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青
語言課程理念,是從語言表達、人文情懷等方面,逐一強化中學生能力,使中學生繼承優秀文化。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從人文交流、生命感知、生活感悟等多方面,加強學生人文思想。以生命為出發點,依據中學生的生命特點、學情差異等因素,確保素質融合效果,發揮語文科目的教學功能。
一、素質教育融合語文課程的表現
(一)素質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是要求中學語文課程中加強工具性、文化性各項資源的整合,有效轉變傳統課堂,給予學生更多求新機會[1]。在自然人文的環境中,以學生知識需求為起點,有效聯合生活資源與語文課文,增強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繼承優秀文化。
1.在語文中挖掘美感素材
素質教育的關鍵點,集中于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合。現階段,多數語文教材中,采取“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讓教師帶領學生賞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指含義,讓學生發現事實本質。比如《濟南的春天》,借助濟南春景,表達作者對生活的喜愛情感。
2.在語文內容中感受國粹力量
國內文化悠久,被譽為“詩國”。在中學生素質培養中,教師應側重于詩歌教學,利用每日課程,開展詩歌朗誦、背誦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意境,促使學生領會詩歌用詞技巧。比如《峨眉山月歌》《夜雨寄北》等。(3)使用語文文化思想凈化學生心靈。素質教育的初衷,是發揮科目教育功能。語文課程中,含有多種寓言、詩歌等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思想,使學生形成正確觀念。比如《杞人憂天》,告誡學生請勿進行無必要的擔憂,引導學生以正確、積極的思想面對生活,解決學習困難。
(二)詩歌鑒賞中融合的素質教育
1.意境鑒賞
原有的題海戰術,表現出詩歌學習的枯燥性。在素質教育環境中,教師可采取意境鑒賞方法,挖掘詩歌中的思想與含義,帶動學生感受詩歌文化美感。意境鑒賞方法,更為關注學生在詩歌中的感受,助力學生形成古文認知,促使學生自主領會詩歌內容。
2.融合素質教育的鑒賞案例分析
以《夜雨寄北》為例。(1)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詩歌境界,詩人所在位置為“巴蜀”,而詩人親友位置為“長安”,長安相對于巴蜀而言,方位在“北”。因此,詩人題目設為“寄北”。(2)“北”字方位確定后,帶領學生認識“寄”字。題目中的“寄”字,表達作者向北方親友寄托的思想、表達的情懷。寄托的思想內容,從詩文中查找。(3)在詩歌首句中,使用了兩個“期”字,形成抑揚頓挫音感,表達歸鄉無期的惆悵。詩歌第二句,側重描述詩人所在位置的環境特點,對鄉愁形成環境渲染,使人們閱讀詩歌感受“思鄉漸濃”的情懷。詩歌第三句,是詩人對相逢場景的期待。詩歌末句,是對詩人所在場景進行描述,讓人感受詩人在現實與期待兩個思緒中徘徊的場景。(4)在融合素質教育時,教師可進行詞匯講解,比如“期”指“日期、時間”;“話”指“聊天、交流”等。讓學生提出詩歌理解存在的問題。比如,學生對詩歌第三句“當”字使用表示不解,“當”字在詩歌語境表達“時候”的含義,“何當”指“什么時候”。在文字解析清楚后,讓學生結合詩歌內容,進行四句詩歌的解析與翻譯,給出場景描述。學生在自主賞析時,會對“巴蜀夜雨”進行差異性聯想:有的學生認為詩歌意境中的“夜雨”應是細雨綿綿,引起詩人賞雨,回想家鄉;有的學生表示詩歌中的“夜雨”應是磅礴大雨,與長安雨相似,引起詩人懷念;有的學生認為“夜雨”場景與詩人創作無關,詩人接到了家人的書信,恰逢巴蜀下雨。采取素養教育融合方式,教師讓學生結合詩意給出意境描述,促使學生深入解讀詩歌內容,融合自身聯想與意境賞析依據,高效轉化所學內容,充分領會詩歌內涵,達成素質教育目標。
(三)作文中融合的素質教育
1.作文中的人文思想
在素質教育中,要求寫作內容具有生活性,站在生活更高點位進行總結與評價,展現行文價值。在素質教育中,側重于學生本位思想,要求教師在寫作教育中,關注學生發展。比如,中學生寫作練習中,有3個學生的寫作內容雷同,教師帶領學生表達個性觀點,展現素質教育功能,促使學生真正掌握行文技巧。
2.作文教學示例
(1)引導學生表達觀點
比如《貓》課文,所在單元均是“動物”寫作題材。在教材章節末頁,給出了“寫作練習”方向:“如何突出中心”。教師在融合素質教育思想時,可讓學生自主重溫四篇課文,梳理文中的表達方式,以此為仿寫依據,進行觀點表達,突出中心內容。以《貓》為例,在文章敘述時,對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喜歡程度、結局進行逐一描述,借助文中故事引導學生平等對待生命。
(2)訓練學生寫作文采
在掌握課文行文思路后,教師讓學生以“小鳥”為題,進行寫作練習。在學生寫作完成時,教師對學生寫作內容進行點評,增強學生的寫作文采,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比如,學生描述小鳥時,“它很美,有白色的毛”。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比如、擬人等手法,重新描述。學生改成“小鳥像白云一樣,白白的”。
二、以素質教育為起點,創新語文教學方法
(一)詩歌創新教學路線
在意境賞析基礎上,教師應融合新型教學方法,增強素質在詩歌中的融合效果。教師可從“煉”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感受詩歌用詞的精妙處,引導學生深層體會詩歌思想。
(二)寫作教育融合對策
中學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需在人本思想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生活素材,加強行文內容的真實性。比如,教師可指導學生觀看《早間新聞》內容,讓學生自主設立題目,選擇寫作角度,進行新聞觀后感書寫,促使學生關注國家與社會問題,發揮新聞輿論的思想引導作用。以“新聞+寫作”的形式,塑造學生正確觀念。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要求下,中學語文在實際教學期間,應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從詩歌、寫作兩方面,開展素質融合,增強語文教學新穎性,逐步強化學生文學素養,展現素質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