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在互聯網時代,不僅信息產生爆炸,而且,信息生產和接收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交流(過程)和信息(內容)之間的界限也是如此。此種情況下,有關知識溝理論的若干方面需要重新審視。首先,鑒于互聯網的巨大的信息潛力及擴散和使用的多變性,知識溝是繼續擴大還是縮小,成為新的爭論話題。關于ICT技術的觀點是矛盾的,有些觀點指出了技術特征和能力對社會變革的潛在影響,而另一些觀點則表明,通常由技術引發的烏托邦設想很少能實現,因為交流創新是由復雜的社會和政治選擇決定的。或許需要采用替代性的“社會塑造”取向,承認用戶以及開發者和生產者在結果塑造中的中心地位。
其次,盡管互聯網上有許多提供新聞和公共事務信息的網站和應用,但它也提供了大量的可以被歸類為“娛樂”的內容。屬于“娛樂”的東西,對減少知識溝很難起到積極作用。因此,需要研究媒體環境中最新增加的內容是否對知識溝有影響,其運作是更像以娛樂為導向的電視媒體還是以新聞為導向的印刷媒體。對娛樂內容的消費是否加劇了知識溝?例如,喜歡新聞的人利用豐富的政治信息,變得更加有知識,更有可能進行政治參與;與此相反,喜歡娛樂的人放棄了新聞,變得更不可能了解政治和開展政治行動。
再次,信息素養變得極其重要。沒有信息素養,人們就會陷入信息的匱乏之中,不得不依賴他人來獲取信息和知識,甚至會出現嚴重的信息焦慮癥。“在電信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媒體和其他信息提供者的增加使公民得以獲取和共享大量信息和知識。評估這些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由此成為一大挑戰。”
互聯網發明以后,新的交流技術催生了“數字鴻溝”的說法,可以視為知識鴻溝的高級形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數字鴻溝定義為: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域的社會經濟水平差異所導致的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開展廣泛活動的機會差距。研究者認為,高昂的設備成本、對先進基礎設施的依賴以及更高的交流技能要求是造成數字鴻溝的因素。
數字鴻溝的問題在于,如果不能夠跨越這條鴻溝,就無法成為數字社會合格的一員,因而也就無法享受數字社會帶來的種種利益。例如,參與政治、社會、教育生活的機會會大大減少,在極端情況下,致使某些邊緣化群體出現。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的數字鴻溝的出現,我們必須超越對網絡訪問和技術基礎設施問題的單方面關注。當今的數字鴻溝關乎的是使用質量,而不是訪問。必須致力于解決社會-文化差異,專注于網絡技能、網絡素養與參與鴻溝。然而,“數字鴻溝”術語的原始含義在人們的腦海中總是難以克服,即人們優先考慮的是計算機和連接的物理可獲性,而不是內容、語言、教育、素養或社會資源問題等等。數字鴻溝舊框架的主要問題在于,它傾向于一個“數字解決方案”,即計算機和電信方面的技術方案,而沒有使用重要的資源和復雜的干預措施來支持社會包容。
在數字解決方案中,信息技術應用無疑會有所賦能,但如果僅僅將其加于現狀之上,無濟于造成根本性的改變。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在邊緣化群體中推動使用ICT的目標不是克服數字鴻溝,而是促進社會包容的進程。為此,必須專注于改變,而不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