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青
評價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尤其是形成性評價關系到學生音樂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實現,而學生自主評價又是形成性評價的一個環節,它包括學生的反思和態度、情感體現,非常能體現學生學習的認知和自我價值的認知。所以,了解國內外有關音樂欣賞教育與評價的發展概況,開展學生音樂欣賞學習中的自我評價研究,對于促進學生情感目標的實現以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都具有相當現實的意義。
一、國外學生音樂欣賞教育及評價發展趨勢
國外發達國家音樂教育發展于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經歷了由注重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法方面的研究到心理學和教育管理學等方面的拓展轉變,盡管受地域文化差異的影響,各個國家教育思想或目標也有不同之處,但接近一個共同特征的就是注重學生音樂欣賞與情感發展的研究。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思想建立,瑞士教育家菲斯塔洛奇繼承了這個思想并提出了歌詠與欣賞是激發兒童天賦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極大影響了后來德國的音樂教育,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將菲斯塔洛奇的思想實踐于教學,主要指導觀點就是引導兒童對音樂藝術的欣賞。不僅如此,西方音樂教育的影響也波及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的音樂教育,讓日本也開始走向西方思想模式的音樂教育,日本還在教學大綱中提出了讓學生通過歌唱培養音樂感知和涵養德性的要求。
在音樂欣賞教育思想得到執行的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教學評價研究也同時得以廣泛開展。自20世紀中下葉以來,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教育評價推向綜合性和多元性,尤其是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已經普遍注重形成性評價方式的運用,意大利的中小學教育評價已經不再以分數來考核學生課程的學習效果,而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定性的描述性的評語,其目的就是符合學生發展的特征而采用的形成性評價。
二、我國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與評價的缺失
圓員世紀初,為了打破傳統教育的弊端,讓教育適應人才發展的需要,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課程教育改革,一些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被植入課程改革中,無論是新課標還是音樂教育新體系,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均得到廣泛的重視,它也成為了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提升和情感體驗形成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舊有思維慣性以及教學條件的制約,再加上具體領域的課程標準制定中,并沒有對學習內容作詳細的規定,而是僅僅對兒童需要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期望以及達成目標進行了綜合描述,沒有對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規定,于是就形成了課堂教學內容選擇的隨意性。盡管音樂欣賞也是教學的常態,但是在學生欣賞音樂活動與作品情感與自我情感之間的共鳴沒有得到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評價的缺失。
當然,我國的課程改革在植入西方教育新理念的同時也的確把課程教學評價作為區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新元素,要求在音樂教學中的評價必須與學生發展為核心方向,在內容上體現多元化,在方式上體現多樣化。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音樂課程的地位和價值卻又常常被忽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降低課程標準的要求成為常態,音樂教學評價也失去了其教學指揮棒的功能,尤其在評價方式和標準上,體現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特質的多元性還不夠具體,如有的教師也注意到了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運用,但往往卻又缺少對學生自我評價的訓練和指導,同時,一些教師對音樂教學評價標準及價值指向缺少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評價工具使用上也缺少一定的嚴謹性,這都影響了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中學生音樂欣賞課自我學習評價的建議
縱觀國內外音樂教學與評價的發展趨勢,每一位音樂教學者都應該致力于拓展與延伸課程改革,努力探索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對于促進學生音樂欣賞中學會自我評價方面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在內容上,注重學生關鍵性的情感、知識、能力的評價,以學生音樂欣賞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對音樂欣賞實踐中的自我感知進行評價。
其次,在手段上,教師要注重評價語的探索與應用。評價語在我國的音樂教學中使用研究很少,根據董慧君對大量文獻綜合研究發現,我國音樂教學評價語的研究基本未見,是屬于有待研究的范疇。因此,教師要善于開發評價語的使用,包括教師在指導學生音樂欣賞中運用什么樣的語言引導學生去實現自我評價,學生運用什么樣的語言去描述自我學習狀況。
再次,在表現形式上,注重多樣化表現。既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以學后感的書面文字表達形式表現,又可以通過表格選項的工具化表現,還可以通過考試、演唱等形式表現,讓學生獲得多角度、多方位表達自我的空間。
學生對音樂欣賞學習的自我評價是學生音樂素養獲得的主要表現,從他們的自我評價中可以窺見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情感的釋放、知識與能力的獲得,他們的評價也是教師教學成果的檢驗。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學生的經驗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但是,其經驗的局限性又需要教師的引導作為補充。因此,學生音樂欣賞學習的自我評價的效果與教師評價語的運用、手段的實施以及評價多元空間的保證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