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云,方燕齡,江幸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老年病科 廣東 廣州 510260)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發病群體也多數為中老年人,在人體逐漸衰老過程中,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也逐漸下降,從而導致患者機體功能失調,使得老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盡管常規護理能通過對患者實施生活、用藥指導改善其預后,但由于護士對患者護理需求缺乏個體化了解,基于患者自我需求調查的針對性干預不僅要對患者生活進行指導,還要改變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因此,此次研究對中老年T2DM 患者自身需求進行針對性干預,旨在探討其干預效果,所得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期間我院老年科收治的62 例中老年T2DM 患者,納入標準:符合T2DM 相關診斷標準[1];年齡49 ~80 歲;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急性并發癥者;惡性腫瘤患者;極度不配合者;存在認知缺陷或溝通障礙。根據年齡段分層隨機化分組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1 例;年齡51 ~80 歲,平均(63.32±5.28)歲;病程為3 ~11 年,平均病程為(7.12±1.47)年。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7 例;年齡49 ~76 歲,平均(62.13±3.28)歲;病程為2 ~11 年,平均病程為(6.42±1.64)年。兩組一般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患者入院時,護士對患者的疾病史與身體的不適應癥狀進行詢問,做全面仔細的檢查,排除其他疾癥,指導患者服藥。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針對自我需求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患者需求調查:護士對患者和其家屬進行仔細詢問,了解患者個人喜好。(2)健康宣教:以動畫、PPT 等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糖尿病知識講解,告知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診斷、治療和危害,提升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度,增加治療糖尿病的信心,舒緩患者治療中的壓力。(3)個性化指導:對于患者進行指導,需要醫護人員傾聽患者內心,了解其思想,理解其難處,讓其知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4)強調自我控制:以講座的形式,講解藥物只是治療疾病的手段,要有合理的生活習慣。(5)生活指導: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糖尿病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讓家屬配合對患者不良嗜好進行針對性干預,如戒煙、戒酒、忌暴食等一系列措施。兩組均于干預3 個月后觀察效果。
(1)糖代謝指標測量:兩組患者分別在干預前與干預3 個月后空腹和餐后2 h 靜脈血,采用全自動分析儀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2)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及飲食管理評分:采用中文版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ˉDMSES)、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與2 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量表進行評估[2]。CˉDMSES總共有20 個題目,運用0 ~10 級評分方法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理想。SDSCA 共12 個題目,評分項11 題按0 ~7 d 數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自我管理行為越好。2 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量表[3],評分項總共8 個題目,采用1 ~5 級評分方法,分數越高,表示患者飲食管理能力越強。
對比分析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兩組患者自我效能(CˉDMSES)、自我管理(SDSCA)及飲食管理情況(2 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管理量表)及糖代謝指標(FPG、2 hPG、HbA1c)變化。
數據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3 個月后,兩組FPG、2 hPG、HbA1c 水平均較干預前有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同一時間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干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干預3 個月后組間比較:t FPG=2.519,P FPG=0.014;t2hPG=2.374,P2hPG=0.021;t HbA1c=3.070,PHbA1c=0.003。
項目 觀察組(n=31) 對照組(n=31)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FPG(mol/L) 13.27±2.26 6.58±1.83a 13.06±2.58 7.83±2.07a 2hPG(mol/L) 16.28±3.39 8.04±2.79a 15.96±3.51 9.79±3.01a HbA1c(%) 11.93±1.90 7.29±1.17a 11.55±1.71 8.23±1.24a
干預3 個月后,兩組患者CˉDMSES、SDSCA 及飲食管理評分較干預前有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同一時間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ˉDMSES、SDSCA 及飲食管理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ˉDMSES、SDSCA 及飲食管理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bP <0.05;干預3 個月后,CˉDMSES評分組間比較:t=2.536, P=0.014;SDSCA 評分組間比較:t=2.477,P=0.016;飲食管理評分組間比較:t=2.297, P=0.025。
項目 觀察組(n=31) 對照組(n=31)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CˉDMSES 評分122.32±16.58 140.53±18.27b 123.12±16.01 131.02±10.11b SDSCA 評分 35.76±7.28 55.21±4.28b 33.51±6.93 52.39±5.21b飲食管理評分 15.61±7.19 26.27±6.34b 14.76±8.32 22.89±5.19b
針對性干預通過醫護人員和家屬對中老年T2DM 患者實施有目的性、教育性的干預措施,改變患者不良行為習慣,增進疾病認知。目前普遍認為T2DM 與飲食密切相關[4],通過針對干預患者不良行為習慣對T2DM 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本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干預后糖代謝指標均呈現明顯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幅度較對照組更大,這說明基于患者自我需求調查的針對性干預能輔助控制血糖,究其原因該方法可通過控制患者食物攝取,減小機體內免疫系統的壓力,使藥物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有關研究也證實良好生活習慣,對改善T2DM 患者血糖可產生重要作用[5]。
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是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對T2DM 針對性干預不僅要取得實質上的血糖控制效果,更需要在心理上讓患者明白只有患者自身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對疾病的控制[6]。且由于T2DM 目前無法根治,患者需接受終身性治療,故健康自我管理才能促進患者獲得良好預后,提高生活質量。本文發現兩組三種評分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這說明觀察組自信心與飲食管理能力得到更明顯改善,原因可能是通過個性化指導,降低T2DM 患者排斥心理,并通過講座,使其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消除患者恐懼感,提高對抗T2DM 的自信心,并強化自我管理能力,使其逐漸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從而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綜上所述,對中老年T2DM 患者需求進行針對性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自身行為的掌控,從而使得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適合于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