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義成
摘要: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統治者反思之前那段割據混亂的歷史。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局面出現。黃巢起義后,藩鎮林立,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最強的軍事政權控制中原——五代中央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這些國家政權雖然軍力強盛,但地方叛亂奪權時有發生。五代政權控制地方局勢,依然有心無力,為了使國家強盛起來,宋朝做了很多的努力來進行改變,在中央和地方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關鍵詞:北宋;社會發展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歷經長期分裂局面以后的北宋王朝可謂百廢待興,而經過宋初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北宋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在此,對北宋社會的發展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中央集權制的實施
中央對權力的高度集中,是發展的手段,統治者(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為了處理地方尾大不掉的局面。決定實行中央集權改革,削弱地方。
(一)遏制地方經濟
先是牢牢抓住地方經濟,管理地方賦稅。宋初年間,對地方實行削權,奪糧。轉運使的設立是最根本的一環,它可以將地方藩鎮的財政和漕運(水運糧食)都牢牢抓在中央手中,根本上遏制藩鎮局面。
(二)全面監察地方
宋創造新一級的行政機構——路。以經濟地域劃分依據出十五路,加強了對地方的監察力度。路成了地方最高行政單位,受中央指揮。路的設立,在地方頭上套上枷鎖。《宋會要》,國家放置各路轉運使,行漢刺史,唐觀察使之職位,可見其有監察性質。轉運使和路一起,組成更完善的中央監察體系。監察體系改變,從以前的只是監察,變成了經濟控制——更完善,更高效。
轉運使和路的設立,地方財政被把控在中央手中 ,并加強監察體系。對北宋的穩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收兵權以平政局
《雪夜訪普圖》——記錄了北宋趙匡胤夜訪宰相趙普,制定杯酒釋兵權計劃。收高級將領的兵權和設禁軍,收精兵、地方武裝被充入中央。軍人被削弱之后,可以讓政局更加穩定。
(四)分權治理,互相牽制
二府和三司的設立,分割中央軍政和財政。為了削弱丞相權力,設立樞密院,主管軍事,樞密院對皇帝負責,將軍事抓在皇帝手中。宰相更多傾向于行政,執行權力被剝奪,群相制讓其他機構權力也被分割。財政方面主要是三司——計相,度支,鹽鐵,戶部。把控中央財政,利于國計民生。礦場,鐵,茶,鹽,還有酒——不但加強中央,又加強君主專治。
二、宋代社會的全方位變化
(一)統治出現危機,社會矛盾凸顯
邊疆問題方面,宋在與遼和西夏、金的戰爭,邊疆安全始終得不到解決。宋與遼,澶淵之盟納錢。宋與西夏,慶歷和議。宋與金,紹興議和。以錢換和平,邊境危機嚴重。
財政壓力上,軍隊通過招募招來士兵,由于軍隊數量激增,兵員良莠不齊,宋朝軍隊戰斗力低。官僚體系,因為權力分割,互相牽制,行政效率受到影響——金人兵臨城下,朝廷尚未反應過來。官僚體系的臃腫龐大,冗官,冗兵,供養軍隊和官僚體系,龐大的軍費開支讓財政苦不堪言——超過財政的三分之二,一度達到稅收的八成。
社會矛盾的根源在于土地買賣,不抑兼并。由于北宋對土地放開,給了土地買賣很大的寬限,并對典當等土地買賣并不與關注。土地買賣合法自由,這讓封建地主剝削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很多農民失去土地,而富豪鄉紳的土地會不斷增多。據統計,當時有超過1/3的農民變成了依附于地主的佃戶(無自由的租種民)。宋仁宗初年,僅僅福州就有22300名佃戶。超過35%的農民成為佃戶。被剝奪自由的佃戶,稅收是根本收不上來。豪強可以假報自己的土地數額。由官僚、大商人和大地主所構成的豪強集團,囊括了全國土地的60%,占據國民財富的一半。對農民的壓迫,淳化四年王小波(993)暴亂,宣和二年(1120)方臘起義,宋江起義(1119),北宋集團的問題越來越多。
國家的危機總需要解決,社會矛盾也不能放任不管,北宋精英階級開始救國之路。1096年王安石變法,在社會矛盾極度尖銳下,用類似中庸(方田均稅)的方法調整土地矛盾。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目的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解決三冗兩積。王安石在農業,商業,軍事以及教育。農業方面向農業增加貸款,幫助農民投入農業生產。但是這場變法,以失敗告終。
(二)民族政權的推動作用
遼,南北面官制度,處理南北差異,它有效地阻止了遼朝境內漢人的反抗,并加強了遼國的封建統治。既能處理南面的農耕漢族,也能處理北面的游牧民族。南北而異的原則,對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金朝,女真的猛安謀克制度。猛安謀克主要是以經濟組織和地域首領為單位,一戶千族,地域首領屯田。在占領其他民族土地后得到推廣。地方的行政組織將生產行政融合在一起,在特定的情況下促進了女真族的發展。
(三)地域經濟新變化
一年兩熟的和一年三熟的稻子,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長江太湖流域成為糧倉。優質稻種的改良,讓宋代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30%。很多地方也不再種植單一作物,開始大批種植經濟作物。比如江南地區茶樹、棉花得到推廣,民間稱“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邊疆農業的開發,1127年北宋滅亡,加上北方一直處于戰亂與動蕩中,大量的人口向南遷徙,因此,南部邊疆加速開發,西北,西南的農業(占城稻從越南引入長江)開始發展。經濟繁榮,在北宋時,市場的時間界限被打破,出現早市,夜市。市場的空間界限也被打破,出現了草市。手工業在宋代發展迅速,紡織業(棉花大范圍種植)、瓷器(瓷都景德鎮);造紙業(極度繁盛 種類繁多)、印刷業(畢昇,活字印刷術)以及造船業(600噸)。廣州和泉州的造船業發達,明宗時,造出600噸的海船。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應對北方民族政權的封鎖,宋遼金時期,朝鮮、日本,南海,阿拉伯和非洲東海岸,都有中國海船的蹤跡。
三、小結
北宋時期的改變是非常大的,在中央,北宋皇帝不遺余力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遏制、在政治上進行監察、在軍事上限制。但也因為中央限制,導致地方上的統治危機和社會矛盾加劇,盡管如此,經濟上的發展卻還是是北宋時期一個非常亮麗的風景線,在這一時期內是非常輝煌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宋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2.《文獻通考》,[元]馬瑞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