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勇,彭崇奇,黃增飛
(高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廣東 高州 525200)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急診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疾病具有驟發易止的特點,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心悸、乏力、胸悶和頭暈等癥狀[1ˉ3];隨著醫學水平的發展,室上心動過速患者經過及時有效的診治普遍能取得滿意的預后,但部分心功能不全患者,有誘發休克、心肌梗死等危重癥的潛在風險,科學選擇藥物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本文將對臨床常用的兩種藥物胺碘酮和普羅帕酮進行深入剖析,通過病例對照的形式對兩種藥物的效果與安全性進行評價,現報道如下。
選取科室2020 年1 月—2020 年6 月接收的63 例符合要求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納入對象均符合《實用內科學》中關于室上心動過速的診斷標準。研究組33 例,男性15 例、女性18 例,患者年齡32 ~77歲,平均年齡(50.2±8.1)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5 ~3 h,平均時間(1.7±0.4)h;對照組30 例,男性16 例、女性14 例,患者年齡33 ~78 歲,平均年齡(51.3±8.7)歲,發病至就診時間0.8 ~3 h,平均時間(1.9±0.5)h。經倫理會通過,兩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兩組患者均給予低流量吸氧,研究組患者使用鹽酸胺碘酮(賽諾菲安萬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J20180044)150 mg,加入5%或9%葡萄糖溶液/氯化鈉溶液30 mL,作靜脈注射;首次注射要求在15 min 內完成,然后根據1 mg/min 速度靜脈微量泵入,持續6 h 調整注射速度為0.5 mg/min,持續用藥至轉復成功,最大藥物劑量控制在1000 mg 內。對照組患者使用鹽酸帕羅哌酮(上海信誼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H31022214)70 mg,加入5%或9%葡萄糖溶液/氯化鈉溶液30 mL,作靜脈注射;首次注射要求在15 min 內完成,若患者15 min 內未轉復則給藥35 mg,持續至轉復成功,最大藥物劑量控制在210 mg 內。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和心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DV(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VESV(左室收縮末期容積);③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60 min 轉復成功率及轉復時間;④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藥物副反應。
兩組患者的轉復成功率和轉復時間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轉復時間和成功率對比
兩組患者干預后血壓和心率均得到明顯改善,組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及心率對比(± s)

表2 兩組血壓及心率對比(± s)
組別 n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3 146.6±4.7 116.5±2.7 104.9±2.9 77.9±2.3對照組 30 147.9±5.2 117.3±3.1 105.7±2.8 78.3±2.5 t 1.0423 1.0946 1.1116 0.6614 P 0.3014 0.2780 0.2707 0.5108

表2(續)
研究組治療后心功能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的心功能對比(± s)

表3 兩組治療后的心功能對比(± s)
組別 n LVEF/% LVEDV/mL LVESV/mL研究組 33 67.0±3.8 91.5±4.1 30.5±6.8對照組 30 62.9±3.5 97.3±4.9 37.2±5.3 t 4.4401 5.1114 4.3307 P 0.0000 0.0000 0.0001
研究組用藥期間分別出現低血壓1例、惡心嘔吐1例,不良反應率6.06%,對照組分別出現低血壓3 例、惡心嘔吐2 例、心動過緩1 例、房室傳導阻滯1 例,不良反應率23.33%,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8287,P=0.0503)。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急診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就目前的醫療衛生水平而言,房室旁道射頻消融是最佳治療方案,但由于患者自身接受能力及經濟原因等多方面考慮[4],采用藥物治療的患者依舊占據多數。由于疾病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及休克等危急重癥的獨立風險因素,正確選擇藥物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研究所使用的胺碘酮和普羅帕酮均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室上心動過速的常用藥物;研究指出:普羅帕酮是廣譜強抑制性Ic 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能夠有效抑制鈉離子和鈣離子內流,達到降低傳導速度和心肌興奮度并延緩不應期和動作電位的間期[5];藥物半衰期4 h 左右,藥物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超過90%,相對于其他藥物而言,不僅轉復率高且轉復時間更快[6]。從過往臨床應用的情況來看,普羅帕酮的生物利用率還會隨著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須特別提到的一點是,隨著血藥濃度的增高,普羅帕酮會產生負性肌力,進而抑制正常的左心室功能,所以在用藥過程中須給予患者密切的監護,當轉復成功后須第一時間停止用藥,避免相關藥物副反應的發生。胺碘酮則屬于Ⅲ型抗心律失常藥物,并同時具有Ⅰ、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特性[7],能夠抑制心肌細胞以及心房傳導纖維和鈉離子的內流,降低竇房結自律性,同時不會對靜息膜電位和動作電位的高度產生負面作用,該藥物也有可能引起負性肌力,但程度較低。從本次的應用來看,胺碘酮不會對患者的左室功能產生抑制效果,可有效提升心肌血供,相對于普羅帕酮而言,胺碘酮的血藥濃度在用藥后15 min 達到峰值,4 h 消失,因此該藥物出現副反應的概率明顯更低。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為6.06%,低于對照組的23.33%但差異不顯著(P>0.05),提示胺碘酮的安全性與普羅帕酮相當。
經對其他指標總結:兩組患者用藥后心率和血壓均得到明顯的改善,兩組數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文總結到,普羅帕酮的轉復時間普遍快于其他藥物,但本次兩組患者的60 min 轉復率及轉復時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轉復時間與過往臨床用藥及文獻資料存在一定的出入[8],考慮與本次研究納入的患者數較少有關。再者,研究對兩組患者用藥后的心功能進行了評價分析,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胺碘酮治療室上心動過速能夠取得較普羅帕酮更為理想的心功能,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正確選擇藥物對于改善室上心動過速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胺碘酮和普羅帕酮的均是目前臨床常用藥物,各有優勢;相比而言,胺碘酮的安全性更高,普羅帕酮的轉復時間更快。在臨床用藥時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作針對性選擇,對于年齡較大或心功能較差的患者,建議優先選擇胺碘酮,而年齡較輕、心功能良好須更快轉復的患者可選擇普羅帕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