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紅,陳 燦,王 亞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心醫院<深圳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婦產科 廣東 深圳 518102)
子宮肌瘤在女性生殖器病變中十分常見,屬于良性腫瘤,高發年齡為30 ~50 歲,主要臨床表現為尿頻、痛經、月經量增多等[1]。子宮肌瘤病變能夠改變子宮功能及解剖結構,對患者的生育功能會產生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不孕。現階段,臨床治療子宮肌瘤多以外科手術為主,其中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應用最為普遍,相較于子宮全切或次全切術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但該手術方式亦屬于侵入式操作,易損傷患者卵巢功能,進而影響受孕[2]。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完善,腹腔鏡微創手術被逐漸推廣應用于各類婦科疾病的治療中,均收獲了十分理想的治療效果。本次選取111 例子宮肌瘤患者,探討應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確切效果,報道如下。
將本院111 例于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按照不同術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32 例,觀察組79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 ~35(30.46±2.07)歲;腫瘤直徑3.3 ~6.9(5.04±0.69)cm;單發11 例,多發21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7 ~36(30.73±2.12)歲;腫瘤直徑3.4 ~7.1(5.28±0.65)cm;單發24 例,多發55 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腫瘤數量<4 個;腫瘤直徑<8 cm;均位于肌壁間、漿膜下或兩者之間;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凝血功能障礙;子宮內膜癌;肌瘤在宮頸或黏膜處。
對照組應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全麻后于腹部恥骨聯合處作橫切口,找到腫瘤確切位置,明確大小,切開腫脹部位顯露肌瘤,予以鈍性分離,電凝止血,縫合切口,逐層關腹,術畢。觀察組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全麻后建立CO2氣腹,于左、右下腹5 cm 處及臍部正中作切口并分置Trocar,腹腔鏡經臍部切口置入,手術器械經下腹部切口置入。通過舉宮器明確腫瘤所處位置,邊緣處及腫瘤假膜層先后注射30%垂體后葉素,打開子宮肌層,用齒抓鉗鉗住所分離瘤體,鈍性分離假包膜及瘤體,瘤蒂電凝止血,魚骨線縫合關閉瘤腔,棒球式縫合漿肌層,擴大臍部切口達2 cm,從臍部切口處用“削蘋果”方式取出肌瘤。沖洗腹腔并將氣腹排空,逐個縫合穿刺點,術畢。
(1)比較兩組手術、住院、肛門排氣等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測定兩組術前及術后應激反應指標并比較,包括醛固酮、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3)比較兩組術后盆腔感染率、鎮痛用藥使用率、1 年妊娠率。
數據統計應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計量、計數資料分別應用(± s)、(%)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住院及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肛門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79 92.76±35.41 98.54±30.25 20.24±5.38 3.42±1.03對照組 32 117.32±68.26 84.47±27.07 30.72±6.86 4.95±1.31 t 2.486 2.285 8.565 6.538 P 0.014 0.024 0.000 0.000
兩組術前醛固酮、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應激反應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觀察組術后醛固酮、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s,ng/L)

表2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s,ng/L)
組別 例數 醛固酮 皮質醇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79 230.78±17.74 245.64±14.72 10.74±1.41 18.75±4.29對照組 32 230.35±22.29 268.27±14.53 10.41±1.25 23.02±4.37 t 0.107 7.364 1.153 4.725 P 0.915 0.000 0.252 0.000組別 例數 去甲腎上腺素 多巴胺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79 324.73±25.51 346.32±21.33 453.02±10.12 566.81±21.15對照組 32 324.47±22.72 369.82±25.68 453.43±9.13 616.43±19.73 t 0.050 4.951 0.199 11.409 P 0.960 0.000 0.843 0.000
觀察組術后盆腔感染率及鎮痛用藥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1 年妊娠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n(%)]
目前,我國子宮肌瘤發病率呈現出日益年輕化趨勢,對廣大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極大威脅[3]。子宮肌瘤患者早期多傾向于藥物治療,但無法取得較穩定的遠期療效,因此,手術治療仍是最有效途徑。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在直視下快速切除腫瘤,較為方便,且手術操作不受腫瘤數量、大小的限制[4]。但開腹手術存在出血量大、切口大的缺陷,圍術期易出現諸多并發癥,對術后恢復產生消極影響[5]。因此,探索更具安全性、有效性的手術治療方案成為了目前重點研究問題。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在微創技術不斷優化和完善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手術方式,該術式具有微創性,手術器械不會對患者盆腔環境造成較大干擾,可最大限度的保護患者生育功能,對患者術后康復助益良多[6]。結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及肛門排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盆腔感染率及鎮痛用藥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1 年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將其出血量少、損傷輕微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的基礎上,有效降低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得以大幅縮短,且有助于其成功受孕[7]。但該手術方式對術者操作技術要求相對較高,且受術野小的限制會增加手術時間。手術屬于應激源的一種,會加速患者合成分解類激素,進而出現血壓、血糖升高,機體會呈現出炎性應激狀態,進而弱化患者自我修復功能[8]。本次觀察組術后醛固酮、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應激反應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的機體炎性狀態較對照組更輕微,這得益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創傷小、對機體損傷小,因此,白細胞增加幅度小,對患者機體刺激更低,減少了茶酚胺分泌量,降低了交感神經興奮度,最終抑制了各項應激反應因子的上升幅度。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出血量更少,損傷更小,且安全性高,有助于術后快速恢復,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