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英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上消化道出血作為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項內科急癥,盡早為患者提供診斷,并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于患者預后以及康復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如何探尋合理高效的方法來幫助患者盡早康復,提升患者的生命質量水平,成為當下亟待研究的課題之一。基于此,為了進一步研究急診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上的診治方法及其治療效果,筆者將采集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到本院的100 例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別為兩組患者提供單一性西藥治療方法和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具體試驗內容闡述如下。
采集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到本院的100 例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對其提供專業化的治療及觀察。全部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嘔血或(和)黑便、血便等臨床癥狀,在獲得患者知情同意之后,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而將之劃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 例患者。在實驗組中,包括男性患者25 例以及女性患者25 例,其年齡19 歲~80 歲,平均年齡為(47.4±3.3)歲,15 例出血性胃炎患者、15 例為消化性潰瘍患者、10 例復合性潰瘍患者以及10 例胃癌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對照組中,包括24 例男性患者以及26 例女性患者,其年齡19 歲~78 歲,平均年齡為(47.3+1.4)歲,包括12 例出血性胃炎患者、18 例消化性潰瘍患者、8 例復合性潰瘍病患者以及12 例胃癌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兩組在年齡、病情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不具備顯著差異(P>0.05),因而具備可比性[1]。
相關的醫護人員需要為對照組中的50 例急診病患提供單一性的西醫處理方案,在接收至本院后,首先需要為其提供常規性的急救措施,監測生命體征;觀察嘔血、黑便、血便情況(出血量大時可出現血便),評估出血量;定期復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與血尿素氮;必要時行心電監護;積極補充血容量,提供相應的檢查操作,判斷患者出血位置及其嚴重程度,予抑酸、糾正休克等治療。
除此之外,相關的醫護人員需要為實驗組中的50 例患者提供對照組基礎之上的治療方案,采取常規西藥聯合中成藥治療的方式,中成藥予云南白藥每日3 次,每次0.5 g 口服治療。
比較對照組和實驗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療后的出血緩解周期、治療優良率以及不良反應出現率等指標。治療優良標準=(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優代表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嘔血、黑便以及出血等臨床癥狀都已經全部消失、且生命體征指標恢復到正常狀態,通過糞便隱血檢查陰性,伴有嘔血患者,同時查嘔吐物隱血試驗陰性,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與血細胞比容無繼續下降;良:代表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其人體嘔血、黑便以及出血等臨床癥狀基本緩和,且人體生命體征指標開始恢復到正常狀態;無效:即代表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病情并無好轉[2]。
將采集到的全部資料導入至SPSS 23.0 軟件予以處置,出血緩解時長為計量資料,采用(± s)予以呈現,進行t檢驗,治療優良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都通過(%)予以呈現,進行χ2檢驗,如果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后的出血緩解時長(42.11±4.33)h,而實驗組治療后的出血緩解時長(35.22±3.66)h;且兩組上消化道出血病患在接受治療之后的優良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優良率與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上消化道出血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臨床急癥,較之于其他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具備變化快,病情急的特征,倘若沒有及時提供針對性的治療,嚴重時還會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病變誘發的出血癥狀,比如胃、十二指腸以及食管等誘發的一種出血問題,這些都可以被稱作是上消化道出血,其臨床表征常常包括嘔血、黑便以及失血性周邊循環衰竭等等。因為病情變化較快,所以為了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需要盡快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針對急診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飲食、藥物刺激以及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人體一旦出血量過大,那么就會伴隨相應癥狀及循環衰竭,這無益于生命安全,同時也不利于患者的預后[3]。
所以,針對上消化道出血的問題,當前存在四項主要的治療方式,首先,藥物治療;其次,氣囊壓迫止血手段;其三即內鏡治療手段止血治療,內鏡下止血操作作為臨床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問題的有效手段,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止血有效率。其四即采取介入治療手段,通常就是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引發大出血的患者采取介入穿刺微創栓塞止血手術。當前來說,大部分患者首選藥物治療的手段,因藥物治療安全保守,很少會對患者帶來不利的傷害,同時也會減少后期并發癥出現的可能性。我國的中醫對上消化道出血也有系統的研究,在研究中我國的中醫醫學認為是血不循經而外溢于胃及腸腔中所致,而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脾虛不攝、腸胃里面火氣很重導致人的身體中肝火犯胃,進而導致人體腸道濕熱出血[4]。所以說這是一系列的疾病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想要徹底的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必須對癥治療,從誘因入手,才能夠真正藥到病除。
本次對照組治療后的出血緩解時長為(42.11±4.33)h,其明顯要高于實驗組治療后的出血緩解時長即(35.22±3.66)h,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過程中,針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我國臨床上通常會采取藥物治療方案,藥物方面主要有H2 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PPI)、胃黏膜保護劑、止血藥物及抗HP 治療措施,其中,PPI 類藥物是目前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最強的一類藥物。PPI 類藥物在藥動學、藥效學等方面高度依賴肝臟CYP 同工酶系統進行代謝,并且受到基因多態性的影響。CYP2C19 是質子泵抑制劑的主要代謝酶,主要包括快代謝型、超快代謝型、中間代謝型、慢代謝型四種代謝類型。因為這些代謝性的不同,CYP2C19 基因突變對PPI 療效有較大的影響[5]。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時,需檢測患者的質子泵抑制劑的CYP2C19基因,根據代謝類型選擇是否使用PPI、PPI 的劑量及不能聯用的藥品。其中質子泵抑制劑–泮托拉唑,可以有效通過質子泵活性的抑制從而發揮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在治療的過程中還能夠有效的抑制胃蛋白酶分泌,從而降低其活性。同時,泮托拉唑還能夠迅速的改善患者出血局部的酸性環境,進一步促進出血部位血小板的聚集、加快凝血進程,從而凝固止血,并且不誘導或抑制肝細胞色素酶P450 的活性,不影響其他藥物在患者體內的代謝,安全性較高。而針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通常會采取西藥為主的基礎治療方法,有部分研究表明,在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過程中,積極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減少不良反應,聯合中成藥的治療方式中用得比較多的就是云南白藥,其藥物用途較為廣泛,有效地發揮止血功能,其基本原理在于提升血小板膜的實際通透性,進而優化人體血小板狀況,最終發揮止血的效用。而本次試驗也取得了和該學者相統一的研究成果[6]。
綜上所述,相關的醫護人員為急診消化內科上消化道出血病患提供針對性的消化內科治療以及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具備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患者預后和康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