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春

生了病要去醫院看醫生,有了法律問題該去哪里“醫治”?近年來,北京、江蘇、山東、重慶、湖南等地紛紛推出“法律門診”“法律診所”等法律服務形式,通過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律師、法官、公證員等專業法律人士“坐診”“出診”,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法律服務,有效打通了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創新形式服務群眾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司法所所長孫先進介紹說,2020年6月,沙子口街道司法所“法律門診”首次開門迎“客”,由律師定期“坐診”為群眾排憂解難,至今已接待法律咨詢100多人次。
“‘法律門診借鑒醫院的服務模式和操作流程,以‘廣場義診‘律師坐診‘專家門診‘上門巡診‘綜合會診等形式,將優質法律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滿足群眾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江蘇省常州市司法局局長張加林告訴記者。
據張加林介紹,早在1999年,常州市司法行政機關就在青果巷38號設立“法律診室”,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2017年6月,常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在一樓大廳正式設立“法律門診”;2018年4月,武進區南夏墅街道華陽村委會與江蘇正氣浩然律師事務所聯合共建“法律診所”,成為常州首個村級“法律診所”;2019年6月,又在全市2300多名律師中選拔組建60人的“名優律師團”,在常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法律專家門診”。
“隨著探索的深入,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如今常州的‘法律門診已包括法律咨詢、法治宣傳、法律講座、法律援助、參與網格服務等多項服務。”張加林介紹說。
如何讓法律服務打破時空限制更貼身更及時,山區面積超7成的北京市延慶區給出答案——打造“法律門診”。
延慶區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科科長何中文告訴記者,有法律服務需求的群眾可以在司法所“預約掛號”,工作人員會為其精準對接專業律師解決問題,目前已有16家律師事務所的85名村居顧問律師與延慶正式簽約。
針對村民為小問題往返“法律門診”成本過高的問題,各司法所充分利用線上平臺開展“網診”服務;對于復雜的涉法難題,安排資深律師提供“專家坐診”服務;對行動不便或確需上門實地解決的,提供“出診”服務;對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等,提供“巡診”服務……如今,按需定制的“門診”“坐診”“出診”“會診”“網診”逐漸成為延慶區法律服務的新景象。
記者注意到,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湘潭大學等高校近年來也紛紛設立“法律診所”,推動教學改革創新的同時,積極投身實踐,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
“湘潭大學‘法律診所是由湘潭大學法學學部研究生組成的公益性專業法律服務團隊,自2010年成立至今,一直堅持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活動,為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法治宣傳、訴訟代理和公益訴訟等活動。”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歐愛民告訴記者。
服務水平廣受認可
在常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門口的名優律師“法律專家門診”公示牌上看到王建軍的名字時,鐘樓區市民徐衛民有些不敢相信。
王建軍是江蘇友聯律師事務所主任、常州市委法律顧問,曾擔任常州市律師協會副會長,一直專注政府、企業法律顧問領域,同時對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法律門診”服務也很有熱情。
“王建軍名氣大水平高,說話和氣又在理,按他說的去做,我終于可以安心退休了。”徐衛民說。
徐衛民今年到了退休年齡,但因公司繳納的社保年限不足,導致他無法辦理退休手續,享受退休待遇。正是在王建軍的幫助下,徐衛民依據有關法律條款與公司進行協商,最終順利拿到待遇補償。
“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我們優中選優,不僅注重律師業務能力,更重視公益心和耐心。”常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主任許冬梅介紹說,名優律師團“法律門診”成立以來,先后接待群眾來電來訪500多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近百件,廣受群眾好評。
何中文告訴記者,截至2021年1月,延慶區85名“法律門診”律師已累計服務62497人次,代寫法律文書239件,提供法律援助46件,協助村居修訂完善村規民約73條,審查村居經濟類合同147份,一系列法律服務獲得村民廣泛認可。
針對群眾身邊的諸多煩心事,重慶市把大量“法律診所”設在農村和社區,提前介入矛盾糾紛處理,功效逐漸顯現,矛盾糾紛數量不斷下降。
“以前,我們將太多的精力用在解決矛盾糾紛上,沒有精力謀發展。有了‘法律診所后,大量矛盾糾紛得到有效處理,村干部可以一門心思抓發展,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了。”在重慶市南川區紅鋒村當了22年村支書的姚成云感嘆道。
專家學者高度肯定
針對部分山區距離城區較遠、律師和市民時間錯位的情況,延慶區的“法律門診”增加“預約+分診”服務,精準定位服務對象和時間安排,使受惠群體更加廣泛。
不僅如此,有的“法律門診”還開進了企業園區。
上海市徐匯區漕河涇開發區內企業眾多,有職工近30萬人。近年來,園區所在的虹梅街道結合轄區實際,探索出“企業法務沙龍”“午間法律門診”“法治共建委員會”等法律服務形式,有效推動各方法律服務資源進園區、進企業、進樓宇,為企業和職工提供扎實有效的法律服務。
“‘法律門診作為法律服務的基層延伸,可以解決群眾家門口的矛盾糾紛,將其化解在萌芽狀態,既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又能減輕因大量矛盾糾紛涌入法院帶來的司法辦案壓力。”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靜坤認為。
劉靜坤告訴記者,“法律門診”是新時代“送法下鄉”的重要體現,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需求,這種面向基層的法律服務創新已然成為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靜坤建議,各地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法律門診”,為當地群眾送上更多法治關愛與溫暖。
轉自《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