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微,郭 媛,劉 璐,樸文花(通訊作者)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夏眼科醫院、西北民族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醫學檢驗診斷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2)
多發性骨髓瘤(MM)是一類高發的、由于骨髓單一漿細胞株的異常增殖所引起的惡性血液系統腫瘤,多數患者可因單克隆漿細胞的惡性增殖而產生大量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亦即M 蛋白),同時惡性漿細胞中可分泌大量游離輕鏈(FLC)并排出至血液,導致正常免疫球蛋白生成受阻,引起骨質破壞、感染、貧血等諸多臨床表現;但亦有少部分患者并不產生M 蛋白,稱為未分泌型多發性骨髓瘤(Nonsecretory multiple myeloma,NSMM)。MM 的起病隱匿,發展緩慢,臨床表現多樣,早期往往無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累及多器官組織,臨床上容易被誤診、漏診,以至于延誤疾病治療。因此對MM 的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血清免疫固定電泳(IFE)檢測是目前實驗室檢出M 蛋白的最常用手段[1],但由于臨床上NSMM 患者的存在,單純依靠血清IFE 檢測診斷MM 仍有一定的漏診率。本文中我們聯合IFE 和FLC 兩種檢測手段,旨在進一步提高MM 的檢出率,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就診的360例MM 患者為觀察組,均符合2015 年修訂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197 例,女性163 例;患者年齡35 ~83 歲,平均年齡為(59.54±12.38)歲。另隨機抽取60 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齡33 ~81 歲,平均年齡為(58.73±10.71)歲。觀察組、對照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標本收集與處理 抽取受試者肘靜脈血3 mL置入無抗凝劑普通采血管之內,在室溫環境下靜置30 min,經過3000 r/min 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
1.2.2 血清IFE 檢測 采用sebia HYDRASYS 2 全自動電泳分析儀以及相配套的試劑,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說明書對所有受試者血清樣本進行IFE 檢測,根據結果判定當有狹窄、濃染而且界限清晰的沉淀帶出現時,即為M 帶[3]。
1.2.3 FLC 檢測 采用SIEMENS BN Ⅱ全自動免疫分析儀以及配套κ、λ 鏈檢測試劑盒,運用免疫散射比濁法,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說明書檢測血清FLC。
使用SPSS 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t檢驗,P<0.05 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單純經血清IFE 檢測出M 蛋白298 例,檢出率82.8%;未檢出M 蛋白62 例,單純血清IFE 檢測漏診率17.2%。經血清IFE 檢測出M 蛋白的298 例患者中,IgG 型178 例(占59.7%),IgA 型114 例(占38.3%),IgM 型6 例(占2.0%)。
2.2 FLC 檢測結果分析
觀察組IFE 檢測出M 蛋白的298 例患者中:178 例IgG 型患者檢出κ 鏈78 例(占26.2%),檢出λ 鏈70例(占23.5%);114 例IgA 型患者檢出κ 鏈44 例(占14.8%),檢出λ 鏈27 例(占9.1%);6 例IgM 型患者檢出κ 鏈6 例(占2.0%);κ 型患者共128 例,λ 型患者共97 例。觀察組IFE 未檢測出M 蛋白的62 例患者,經FLC 檢測分析結果同健康對照組相比,其κ 鏈、λ鏈水平以及κ/λ 比值均顯著增高(P<0.01),見表1。
表1 FLC 檢測結果定量分析(± s)

表1 FLC 檢測結果定量分析(± s)
注:*與對照組相比,*P <0.05。
類型 例數 κ/(mg·Lˉ1)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κ 型 128 94.25±22.36*λ 型 97 18.76±8.52未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 62 43.36±18.74*對照組 60 16.87±4.38 tκ 型 26.5324 Pκ 型 <0.01 tλ 型 1.5918 Pλ 型 >0.05 t 未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 10.6696 P 未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 <0.01類型 例數 λ(images/BZ_39_1352_2870_1378_2917.png± s, mg/L) κ/λ 比值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κ 型 128 9.97±3.58 9.96±4.37*λ 型 97 97.32±31.64* 0.20±0.17*未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 62 18.63±8.55* 2.41±1.19*對照組 60 10.70±2.49 1.31±0.52 tκ 型 1.4252 15.2604 Pκ 型 >0.05 <0.01 tλ 型 21.1397 19.4426 Pλ 型 <0.01 <0.01 t 未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 6.9056 6.5775 P 未檢測出M 蛋白的患者 <0.01 <0.01
MM 是一類由于漿細胞株克隆性異常增生導致血清中出現大量M 蛋白或其重鏈、輕鏈的一種惡性血液系統腫瘤疾病。臨床上,早期往往無明顯癥狀,很多患者出現癥狀后就診,首診科室也并非血液科,這是由于該病多呈現骨痛、骨質破壞、感染、病理性骨折、貧血、腎功能不全等這類缺乏特異性的表現,往往到其他科室就診而容易被漏診或誤診為其他疾病[4],這一現象已經引起廣大臨床醫生的重視,依靠血清IFE 檢測能夠便于對M蛋白加以定性分析,有利于臨床早期診斷該疾病。但是由于少部分NSMM 患者并不產生M 蛋白,單純依靠血清IFE 檢測尚不足以使MM 的檢出率實現最大化,因此借助FLC 的檢測,有利于及時發現其血清κ 鏈、λ 鏈水平以及κ/λ 比值的異常,從而提高整體檢出率,降低漏診率。文獻資料[5]表明,其中κ/λ 比值還可作為MM 治療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的評判標準之一,對于預測MM 患者的預后和生存質量均具有極大的幫助。
結果可見,觀察組單純經血清IFE 檢測出M 蛋白298例,檢出率82.8%;未檢出M 蛋白62 例,單純血清IFE檢測漏診率17.2%,說明如果臨床單純依賴血清IFE 檢測分析結果來診斷MM,將會出現近1/5 的漏診幾率,與相關研究文獻[6]基本相符合。在經血清IFE 檢測出M 蛋白的298 例患者中,IgG 型有178 例(占59.7%),IgA型有114 例(占38.0%),IgM 型有6 例(占2.0%)。結合對FLC 檢測分析的結果可得出,觀察組178 例IgG型患者檢出κ 鏈78 例(占26.2%),檢出λ 鏈70 例(占23.5%);114 例IgA 型患者檢出κ 鏈44 例(占14.8%),檢出λ 鏈27 例(占9.1%);6 例IgM 型患者檢出κ 鏈6 例(占2.0%);κ 型患者共128 例,λ 型患者共97 例,可見在該院360 例MM 患者之中,IgG 型占大多數,其次為IgA 型,而IgM 型占極少數。通過表1 對患者FLC 檢測結果的定量分析可見:檢出M 蛋白的MM 患者中,κ 型患者的κ、κ/λ 比值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而κ 型患者的λ 較之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λ 型患者的λ、κ/λ 比值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而λ 型患者的κ 較之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未檢出M 蛋白的MM 患者中,其κ 鏈、λ 鏈水平以及κ/λ 比值較之對照組均有顯著增高(均P<0.01)。
綜上所述,實驗室檢查對于MM 的早期診斷顯得尤為重要,血清IFE 檢測是目前實驗室檢出M 蛋白的最常用手段,但由于臨床上NSMM 患者的存在,單純依靠血清IFE 檢測診斷MM 仍有一定的漏診率[7]。將IFE 和FLC 兩種檢測手段予以聯合,能夠進一步提高MM 的臨床診斷率,減少漏診現象,并且該方法簡便快捷,對患者造成損傷較輕,在MM 的臨床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