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萬年,郭二鵬(通訊作者),常德海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三醫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病,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且肥胖者是該疾病的高發群體,是因為遺傳因素、肥胖、骨質疏松和長期慢性勞損等因素導致[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容易導致骨質增生、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等,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疾病極大的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近年來,關節鏡下清理術為微創治療手術,聯合鉆孔減壓術可以顯著降低膝骨關節的壓力,有利于更好的提升膝關節活動功能[3]。為探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應用關節鏡下清理聯合鉆孔減壓術治療應用價值,開展此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納入我院骨科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72 例,患者在信封法下分為兩組,對照組(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和觀察組(關節鏡下清理結合鉆孔減壓術治療)各為36 例。對照組,男性與女性患者各為20 例和16 例;年齡在45 歲~68 歲,平均年齡是(53.32±4.25)歲;其中,雙膝病變患者6 例、單膝病變患者30 例;病程時間6 個月~9 年,平均病程(4.55±1.26)年。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患者各為22 例和14 例;年齡在41 歲~66 歲,平均年齡是(53.29±4.28)歲;其中,雙膝病變患者7 例、單膝病變患者29 例;病程時間7 個月~9 年,平均病程(4.73±1.33)年。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基礎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骨關節炎》中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資料完整,自愿入組。排除標準:(1)腦外傷患者;(2)血液疾病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4)心、肝功能不全患者;(5)具有其他的關節病患者。
對照組,接受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為患者采用腰部麻醉后開展清理,利用全面探測膝關節腔內對病變進行探查,根據患者的探查結果切除骨贅,清除患者炎性關節炎,使用生理鹽水(4 000 mL)持續沖洗并且關注關節腔,處理壞死組織和炎性分子。將膝關節鏡取出后,利用繃帶進行包扎,術后第三天檢查患者關節腔中是否出現積血,若出現積血及時吸出,術后第二天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觀察組,接受關節鏡下清理結合鉆孔減壓術治療,鉆孔減壓術方法:局部浸潤麻醉后,于患者髕骨兩側做切口,使用2 mm 鉆頭和4 mm 鉆頭進行鉆孔,使用從上至下的順序繼續鉆孔,在此過程中保護患者的神經和血管,完成后使用無菌紗布包扎,術后在短時間內指導患者開展功能鍛煉。
(1)觀察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行走功能評分、休息疼痛評分、行走疼痛評分。行走功能評分使用HSS 行走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分數越高患者的行走功能越好。休息疼痛評分和行走疼痛評分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scale, VAS)進行評估,0 分為無疼痛,10 分為劇烈且無法忍受的疼痛。
(2)觀察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效果評估標準:患者治療后的疼痛、關節僵硬等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運動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等不適感有所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但是未恢復正常為有效。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3.0 處理,應用(± s)表示行走功能評分、休息疼痛評分、行走疼痛評分,應用(%)表示治療總有效率。組間差異性分別應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行走功能評分、休息疼痛評分、行走疼痛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行走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休息疼痛評分和行走疼痛評分小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行走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行走功能及疼痛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行走功能評分 休息疼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6 3.50±0.45 9.92±1.05 5.33±1.25 1.03±0.53對照組 36 3.52±0.46 7.25±0.83 5.37±1.35 2.35±0.73 t 0.1864 11.9692 0.1304 8.7794 P 0.8526 0.0000 0.8966 0.0000組別 n 行走疼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6 7.22±1.36 3.15±1.11對照組 36 7.31±1.29 5.06±1.02 t 0.2880 7.6020 P 0.7741 0.0000
觀察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骨關節炎是臨床常見關節疾病,60 歲以上人群中女性發病率為20%,男性發病率為10%。雖然骨關節炎可發生于全身各個關節,但膝關節最為常見。膝關節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因為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損傷機體正氣,體虛氣弱,而后感受風、寒、濕等邪氣而致病。膝關節骨關節炎為退行性病變,發病率可能與年齡、炎癥、創傷、肥胖和遺傳因素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常伴有膝關節骨質增生、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理特征為韌帶松弛、肌肉萎縮、軟骨下骨硬化,該疾病的致殘率高[4]。
關節鏡下清理術是一種微創手術,用于檢查關節內病變,清除炎性物質,切除病變部位,后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關節腔,排出壞死組織,補充水和電解質,改善膝關節腔環境,減少對軟骨的損傷,保護正常組織,從而減輕炎癥,緩解患者疼痛[5]。關節鏡清理術不留疤痕,并且不影響關節組織的正常功能。治療恢復時間短,疼痛小,更符合患者的需要[6ˉ8]。但是,關節鏡下清理術單一治療的效果不佳,患者疼痛明顯。鉆孔減壓術在髕骨上鉆孔減壓,降低關節腔內的壓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關節腔內的血液循環,滿足膝關節的營養需要。據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行走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休息疼痛評分和行走疼痛評分小于對照組,觀察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關節鏡下清理結合鉆孔減壓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顯著,通過減壓關節腔回流促進患者恢復正常,新生血管可以為循環通路重建奠定基礎,可以更好地促進術后恢復,兩種效果方式相互結合、互相補充,達到改善膝關節功能的效果。
綜上所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應用關節鏡下清理聯合鉆孔減壓術治療效果準確,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行走功能評分、休息疼痛評分、行走疼痛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