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權是一種法律賦予的民事權利,等同于著作權。從宋朝起,統治機構就已經開始對書籍進行正式的版權保護。新中國的第一部《著作權法》頒布后的三十年內,中國在版權法制體系上全面對接國際社會,作品登記總量持續高速增長,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版權保護為藝術設計行業提供了產權制度的保障,為企業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為人才提供了價值變現的通道。將版權課程納入藝術設計教育,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有利于為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并改善藝術校園的創新環境。
關鍵詞:版權 著作權 教育 藝術設計
2021年1月,“鴨兔”涉嫌抄襲“米菲兔”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從當事人的回應看,這位教授對版權缺乏基本的認知。本來應該“立德樹人”的教授,成了公然踐踏良知和國家法律的“盜賊”。由此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雖然已經頒布實施了三十余年,藝術設計領域的版權教育卻依然十分薄弱。因此,筆者特撰文一篇,旨在闡述中國版權保護的前世今生,并呼吁藝術設計界重視版權方面的基礎教育工作。
一、中國版權保護的歷史嬗變
1.版權的含義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為,版權是用來表述創作者對其文學和藝術作品所享有權利的法律用語。涉及版權的作品有圖書、音樂、繪畫、雕塑、電影、計算機程序、數據庫、廣告、地圖和技術制圖等。[1]
著作權是法律賦予著作權人對其文化、藝術、科學領域的作品所享有的全部民事權利。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即版權,具體包括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財產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財產權,并依照約定或者《著作權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2.中國版權保護的發軔
版權所包含的權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社會技術進步和作品形態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作品不可能被大量復制出售,不存在成規模的出版業,當時版權的主要表現為“署名權”。唐代柳宗元《辨文子》記載:“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輩數家,皆見剽竊。”北宋慶歷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書籍的生產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雕版印刷業則高度發達,“宋室南渡后,十五路幾乎無一路不刻書,無一州不印書,可考的刻印書籍的地點則約近二百處”[2]。此時,版權已經發展到對“復制權”的控制和壟斷。
根據古代刻書的組織方式,又分為官刻、私刻和坊刻,其中民間坊刻的盜版問題最為突出。因此,宋代出書時,封面后或封底上已經開始印上“牌記”,包括作者、出版者名號、版權聲明、刻工姓名等內容。王稱撰寫的紀傳體北宋史《東都事略》的牌記上便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的字樣,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中國版權保護的例證,也就是“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最原始的出處。
3.曾經的三部《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是有關獲得、行使和保護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法律。世界第一部現代著作權法是英國1710年頒布的《為鼓勵知識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的法》(簡稱《安娜女王法》)。隨后丹麥與挪威(1741年)、西班牙(1762年)、美國(1790年)、法國(1791年)、俄國(1828年)、德國(1837年)先后頒布了版權法令。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署各類不平等條約。英日美葡等國以“放棄在華的領事裁判權”為條件,要求中國變法修律。迫于國外列強的武力威懾和國內變法圖強的社會呼聲,清政府于1902年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修訂《大清律例》。沈家本為此特別聘請了日本法學家岡田朝太郎、松岡正義、志田鉀太郎等為顧問參與修律。1903年,中美、中日在續修通商行船條約時,美日特別對保護知識產權提出了要求。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大清著作權律》(中國首部著作權法)。隨后,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政府分別于1915年和1928年頒布了《北洋政府著作權法》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
4.“版權”和“著作權”兩詞的混用
“版權”“著作權”均來自日本學者的翻譯。1868年,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在其著作《西洋事情·外篇三》中首次將英語中的“copyright”一詞翻譯為“版權”[3],隨后“版權”作為法律用詞先后出現在日本1875年《出版條例》、1887年《版權條例》和1893年《版權法》等的法律法規中。1886年9月9日,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比利時、西班牙、利比里亞、海地和突尼斯10國在瑞士伯爾尼聯合簽署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版權公約《保護文學與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為了加入該國際公約,日本政府決定修改1893年的《版權法》。1897年,水野練太郎在結束赴歐考察后決定將德語“urheberrecht”和法語“droitd auteur”譯成漢字“著作權”。1899年日本新修訂的《版權法》改稱為《著作權法》,延續至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國掀起了以“開民智”為核心的早期思想啟蒙運動,國民非常迫切學習東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大批出版社、報館和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設立,出版業隨之興盛起來。由于學堂采用西方課程設置,需要大量編譯國外課程的教材,一時間盜版猖獗。為了應對“盜版”,各書局均開始學習使用日本的“反盜版”經驗,在書籍上增加“版權頁”和“版權票”。1904年初,嚴復譯著《社會通詮》在商務印書館首版發行,嚴復在書上貼了自己專屬的版權印花以示正版。此后,作者和各書局紛紛效仿,“魯迅、郭沫若、葉圣陶、周作人及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等都是版權票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4]。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社歸為國有,版權票停止使用,但“版權所有,侵權必究”的版權提示得以保留,且日漸深入人心。
1950年10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公布《關于改進和發展出版工作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項與版權保護有關的法令。《決議》指出:“出版業應尊重著作權及出版權,不得有翻版、抄襲、篡改等行為。”1957年11月,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向國務院法制局報送了《保障出版物著作權暫行規定(草案)》,明確提出“為保證出版物著作權人的著作權,特制訂本規定”。此后的三十年,著作權一度被認為是私權,保證作者物質權利的稿酬制度受到了重創,版權保護全面停滯。

1979年1月,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訪問美國期間,中美雙方討論簽署《中美高能物理協議》,美方提出簽署一個關于版權的協定作為附件。同年3月,雙方開始商談貿易協定時,美方再次提出版權保護問題。國家出版局1979年4月向國務院呈送報告,建議“建立版權機構,制定版權法”。1980年7月,國家出版局草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權法(草案)》(以下簡稱《版權法(草案)》)。1985年7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版權局。1986年5月,《版權法(草案)》正式上報國務院。后經多次修改,1989年12月提交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990年9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同日,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發布第3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布《著作權法》。此后,2001年、2010年和2020年,《著作權法》一共經過三次修訂。[5]
二、中國版權保護的現狀
1.法制體系建設全面對接國際社會
2020年11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發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新法于2021年6月1日開始實施。從1990年新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頒布算起,中國用短短三十年已經完成發達國家三百年的著作權法律體系建設,形成了“一法六條例”的基本框架,并先后加入了七部國際著作權條約。
2.版權登記量持續高速增長
考慮對著作權人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同時更加有效地解決因著作權歸屬造成的糾紛,1994年12月,國家版權局頒布了《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近十年來,全國作品登記總量保持高速增長,2019年已達418萬件。而美國2019年版權登記僅54.78萬件。
人民法院同時強化了對著作權的司法保護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設置了知識產權法庭,在全國各地還分別設有4個知識產權法院(北京、上海、廣州、海南),以及超過20個知識產權法庭。全國各地方人民法院著作權一審新收案件數量僅2019年就達到29.3萬件,占全部知識產權案件的73.44%,同比增加49.98%。
3.版權產業已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
2019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7.32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為7.39%,同比增長10.34%。版權產業的城鎮單位就業人數為1628.60萬人,占全國城鎮單位就業總人數的9.49%。中國版權產業的商品出口額為3653.30億美元,占全國商品出口總額的14.62%。
三、版權對藝術設計的重要性
1.版權為藝術設計行業提供了產權制度的保障
版權是一種財產所有權形式,著作權人可以依據《著作權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其作品行使相應的權利。201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指出,“保護產權不僅包括保護物權、債權、股權,也包括保護知識產權及其他各種無形財產權”[6]。文化產業的各行業都需要版權保護。
藝術設計行業的主要資產形式是作品版權,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也體現為版權產品,企業的獲利方式主要通過版權變現。離開了版權保護,整個藝術設計行業將無法生存。
2.版權為藝術設計企業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我國法律對作品的版權保護周期是50年,發達國家是70年。我國已經加入了絕大部分版權相關的世界公約,成員國之間相互提供國民待遇。這意味著,只要一個作品產生,就獲得了全世界的版權保護。此外,與專利保護制度不同,藝術設計企業無須為其作品版權支付高額的維持費用。如果企業經營出現問題難以為繼,還可以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作品全部權利轉讓給自然人。作品版權不會因為權利人消失而終止。這種制度使得藝術設計企業有足夠多的時間持續獲得作品的版權收益。
3.版權為藝術設計人才提供了價值變現的通道
在缺乏版權保護的環境下,藝術設計從業者只能通過出讓勞務的方式獲得工資性收入。嚴格版權保護后,創作者可以參與作品的版權收益分配。《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依照著作權法有關規定,著作權人可以通過許可他人行使的方式,以及通過將全部或者部分財產權利轉讓的方式,獲得報酬。版權保護使得藝術設計人才可以有機會從簡單的、重復性的勞動中脫離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作更好的作品上。
四、版權課程納入藝術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三觀”
2020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但是在生活中,談到版權問題,還有相當多的民眾認為“盜版猖獗、法不責眾”。這些人既沒有看到版權的制度設計就是為了鼓勵創新、保障創新,沒有看到我國政府在過去三十年間針對版權保護工作的持續努力和非凡成果,更加沒有看到中國要融入并改變世界貿易格局,就必須遵守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版權保護賦予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更多的權利保障,使之有機會將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上升為知識產權,從簡單的勞務工作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生價值。
2.有利于為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在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為了盡快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創作能力和創作技法,“臨摹”成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教學方式。學生也因此對“抄襲”現象習以為常,甚至產生了“天經地義”的想法。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提版權,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懂版權,“抄襲”也就在所難免。然而,靠“抄襲”培養不出大師,靠“抄襲”更無法建設創新型國家,新時代需要我們培養更多的獨立自主的創新型人才。
3.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相較其他專業,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會更早參與社會實踐,未來所做的工作通常是創造性的。在學習中,課程作業和畢業設計會遇到版權問題。踏出校門后,無論是進入企事業單位任職,還是開辦工作室獨立創業,都會頻繁遇到版權問題。他們在工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軟件、字體、文章、音樂、圖片、視頻、模型、藝術品都受到版權保護,工作所產生的具備獨創性的工作成果也受到版權保護。如果欠缺足夠的版權知識,一方面很容易造成侵權,被追究相應的侵權責任,另一方面,自身和企業的利益得不到足夠的保障,會承擔不必要的損失。
4.有利于改善藝術校園的創新環境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回顧過去,2015年湖北美術學院徐勇民事件、2018年西安美術學院樊雨事件、2019年四川美術學院葉永青事件、2021年廣州美術學院馮峰事件,再加上論文和畢業作品展抄襲,藝術設計院校的版權管理問題多次被媒體曝光,每一次都引起社會震驚。《著作權法》雖然已經頒布實施了三十余年,開設版權課程的高校卻依然很少。2019年,全國100所高校設置了知識產權本科專業,其中只有景德鎮陶瓷大學開設了陶瓷知識產權保護的交叉學科課程。[7]只有將版權課程納入藝術設計教育,才能讓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深入了解版權知識,規避自身盜版風險,改善校園創新環境。
五、關于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版權課程的建議
1.內培外聘,多渠道優化師資隊伍
版權隸屬于知識產權,目前只有極少的國內院校開設了知識產權法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項目,招收知識產權法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項目更是少之又少。藝術院校通常無法通過對口專業新招的方式來解決知識產權授課教師短缺問題。因此,建議學校應該先以外聘方式,選擇社會上資深的知識產權律師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從業者作為兼職教師。同時,通過內部培養方式,在管理學、法學的青年教師中儲備教師資源。
2.針對本專業實際,優化版權課程內容設計
版權保護的客體是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覆蓋了藝術學理論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美術學類、設計學類和書法國畫特設類等所有專業。每一類、每一個專業又有其自身特殊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群體特點和作品表現方式。因此,版權課程內容除了具有共性部分的法律基礎知識外,必須根據專業的特點深度優化內容設計。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版權課程的核心應以《著作權法》的內容作為基礎。教學中難免使用較多抽象化的、理論化的法律用語,這樣必然會降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專注程度。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就必須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體驗自己的作品被侵權的苦惱,體會自己承擔侵權責任的心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深入調研學校各專業學生作品的版權現狀。對于有價值的學生作品,鼓勵學生主動申請版權登記證書。
注釋:
[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EB/OL].[2021-1-18]. https://www.wipo.int/copyright/zh/index.html.
[2]張秀民.中國印刷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9 .
[3]福澤諭吉.福澤諭吉自傳[M].馬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劉冬梅.版權票芻議[J].福建文博,2011(04):51-54.
[5]沈仁千.有關中國著作權法制定的回顧[J].著作權,2000(5).
[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R/ OL].(2016-11-4)[2021-1-18].http://www.gov.cn/ zhengce/2016-11/27/content_5138533.htm.
[7]趙勇,單曉光.我國知識產權一級學科建設現狀及發展路徑[J].知識產權,2020(12):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