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彬,鐘傳禮,周 鋒,翁 玄,朱世卿,楊 濤,許紅飛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骨科 重慶 401120)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老年髖部骨折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這與老年人骨質疏松密切相關。老年髖部骨折以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骨折最為多見,保守治療需長期臥床,并發癥發生率高,效果較差。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特別是隨著人工關節技術的發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1]。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創傷較大,圍手術期失血較多,增加了手術風險。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雖然創傷相對較小,但老年人骨質疏松明顯,內固定效果不一,部分患者存在股骨頸短縮、骨折不愈合等情況[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醫治老年髖部骨折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骨科手術治療的70 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5 例,男15 例,女20 例,年齡60 ~83 歲,平均年齡(69.5±7.2)歲,ASA 分級中,Ⅰ~Ⅱ級14 例、Ⅲ~Ⅳ級21 例,股骨頸骨折19 例、股骨粗隆骨折16 例;對照組35 例,男14 例,女21 例,年齡60 ~85 歲,平均年齡(69.8±7.5)歲,ASA 分級中,Ⅰ~Ⅱ級15 例、Ⅲ~Ⅳ級20 例,股骨頸骨折18 例、股骨粗隆骨折17 例;所有患者均經CT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存在不同程度骨折位移,均行擇期手術治療;排除術前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未控制、凝血功能障礙、全身感染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ASA 分級、骨折類型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全身麻醉,患者仰臥于牽引床,行患肢閉合復位,外展20°~30°,內旋15°~20°,在C 臂機透視下復位,分別作3 個1 cm 長的小切口,達外側骨皮質,呈倒三角形或強斜形排列固定3 枚導針,之后選擇適宜的空心加壓螺紋釘,沿導針方向依次擰入,確保前端螺紋越過骨折線,其尖端位于股骨頭軟骨面下0.5 ~1 cm,達到加壓及增強穩定性的目的,再次C 臂機下透視,滿意后結束手術[3]。觀察組使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全身麻醉,患者健側臥位,患側在上,從髖關節前外側入路,切口長約13 ~16 cm,依次切開,分離臀部肌肉,顯露髖關節囊,T形切開關節囊,復位骨折端并用鋼絲固定,從小轉子上方約1 cm 處進行截骨、修整,取出截骨,常規處理髖臼,安放臼杯,以小粗隆為中心進行擴髓,選擇適宜的假體植入,復位髖關節,測試頭臼匹配情況及關節松緊度,滿意后沖洗切口,逐層縫合,關節腔放置負壓引流管[4]。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圍手術期輸血率、術后負重時間、住院時間;觀察有無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近期并發癥發生,隨訪6 個月,統計股骨頭壞死、關節脫位、假體周圍骨折、骨不連、股骨頸短縮等遠期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6 個月評估髖關節Harris 評分,優在90 ~100分,良在80 ~89 分,中在70 ~79 分,差在低于70 分,統計優良率[5]。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圍手術期輸血率顯著多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術后負重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近期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而股骨頭壞死、關節脫位、假體周圍骨折、骨不連、股骨頸短縮等遠期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近期及遠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術后6 個月的Harris 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6 個月的Harris 評分優良率比較(例)
老年髖部骨折是臨床骨科治療的難點之一,保守治療臥床時間長,并發癥發生率高,整體恢復效果差,致死率高。早期手術治療已成為臨床治療的共識,對骨折的復位及穩定有確切效果,能重建解剖結構,恢復骨骼穩定性,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6]。
內固定術一般是臨床首選手術方法,但股骨頭部位血液循環較為特殊,內固定后易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不連等并發癥,加之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質疏松,內固定力不穩固,易發生固定失效、螺釘退出等并發癥,術后骨折愈合速度慢[7]。特別是內固定術后肢體負重時壓力側失去支撐,容易發生髖內翻或加壓釘切割股骨頭,整體效果仍不能令人滿意。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近年來在臨床開展廣泛,其直接將骨折部位截除,置入人工假體,能明顯縮短術后臥床時間,利于髖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并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大大降低了翻修率和病死率。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創傷更大,手術時間更長,出血更多。本研究通過增加圍術期輸血率來維持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從而降低創傷對機體的影響,不升高近期并發癥發生率。而在遠期療效上,人工髖關節置換內固定力穩定,術后可早期進行髖關節功能訓練,有助于提高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圍手術期輸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術后負重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近期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而股骨頭壞死、關節脫位、假體周圍骨折、骨不連、股骨頸短縮等遠期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6 個月的Harris 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髖部骨折的療效可靠,能明顯提升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不增加近期并發癥發生率,降低遠期并發癥發生率,是老年髖部骨折的良好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醫治老年髖部骨折的效果確切,髖關節功能恢復好,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