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杰
(武漢市蔡甸區中醫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肱骨近端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若骨折容易出現股缺血性壞死。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傳統治療方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但是該術式的創傷性較大,恢復時間較長,患者術后容易出現感染,并且導致骨折延遲愈合等問題[1ˉ2]。近年來,微創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了評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應用經肩峰下前外側入路微創內固定治療的價值,結果如下。
納入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40 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接受經肩峰下前外側入路微創內固定治療。
對照組,24 例男性、16 例女性;年齡37 歲~77 歲,平均年齡(49.64±5.24)歲。其中,高處墜落傷21 例、跌倒傷10 例、交通事故傷9 例。
觀察組,26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齡34 歲~75 歲,平均年齡(49.55±5.17)歲。其中,高處墜落傷20 例、跌倒傷11 例、交通事故傷9 例。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確診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在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排除標準:血液疾病患者;癌癥患者;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體位選擇仰臥位,將患者患側的肩背墊高后,施行全身麻醉或者臂叢麻醉,于胸大肌三角肌位置進行切口入路,解剖復位患者的骨折部位,使用普通鋼板進行固定,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懸吊患肢。
觀察組接受經肩峰下前外側入路微創內固定治療,體位選擇沙灘椅體位,采用全身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術前使用記號筆標記腋神經走行與肩峰位置。術前常規鋪巾,在患者的肩峰前緣向肱骨外上踝方向做縱形切口(長度為5 cm ~7 cm),充分暴露患者的三角肌,放置鋼板,利用C 型X 線透視,分析骨折的復位效果,沖洗創面后,留置溢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1)觀察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采用Neer 評分法,分為優(Neer 評分在90 ~100 分)、良(Neer 評分在80 ~89 分)、可(Neer 評分在70 ~79 分)、差(Neer 評分<70 分)。
(2)觀察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固定松動、肱骨頭壞死、肩峰下撞擊、關節僵硬等。
(3)觀察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SAS 焦慮和SDS 抑郁評分、SFˉ36 生活質量評分。
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處理,用(%)表示治療總優良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用χ2檢驗。應用(± s)表示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焦慮和抑郁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組間差異用t檢驗。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出現1 例肱骨頭壞死,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對照組,出現3 例內固定松動、3 例肱骨頭壞死、1 例肩峰下撞擊、2 例關節僵硬,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2.50%。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χ2=7.3143,P=0.0068)。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焦慮和抑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焦慮和抑郁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焦慮評分/分觀察組 40 62.31±10.25 91.36±12.50 22.15±5.63對照組 40 97.63±11.65 128.36±13.36 43.26±8.61 t 14.3958 12.7902 12.9782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n 抑郁評分/分 生活質量評分/分觀察組 40 22.34±4.62 89.96±2.63對照組 40 45.51±5.82 80.14±2.44 t 19.7206 17.3118 P 0.0000 0.0000
肱骨近端骨折通過手術復位以及穩定骨關節,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患側肩關節功能,若手術復位不良、骨質流失,會導致內固定失敗。常規治療方式使用鋼板固定術治療,多數患者在術后反應疼痛強烈,容易出現并發癥[3ˉ5]。
人體肱骨的近端解剖結構比較精細,在手術最后那個需要盡可能的避開暴露的肱動脈與腋神經。經肩峰下前外側入路微創內固定治療,可以減少靜脈與神經損傷,還可以避免頭靜脈牽拉損傷,以此降低患肢水腫的發生率[6ˉ8]。手術的入路方式對于術后并發癥具有顯著的影響。經肩峰下前外側入路微創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是從無血管的三角肌前纖維見鈍性分離進入,不會破壞肱骨頭血供,手術的出血量少,并且手術時間段,不僅可以保護骨折端的血供情況,還可以促進術后恢復[9ˉ10]。臨床上為避免腋神經損傷的并發癥,術前需要在肩峰下進行標記,術中輕柔的鈍性分離三角肌纖維,后使用手指逐步探知三角肌,術中需要明確腋神經血管位置,術中保護神經血管束,避免在手術中過度牽拉神經血管。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小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肩峰下前外側入路微創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可以獲得顯著成效,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