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建芳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1)
根據福州市歷年人口普查結果分析,福州市老齡化速度非常快。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已經超過了國際通用的人口老年型標準,福州市臺江區早于1982年進入老齡化行列,其次是鼓樓區于1991年,福建省于1996年,中國于1999年2月28日。可見,福州市人口老齡化比福建省快3年,比全國快5年[1](表1)。由于社會對老齡化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在新住區的無障礙設計中考慮了很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舊住區由于設計的局限性(如沒有安裝電梯)和物業管理的混亂,使生活在其中的老年人便利性遠低于新住區。因此,本文試圖從建筑學的角度出發,通過調研走訪福州市舊住區室外公共環境,分析出福州市舊住區室外公共環境適老化改造的需求,并提出改造措施,為福州市舊住區的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可供參考的改進建議。

表1 福州市歷次人口普查老齡化程度統計表 %
本文所指的舊住區是指建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房齡在15~30年,短期內不會拆遷的舊住區。這些舊住宅大多在6~8層,體型一般為方盒子形,住區總平面布局大多為等間距的行列式排列。本次調研采用訪問和問卷的形式選取了不同產權屬性的3種典型舊住區分別是:安置房、早期商品房和單位福利房,具體情況表2所示。

表2 福州幾個典型舊住區發放問卷詳情
經過調研走訪,對這些舊住區的實地調查,分析出舊住區室外可供老年人活動的室外場地有:住區宅間空地和道路兩邊,住區內公共健身場地,附近公園。老年人的主要室外活動有:聊天、鍛煉、帶孩子等,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調研樣本活動現狀分析
數據顯示:由于舊住區在設計之初并沒有考慮公共活動場地,所以36.4%老年人選擇舊住區內的宅間空地和道路兩邊活動。采訪發現只有4%老年人愿意選擇在舊住區內的老年人活動中心活動,因為福州舊住區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大部分淪為“麻將館”。由于舊住區內健身場所是舊住區內閑置空地改造而來,周邊環境差、健身器材老舊且缺乏維護導致只有14%老年人選擇在健身場所活動。12.4%老年人選擇戶外活動,這部分年齡在50~6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16.6%老年人選擇住區附近的公園是因為他們到達公園比較方便。16.6%老年人選擇其他,比如圖書館、商場、學校操場,這些都是離住區比較近的場所。
總體來說由于早期舊住區設計理念和建設時代的限制,使得這些舊住區并不能很好適應現代老年人的活動要求;因此大部分老年人只能在舊住區的閑置空地和路邊活動,且經常要與日益增多的家用汽車搶占場地。因此福州市舊住區室外環境的適老化改造既有必要又具有迫切性。
在以上的幾個活動場地中對住區內的老年人進行了場地改造需求的問卷調研,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根據環境現狀不足之處的調研問卷分析,結合老年人的活動場地類型,得出以下幾個改造需求。
(1)舊住區的整體環境
舊住區的整體室外環境方面:加強舊住區物業管理(如安保、公共衛生清掃、公共設施的維護等)。這是多數老年人認為最迫切的需求,比例高為88%。增加公共區域照明(如夜間照明、指示牌照明、樓道照明等)的比例為72%,對于綠化的要求較高,比例為64%,說明老年人希望有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老年人還希望對整個住區的環境進行無障礙的排查和重新設計,這樣可以更有利于他們的日常活動。完善標識系統的需求不是很強烈,可能是老年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比較長,對環境都很熟悉的原因,但在采訪中老年人也表示現在的網購很發達,為了方便快遞員能夠快速找到目標,更換樓號標識也是很迫切的。

圖2 住區公共場地適老化改造需求
(2)舊住區活動場地
增加活動場地的需求還是很高的,活動場地的類型包括:61%老年人希望增加大活動場地可供老年人跳廣場舞這類的集體活動。69%老年人希望增加兒童娛樂設施,因為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帶孩子,孩子的活動場地也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場地。68%老年人希望增加健身場地,因為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比較關注。總體來說老年人希望增加的室外公共活動場地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大的活場地,有兒童娛樂設施的場地,有適合老年人健身需求健身器材的場地。在場地周邊還希望增加足夠多的休息座椅。
(3)道路和停車空間
對于停車,本就車位不足的舊住區來說日益增加的私家車也是一個難題。69%的老年人希望增加停車位數量,使停車更加合理,這樣車輛就不會隨意停放,不僅浪費空間,還妨礙通行。50%的老年人希望車輛和人分開通行,這樣可以保證通行安全。談話中,很多老年人也表示希望可以修補已壞的路面及增加道路和活動場地的防滑措施。
(4)其他需求分析
由于問卷設計的局限性,許多問題考慮不周全,因此歸納于“您認為有必要改造其他項目”一欄中,意見總結如下:
①加強舊住區的環境管理:如定期修剪住區綠化、更換帶刺和有毒的綠植、定期除蟲和消毒、實施垃圾分類管理、定期清理屋頂蓄水池、定期檢修消防栓等。
②加強住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如定期舉辦節日活動。
③多聽群眾意見:走訪中發現多數老年人對于參與住區的適老化改造有很多自己的見解,而這些意見往往被忽略。他們熱愛自己的居住環境,有些會自發參與到住區環境建設中,如在洪山橋小區調研時發現,由于該小區公共空間休息座椅數量太少,當地居民會自發地把家里的座椅拿出來放在樓棟出口處的空地,這是他們經常聚集聊天的地方。
④增加其他必要的基礎設施:如公共廁所、老年人室內活動場地、晾曬場地、種植空間(在很多舊住區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老年人都喜歡把沒人管理的空地整理出來種菜)等。
(1)舊住區室外公共活動場地改造措施
舊住區由于當時多用行列式排列布局,只有宅間場地有可供改造余地,而宅間場地一般不大,在改造時要綜合考慮到健身、兒童娛樂、老年的集體活動、停車、休息交往等幾個方面的需求。雖然每個宅間場地面積不大,但是一個住區都會有幾個宅間場地。因此每個宅間場地只需從幾個需求中選取2~3個功能需求進行組合。為了方便設計,我們將功能需求進行編號。具體操作方法如表3所示。
(2)舊住區道路改造(圖3)
①明確路網的等級系統。如宅間路盡量避免與主干道相接,盡量與次干道連接,這樣可以減少對主干道交通的干擾。
②人車分流。南北縱向道路是聯系各個宅間場地的主要道路,而現狀中,住區內部處處人車交叉,機動車不僅占用了主要道路,更是占據了宅間場地。在更新過程中,為了更好實施人性化設計,給老年人和其他居民留出更多步行空間,降低人車交叉的可能性,提出“大走車,小走人”的原則,即將機動車控制在小區路和組團路中行車與停車,在住區的宅間道路和組團道路交叉口設置可動態調節的升降柱,白天釋放宅間空間,盤活老年人的活動空間,夜間在固定時間段可根據停車狀況適度將宅間空間提供作停車位使用,達到交叉口適度動態調節的作用[2]。

表3 宅間空地需求改造
③設置單向通行交通。單向通行有利于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和提高車輛通行速度,雖然它會增加了部分車輛的繞行距離和經過交叉口的次數,但綜合考慮下,單行道的優勢大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3]。
④增加減速帶的設置。行車道路增設減速帶,減少車速過快給老年人帶來的安全隱患,可以采用不同的色彩區分行車道和人行道,而不是通過增加人行道高度給無障礙通行帶來不便。
⑤修整不平路面。把步行道材質替換成防滑的不同于車行道的材質,這樣可以減少車量的占道頻率,同時可以增加步行空間的領域感。
⑥增設道路標識。在道路交通節點增加導向標識。
總結舊住區道路的具體改造措施如圖3所示。

(a)小區路設計示意圖

(b)組團路設計示意圖

白天,通過升降柱控制機動車進入到宅間空間,保證老年人活動場所

晚上,下降升降柱,釋放宅間空間的鋪地部分兼做停車
本文通過對福州市3種典型舊住區走訪調研分析,總結出福州舊住區公共場地現狀適老化的不足之處,歸納總結出福州市舊住區公共場地適老化改造需求并確定了適老化改造的思路:先整理舊住區公共場地的整體環境,再根據活動場地的不同性質改造舊住區的空間小節點(宅間空間和道路兩邊空間)。使改造后的舊住區環境能夠便利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圖片來源:
圖1~圖2:作者自繪;
圖3:樓瑛浩.杭州老城區“街坊型”社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更新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