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仁彬
(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常州213022)
篇目是志書編寫的藍圖、編纂的大綱,成書時作為志書卷首的目錄和內容分類檢索的主要渠道。篇目是否科學合理可行,是志書編纂能否成功的基礎。方志學者梅森說“方志編纂學研究中篇目框架研究是方志界研究分量最大發表文章最多的研究分支,這多因為篇目擬訂是方志編纂重要的第一個環節”。[1]志書篇目分類要合乎科學分類,也是時代發展決定的。歷史上方志學家、修纂者都十分重視志書篇目設計。篇目分類的主要原則是按照科學分類與社會分工、行業管理體制,兼顧當地的體制與事業、工作的實際,分門別類排列事物主題,擬定卷(編、篇)與章、節、目,科學準確精練的標題。志書篇目分類的標準是力求做到“橫分門類,分類合理,門類齊全;歸屬得當,結構嚴謹,首尾貫通;層次分明,排列有序,符合邏輯;橫不缺門,以橫為主,縱橫結合;先經濟基礎,后上層建筑;時代鮮明,特色突出”。[2]本文以“中國志書精品工程”入選志書《常州市志(1986─2010)》等二輪志書為例,對篇目分類的系統性、科學性、政治性、特色性、歷史性、現實性和創新性七個原則進行探討。
志書是對地方行業或單位各類事物的全面系統記述,所記述事物都具有系統性,是由多個小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因此,志書篇目分類應該遵循系統性原則。篇目分類就是根據記述事物的屬性,把不同事物區分開來,把相同相近事物歸類,整理得有條有理、層次分明,歷代志書對記述事物“橫排門類,事以類聚”都有較嚴格的規范和要求。
在篇目分類設計時,要保證所記事物與內容對地方自然、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其各行各業與各類人物覆蓋的完整性、全面性,篇章的層次力求做到“橫不缺項”,節、目及以下層次做到“橫不缺要項”。在設目列標題時,除列全重要事物外,需記述的其他事物可設“其他”目。志書的分類就是依據記述事物的屬性或其他特征,揭示一個地方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分門別類地系統組織起來,把記述的事物安排到合理恰當的位置,使志書成為排列有序、結構合理的有機整體。如《株洲市志》(2017年版)對“工業篇”從第二章起設有“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煤炭工業、電子工業、電力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醫藥工業、食品工業和食品與包裝工業”共12章,與《常州市志(1986—2010)》“工業卷”的章名大同小異(參見“《常州市志(1986─2010)》第十五卷“工業”章節一覽表”),兩部志書該篇(卷)章下各節分別按行業設了59節和49節,說明兩個工業制造明星城市的志書都做到了橫不缺項,保證了工業篇目的整體性及其內容記述的完整性。[3]
層次性包括層次的數量、層級關系和升降格處理。
一是層次的數量。篇目分類設計一般設到目,層級越高的志書和越復雜、越專業的部類、行業所設層次就越多,如省、市級綜合志書一般設卷(編、篇)和章、節、目4級,目下根據實際需要設子目、支目甚至細目,合計七級;如《株洲市志》(2017年版)的“地質”章設有章、節、條目和子目4層,“水文”章增設一個支目層次。層級越低、越單一的志書所設層次越少,如縣級、鄉鎮街道級志書和部分行業志、專業志及部門志,一般設章節目,目下根據實際需要設子目、支目,不設細目;《伊寧市志(1991—2010)》(新疆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水文”章設章、節和條目3層。
二是目的層級關系,即俗稱的輩分。篇目分類時要求相同層級(即輩分)的事物放在同一層級,如章或節的層次,要做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否則輩分不清、層次混亂。如《江蘇建置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按設區市設章,章下再按市轄區和代管縣(市)平行設節,節下則根據該志實際按歷史時期設條目和子目。
三是升降格處理。對地方特色、行業特色和時代特點鮮明的事物可作升格處理,如二輪《鹽城市志》《常州市志》等志書將“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升格到卷(篇)的層次;《伊寧市志(1991—2010)》將“伊寧邊境經濟合作區”升格為編,下設“機構與概況”“投資環境”“開發實績”3章。對本地缺少或單薄的事物可作降格處理,可以從卷、章層次降到節、目或子目層次,如《伊寧市志(1991—2010)》的“房地產業”作為服務業,從房地產業不太發達的實際出發,只設為“城鄉建設與管理編”的第三章。
《常州市志(1986─2010)》第十五卷“工業”章節一覽表
科學性要求在篇目設計分類時突出事物的種、屬、類的劃分,對志書篇目進行科學有序的排列。橫分門類應當符合科學分類、符合社會分工與行業(機構)管理體制的實際。因此,志書分類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邏輯性、專業性方面。以《常州市志(1986—2010)》“工業”卷第一至七章的篇目為例,對科學性原則的邏輯性與專業性要求進行分析(參見《常州市志(1986─2010)》第十五卷“工業”章節一覽表)。
篇目設計者先要弄清楚事物的概念、范疇及其內涵、外延,搞清楚上位類概念與下位類概念的種、屬、類關系、層級關系、包含關系及其窮盡關系(未列全的主要事物建議設“其他”目名,或記入相應的綜合文字中)。“中國志書精品工程”《常州市志(1986─2010)》在篇目設計、調整和統稿過程中,弄清了若干事物概念在學科、專業方面的定義和解釋,又準確把握住了其在現實生活的關系、體制機制方面的關系等問題。
志書記述地方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內容記述要做到“橫不缺項,縱不斷線”。擬定篇目時,對當地的自然與社會方面的事物都要認真梳理,審核專業性問題。一是學科的專業性,如科學技術、社會科學等部類與文聯、科協與社科聯的學術組織等的分類要尊重學科的專業性,但又不能唯學科的專業性是從。二是事業、行業的專業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部類的各行各業都有專業性,在設置一級目(卷、篇、章)、二級目(章、節)和三級目(節、目)時都要高度重視專業性,參照其專業性劃分。部分二輪新方志仍沿襲過時的分類來記述的事物,造成篇目分類科學性、專業性不夠強的問題。有些縣(市、區)志和鎮(街道)志,把屬于第三產業的“金融”與政府管理的“財政、稅務”歸為一類[4],違背了“事以類從”的專業性分類要求。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的專家組在《常州市志(1986─2010)》進行國家級評審時,提出“工業”卷行業門類的劃分、命名要按照國家制定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執行,是志主編遵從評審專家的全部意見,字斟句酌,逐條落實專家們的意見。
志書政治及其他部類的分類要符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政治理論,符合黨和國家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改革開放、民族宗教政策、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設等大政方針。
人民政協作為相對獨立的政治聯盟,應在政治部類單獨設篇,而部分志書將“人大、政府與政協”并立為“人大政府政協”篇,或稱“政權政協”篇均欠妥;有部縣志把政協歸入“政權”篇或與之并列亦不妥。勞動人事與殘聯、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都涉及政治或政府管理,都應該遵循政治性的篇目設計原則。
志書篇目設計和調整要根據現代政治學、行政學的基本理論,對各類政治、行政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真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再對政治機構架構進行專業分類。
志書篇目分類設計的特色性原則,要求把握好地方特色,把握住時代特色,把握準行業特色。
全國34個省級政區、300多個市(地區、自治州、盟)和2000多個縣(市)區的地情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特點,志書篇目應該多元化多樣化,突出本地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經濟產業、文化事業、社會生活的主要特色及其風物,設計篇目時對本地最具特點特色的事物、產業行業要升格,彰顯地方特色。全國既有旅游商貿城鎮、工業城鎮、消費型城鎮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如《蘇州市志(1986—2005)》第七卷“園林”設置有古典園林、現代公園、外建園林景觀和項目、古樹名木、盆景五章,充分體現了蘇州作為世界著名園林城市的特色;《無錫市志(1986—2005)》第四卷“勝景旅游”所設風景旅游名勝區、歷史文化旅游區、特色旅游資源、其他四章;還有港口城市及資源型城市,如作為海洋漁業城市志書的《南通市志(1983—2005)》《連云港市志(1986—2005)》,分別設立第十七篇“海洋開發與漁業”和第十二卷“海洋經濟”,分別下設漁場漁港、漁業生產、漁業科技、海洋管理、漁政管理五章和海洋漁業、海島與灘涂開發、海水制鹽、海水化工、海域管理與漁業執法五章,均體現了其海洋產業特色。全國還有面廣量大的普通城市。城市志、城區志要突出城市及其園林綠地、商貿、居住等功能區的規劃建設等特點。農業地州縣要突出“農字號”特點的篇目,礦業資源型地(州)縣和山區縣、林區縣、漁業縣要分別突出礦山礦業和山區、林業、漁業等產業的特點。
二輪志書篇目必然要反映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特點,尤其是反映經濟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現代企業制度實施,還有對外經貿等開放型經濟與產業開發、民營經濟、商品生產、信息化等新生事物及其特色。尤其是三輪修志要重點反映新時期、新時代各個地方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科技、產業與其他社會事業創新發展的時代特色。
主要指部門編纂的專業志、行業志要突出專業、行業特色,當然綜合志書中的專志也要體現本地區相關行業的特色。如土地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行業和農業、工業、建筑業、商貿業、房地產業、旅游業、金融業等產業,都要反映各行業的特色。《蘇州市志(1986—2005)》第八卷“風景名勝”以虎丘、楓橋、盤門、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同里、玉峰山等14個景區設置條目,充分彰顯了蘇州作為旅游城市的旅游行業特點。有的志書在“口岸”篇或“出入境管理”篇僅設海關、港口兩章,未包括出入境檢驗檢疫、海事管理等。《常州市志(1986─2010)》專門設立第二十五卷“出入境管理”,全面系統地記錄常州市的口岸、海關、檢驗檢疫和海事(長江海事)的歷史和現狀[5]。
續修志書的政區建置、自然環境與資源、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物等部類,都涉及斷限以前的內容需要追述,在設計篇目時要遵從歷史性原則,充分考慮、兼顧本地的歷史與史料情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設計篇目,注意在與前志篇目相銜接的基礎上,適當對斷限前的內容進行追述。
《蘇州市志(1986—2005)》第七卷“園林”下設的古典園林、古樹名木兩章,和第八卷“風景名勝”所設的虎丘山、盤門、石湖、木瀆、穹窿山、東山、西山等14個景區。《無錫市志(1986—2005)》第四卷“勝景旅游”下設“歷史文化旅游區”章,都在篇目分類時把有特色的事物放到較高的層次,占有較重的分量,內容記述都對歷史文化資料作了適當的追述,彰顯了蘇州、無錫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志書篇目的分類既要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但由于志書所記事物紛繁復雜,又不能完全按照學科、專業分類,否則可能成為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脫離地方實際,不合水土。綜合志書篇目要根據現實的社會分工、體制和管理實際確定,不應缺漏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中的主要事物。如“自然環境”篇應包括地質、地貌(地形地勢)、氣象、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包括野生動物、植物、土地、礦產和水資源等),而有的志書該篇遺漏了“植被”內容;又如有的志書“人口”篇遺漏了“勞動人口”。[6]已出版的二輪志書,部分設有“建筑業”篇,而不少志書將建筑業歸于城鄉建設、鄉鎮企業,有的志書篇目根本未設“建筑業”,未考慮到建筑業屬于第二產業的行業實際,都是欠妥的;已設“建筑業”的篇目僅包括建筑設計、建筑隊伍、建筑施工的土木工程建筑業,大多未對建筑業的線路管道安裝業、設備安裝業和裝修裝飾業立目。這些都是未遵循篇目設計的現實性原則造成的重大缺項和遺憾。
每一輪修志的篇目設計都要在繼承吸收舊志篇目優長的基礎上,有所改變,有所創新。不同政區志書的篇目,在學習借鑒兄弟政區篇目的常規做法、特色處理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也應該結合自身的地情與行業、事業特點特征,對篇目進行創新性設計,設計出一些具有本地特點特色的卷章節目,尤其是在體例、通用章節和特定章節的設置上要有所創新,以突出自身鮮明的地域特色,改變篇目雷同、千志一面的狀況。如《常州市志(1986—2010)》針對骨干行業的綜合性內容缺乏記載載體的狀況,在工業卷、商貿服務業卷的相應章節,設置了“綜述”節[7]。
志書篇目分類的七項原則是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系統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骨架,科學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經絡,政治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方向,特色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活力,歷史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傳承,現實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基礎,創新性原則決定著志書篇目分類的生命。一部志書篇目分類要堅持各項原則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