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慧俊
(晉城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 山西 晉城 048000)
肺葉切除術是清除肺部組織不可逆性病變的常見治療方法[1],主要用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及部分Ⅱ期肺癌,是胸外科的常用術式之一。胸腔鏡對于肺葉切除術具有重要作用,在胸腔鏡指示下,縮小了手術創口、減輕了患者術后疼痛、且恢復快、并發癥少、增加了手術安全性[2]。盡管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安全、快捷、可靠,但此類患者在手術期間的肺功能明顯降低,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有學者指出[3],在患者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期間,對其采取有效的呼吸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其肺功能。近些年,隨著護理模式的逐漸改變,呼吸功能鍛煉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的干預效果顯著,為探究其效果,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1 月在我院進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的120 例患者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1 月,我院的120 例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其中男性63 例,女性57 例,年齡55 ~78 歲,平均(67.12±3.05)歲;患者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43 例,初中35 例,高中及中專35 例,大專及以上7 例。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將其分為A 組及B 組,每組患者6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等基線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納入標準:(1)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病變組織直徑<3 cm,無淋巴結轉移;(2)部分Ⅱ期肺癌,病變組織直徑3 ~5 cm,中央支氣管無病變組織;(3)患者意識清晰,能夠配合護理工作的實施;(4)患者治療期間有固定家屬陪伴;(5)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知情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其他系統嚴重障礙或惡性腫瘤等疾病;(2)患者伴有嚴重溝通障礙或精神類疾病;(3)患者已出現重癥肺炎嚴重并發癥。
對A 組患者實施常規呼吸護理,術前戒煙,術后給予吸氧處理,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全程監測患者肺功能情況,針對異常患者及時給予治療和糾正。
對B 組患者實施呼吸功能鍛煉護理,具體措施:
手術前:(1)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給予健康宣教,減輕其焦慮或恐懼程度,避免情緒激動影響呼吸功能;(2)指導并勸告病人停止吸煙,讓病人了解吸煙會刺激肺、氣管及支氣管,使氣管、支氣管分泌物增加,支氣管上皮纖毛活動減少或喪失活力,妨礙纖毛的清潔功能,影響痰液咳出,引起肺部感染;(3)指導病人練習腹式呼吸:站立或坐位,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腹部,緩慢從鼻腔吸氣(腹部前凸),從嘴呼氣(腹部后凹);(4)教會病人保護切口和進行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即用雙手按住切口兩側以限制咳嗽時胸部活動幅度,保護手術切口并減輕因咳嗽震動引起的切口疼痛,在數次短暫的輕微咳嗽后,再深吸氣用力咳痰,并作間斷深呼吸;(5)讓患者反復吹氣球練習,增加呼吸深度,或者練習使用呼吸訓練器。
手術后:(1)評估和了解疼痛的程度,遵醫囑給予鎮靜、止痛藥,充分鎮痛,提高患者的舒適感;(2)病人清醒后立即鼓勵并協助其深呼吸和咳嗽,咳嗽前給病人叩背,由下而上,由外向內,而后幫助病人固定胸部傷口囑其數次深呼吸,慢慢輕咳,再深呼吸用力將痰液咳出;(3)用乙酰半胱氨酸、硫酸沙丁胺醇等藥物氧化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4)機械輔助排痰;(5)必要時給予吸痰護理。
對患者術前、術后血氧分壓(PaO2)、氧合指數(PaO2/FiO2)及氧飽和度(SaO2)等肺功能水平進行比較,同時,采用簡明健康測量表(S Fˉ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由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等8 個維度構成,各維度滿分均為100 分,且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應用S P S S 18.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 s)表達,兩組比較差異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PaO2、PaO2/FiO2及SaO2均提高,差異顯著(P<0.05);組間比較顯示,B 組PaO2、PaO2/FiO2及SaO2均顯著優于A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時間 組別 n PaO2(mmHg) PaO2/FiO2(mmHg) SaO2(%)護理前 B 組 60 75.26±8.06 228.91±11.97 82.18±2.32 A 組 60 75.13±7.98 227.51±12.13 82.16±2.56 P>0.05 >0.05 >0.05護理后 B 組 60 90.13±8.65 262.97±15.23 96.82±4.46 A 組 60 83.45±8.26 237.72±13.41 90.14±2.34 P<0.05 <0.05 <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各維度生活質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且B 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A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分)
時間 組別 n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護理前 B 組 60 61.68±4.17 59.56±4.22 62.37±5.06 54.89±6.17 A 組 60 60.02±4.29 58.02±4.64 62.13±5.26 55.62±6.02 P>0.05 >0.05 >0.05 >0.05護理后 B 組 60 79.79±4.37 78.65±5.24 79.98±5.36 78.05±5.46 A 組 60 68.22±4.29 70.69±5.05 68.23±5.59 69.15±5.05 P <0.05 <0.05 <0.05 <0.05一般健康狀況護理前 B 組 60 58.49±5.03 62.98±4.39 60.55±4.87 62.78±4.96 A 組 60 59.35±4.25 60.74±4.05 58.84±4.08 61.28±4.85 P>0.05 >0.05 >0.05 >0.05護理后 B 組 60 80.36±4.23 79.97±4.32 78.50±5.14 80.17±5.07 A 組 60 71.16±4.72 70.98±4.89 69.85±5.87 68.27±5.82 P<0.05 <0.05 <0.05 <0.05時間 組別 n 精神健康 情感職能 精力
肺葉切除術患者的肺部組織病變無法逆轉,其肺部組織彈性降低、呼吸功能下降,多伴有咳嗽、咳痰癥狀而加重呼吸困難[4],因此對于肺葉切除術患者而言,提高其肺功能對于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呼吸功能鍛煉是為改善呼吸功能而形成的護理方法,通過呼吸功能鍛煉可調整肺功能不全患者的肺呼吸方式、氣息、呼出的量和速度;增加患者氧的吸入量,改善肺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增加肺部舒適度,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5ˉ6]。與常規呼吸護理方法相比,該護理方法以加強患者肺功能為宗旨[7],通過對呼吸方式訓練、咳嗽方式的改變及訓練,從而改善呼吸功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并提高生活質量;同時,該護理可有效降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本次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術后,其肺功能及生活質量均有顯著改善,且呼吸功能B 組患者各指標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A 組(P<0.05),證實了呼吸功能鍛煉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患者肺功能改善程度的顯著提高,主要與肺部呼吸鍛煉及呼吸道護理等因素有關,而患者相應狀態的改善,最終反映在生活質量量表中,呼吸功能訓練組患者SFˉ36量表各維度指標均顯著高于常規組,證實呼吸功能鍛煉可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呼吸功能鍛煉護理在臨床應用中是可行有效的。
綜上所述,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實施呼吸功能鍛煉護理,能夠有效促進其肺功能的改善,同時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