男士服裝仍為短外衣或襯衣加背心,再加上長襪褲。主要演員的服裝要比伴舞隊更有特點,顏色突出。19世紀后期,隨著工業發展,舞蹈服裝更趨簡化,并采用了更薄的材料(如網眼紗、尼龍透明紗等)。進入20世紀,對于女士來說,一套完整的練功服裝基本包括:緊身衣、褲襪和帆布舞鞋一雙,冬天時為使腿部保暖避免抽筋或扭傷通常還需要一雙襪套。男士則是一件連體緊身衣和一雙軟鞋。
芭蕾舞軟鞋是男女都穿的練功鞋,用柔軟的薄皮革或帆布制成。女士穿粉色,男士穿黑色或白色。鞋子以能較緊地包住腳為宜。
足尖鞋是芭蕾舞區別其他舞種最顯著的差別,即女士可以在足尖鞋的幫助下用腳尖直立舞蹈。足尖鞋能幫助立足尖,是因為它的鞋頭是由特殊的膠水把布一層一層地粘起來并打實而形成,并靠鞋底內的一塊橡膠鞋板來支撐足部從而能夠立起腳尖。足尖鞋有緞面與布面之分,演出一般都是緞面的,布面一般用于練習,它們的價格是有區別的。
緞面足尖鞋,鞋的最前面是平面,演員靠這個平面來立起足尖。平面以上的一塊是鞋頭,鞋頭是包住腳趾尖的部分,鞋頭表面靠上面系帶的收緊來貼合腳面,一雙做工優秀而合腳的足尖鞋應完全貼合腳面,就像演員足部的第二層皮膚。鞋的背面是鞋外底,通常會印有鞋品牌的標志。內底為支持整只鞋的鞋骨,有軟硬之分,較軟的鞋骨能很容易地繃足尖和展示完美的腳背,但缺點是容易軟化,壽命不長,缺乏足弓力量的初學者也容易扭傷腳;較硬的鞋骨則相反。足尖鞋上的橡筋不是必需的,但有時候可能鞋子不大跟腳,這時一條橡筋能很好解決問題。芭蕾舞鞋的鞋帶也如芭蕾舞一般富有美感,兩條緞帶在腳腕處打成“十”字并系緊,在繃腳背的時候鞋帶也會成為一件藝術品,初學者可能要多費些時系鞋帶,但對于專業芭蕾舞演員來說,這不過是十幾秒鐘的事情。
在長期實踐中,芭蕾舞逐漸形成了一套結構形式。這套形式大約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日趨規范。在一部芭蕾舞中,雙人舞、獨舞、群舞都有經常使用的結構形式。
如雙人舞,多用以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爭斗、廝殺或其他關鍵性的情節。一般分為:“出場”“慢板舞”——由男女演員合作的抒情舞段;“變奏”——男女演員分別表演的獨舞,用高度的舞蹈技巧表現人物的性格、情緒;“結尾”——男女演員穿插表演,最后以合舞結束。由于雙人舞本身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技藝精湛,往往能反映一部舞劇和表演者的水平,又常被選出作為晚會單獨演出或國際芭蕾舞比賽的規定內容。
與雙人舞結構類似的有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等,基本上按上面的出場結構,也有只含“出場”和“慢板舞”的。
群舞是一種集體舞,可以是純粹的古典舞,如《睡美人》中華爾茲;也可以是性格舞,如《天鵝湖》中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不勒斯舞、瑪祖卡舞等;還可是宮廷舞蹈或舞會舞蹈。這些都用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環境、氣氛,有時也可以作為獨立的晚會節目演出。

19世紀,芭蕾舞結構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是“伴舞隊”的運用。它是芭蕾舞交響化的孿生物,與一般集體舞不同的是——不能脫離主角的表演,只作為陪襯。伴舞者在主要角色表演雙人舞或變奏時,以各種生動、形象的造型和多變、優美的圖案來烘托主角,而在結尾時與主要角色穿插合舞。
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舞作品中,上述規范化的形式已被大大突破,尤其是雙人舞,已不拘泥于“出場”“慢板舞”“變奏”“結尾”這些刻板程式。
傳統的古典芭蕾舞技術建筑在外開、伸展、繃直的審美基礎之上。它包括:腳的5種基本位置;3種基本舞姿——“阿拉貝斯”“阿提秋”和“伊卡特”;腿部技巧——各種“巴特芒”,包括腿的伸展、打開以及畫圓圈等,各種幅度和舞姿的跳躍,各種旋轉,擊腿技巧,各種舞步和連接動作,女士的腳尖舞技巧,雙人舞的扶持和托舉技巧,等等。古典芭蕾舞的這些基本動作(元素),就像字母一樣,編導運用這些“字母”寫出不同角色的個性、身份、情緒以及角色在劇情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這些元素按特定的結構手法加以編排、組合,組成形象化的舞蹈語匯來表達劇情,創造出各種富有藝術魅力的舞蹈形象。以下簡要介紹2種芭蕾舞的基本姿勢:
1.手部基本位置
(1)瓦卡諾娃派(俄國派)
第一位:雙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圓;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在視線范圍內,手心向內;
第三位:雙手上舉在頭上方的視線內。
(2)卻革底派(意大利派)
第一位:雙手垂下成自然圓,手指輕觸在大腿旁的位置;
第二位:雙手在旁側伸;
第三位:一手在身體前手心向內,另一手在旁側伸;
第四位:一手在身體前與橫膈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后雙手同時上舉在頭上方。
2.腳部的5個基本位置
第一位:兩腳跟緊靠在一直線上,腳尖向外180度。
第二位:兩腳跟相距一足的距離,腳部向外扭開,兩足在一直線上。
第三位:兩腳跟前后重疊放置,足尖向外張開。
第四位:兩腳前后保持一足的距離,兩足趾踵相對成兩直線,腿向外轉。
第五位:兩腳前后重疊,兩足趾踵互觸,腿向外轉。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