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認為“生活即教育”,要求小學教育依據兒童心理、年齡特征把生活實踐融入小學生成長教育之中,小學生是遠周歲到員圓周歲的兒童,身體、心理發育正處于兩大生長高峰期,身高、體重會隨著年齡均衡發展;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結構逐步完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元素處于可塑性極大的階段。讓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擁有積極向上的性格與堅強的意志、習得應有的知識與動作技能,從而強大自信地開啟人生之旅,成為一個真正的“生活中的人”,需要小學教師以一顆赤子之心陪伴、引導小學生生長。
一、確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稱小學教育是“廟小乾坤大”,告誡小學教師目中有兒童、肩上有責任,從生活出發陶冶小學生品質、用愛心與責任促進小學生成長,用一顆赤子之心與小學生共成長。陶先生的諸多事跡告訴我們:學生的生活不僅僅只有課堂,因而教師之力,不僅要用在課堂之上,還要巧妙地用在課堂之外,才能發揮教育的“生活功能”。正是三月好春光,教師可以帶著小學生精心侍弄一些花草,倡導小學生一起培育屬于自己的“小生命”。學生們有的養起了蠶寶寶,給蠶寶寶制作暖心的小窩,四處為它們尋找桑葉,興沖沖地向科學老師討教經驗;有的種下了向日葵,從還是小種子開始,用文字與圖畫記錄下了從鉆出泥土到長成“小豆芽”再到長出長莖與茸葉的全過程,每天都展示給同學、老師看;有的種起了最愛的百合花,日日照料,“不曾廢離”;有的把自己養的綠蘿和多肉拿到老師桌前。
讓小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勞動觀念,這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課堂上揮汗淋漓、聲情并茂的老師無疑是一位好老師,但這樣的老師與學生是有距離的,“距離產生美”的理論在師生之間似乎不能適用,每一個稚嫩的眼神中都飽含著一顆渴望與老師“親密接觸”的心。作為教師,我們很容易便能從學生身上學到濃濃的“赤子之情”,用這份赤子之情去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出謀劃策,給其帶來無限的真、善、美,為其受教育生活帶來一絲絲正能量,不僅豐富了教師教育方法,還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誼,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二、持之以恒地與學生一起閱讀
閱讀是新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培養小學生養成閱讀的生活習慣,對于小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教師要為小學生做好閱讀的示范作用。言傳身教的道理真的不是子虛烏有,教師自身職業素養及人格魅力對于小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們推薦很多讀物,與學生一起讀《小王子》《城南舊事》等作品,利用自習課時間,教師習慣性地帶一本書在班級閱讀,久而久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真愛讀書”,并且也一個個都喜歡上閱讀,懂得愛書、惜書了。讀書,成為了小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學生一起探討書中精髓,聆聽學生的心聲,感受學生純澈而又明亮的思想。俗話說得好:“欲給學生一滴水,老師須有一桶水”,做老師的能熱愛讀書、勤于思考,豐富自己的知識,博學多藝,學生一定能從中獲益。教師陪伴學生一起持之以恒地閱讀、交流、分享,教師“學富五車”指日可待,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受益。
三、用愛心與責任陪伴學生成長
世上最珍貴是愛心,小學教師工作對象是少年兒童,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讓小學生在快樂中成長,這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教育的責任感,更需要教師對兒童的關愛。維護兒童的快樂、為兒童創造快樂,是小學教師最有愛的表現。在面對“不優秀”亦或是“不盡如人意”的學生時,教育者往往會希望他(她)“懂事地”刻苦努力從而取得實質性的進步,但是這會給學生戴上“枷鎖”,教師要盡力讓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享受快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比生理的需要更高一層的是安全的需要,教師要給予學生安全感,讓其在課堂上敢于親近老師,踴躍發言,讓其在課外積極向上,應對學習、生活諸事。教師要懷著一顆赤誠的心,用愛與責任呵護學生的自尊心,用愛與責任鍛造學生的自信心,用愛與責任培養學生對萬事萬物的愛心,才能給學生一片自由而湛藍的天空,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教師課堂上用眼神鼓勵學生、在去食堂的路上亦或是課間小憩時與學習、生活有煩惱的學生聊天,陪那些有問題的學生打球、跑步等等。雖然陪伴學生成長的事情很瑣碎,但是無數次的一點點小小的愛與鼓勵,一次次的“輕描淡寫”的關心與呵護,能夠讓問題學生一點點地轉變。教師用愛心與責任把生活與教育、教育于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觀察問題學生在學校中的一言一行,全面地了解他們的生活,有的放矢地開展積極的教育,評價學生不能“以一把尺子量長短”,要多角度地、全面而客觀地進行評價,教師自身要熱愛生活、熱愛教育職業,探索教育規律,提高具有技藝,期待著學生慢慢地健康成長。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在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有新的要求,但“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愛滿天下”等教育思想依然需要新時代教師發揚光大,教師要真切地做教育,就需要拋卻一切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如赤子一般,熱烈而真誠地想學生之所想、感學生之所感、愛學生之所愛。教師只有用科學的教育頭腦武裝自我,才能真切地明白“生活即教育”的真諦,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平凡卻偉大的教育事業中,才能切切實實地為學生帶來真、善、美的體驗,才能培育出自信而充滿愛心的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