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育青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如今在全球化浪潮中,強勢文化的入侵,淡化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引發了城市建筑空間形態的趨同,導致了建筑地域特色的淪失,這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現象[1]。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福建是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積淀深厚、保存相對完整的區域,近些年的建筑實踐中可以看到眾多建筑師執著走地域性設計道路的身影,他們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在最大量的建造實踐中,也就是高層商業住宅的建設中,地域性建筑設計經常變為一個宣傳口號,所謂歐式、簡歐、法式、新中式住宅小區遍布華夏大地,傳承當地建筑文化的高層小區卻風毛麟角,很難得到市場和大眾的認可。2014年,我院中標承接了莆田國湄領秀住宅小區的設計任務,筆者有幸在中國民居建筑大師黃漢民先生的指導下共同主持了該項目的全過程設計,在新時代高層商業住宅小區設計創新實踐中傳承莆田地域建筑特色。
莆田市國湄·領秀工程地塊位于莆田秀嶼區市政公園南側,地塊為長方形加一小方角,項目北面、西面、東面為城市主干道,南面為安置區,城市支路永祥街從用地中部穿過。基地處于莆田市秀嶼區城市中心發展的重要位置,周邊已經或即將開發眾多具有一定品質的商業樓盤。隨著城市用地的擴張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該地塊的區位優勢得以日益顯現。
莆田市國湄·領秀工程規劃總用地面積91 381.89 m2,用地性質為商業、居住用地。計容總建筑面積244 473.9620 m2。由17棟住宅建筑、沿街商業、配套公建等內容組成。地塊由四個小地塊組成,地塊一用地面積約22 442 m2,用地性質為零售商業、住宅及配套設施用地;地塊二用地面積38 207 m2,用地性質為零售商業、住宅及配套設施用地;地塊三用地面積約28 922 m2,用地性質為零售商業、住宅及配套設施用地;地塊四用地面積為1806 m2,用地性質為零售商業用地;根據《莆規證〔2014〕37號》文規定:同意四個地塊指標綜合統籌使用,如圖1所示。
回歸現代主義的理性空間,追尋現代化的軸線布局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以兼備開放、優雅、和諧、舒適、兼容的莆田地域性風格,成為新莆田地域特色人文住區,使居住者對城市和住區產生情感歸宿和認同,多層次圍合空間使住戶在住區中能消除工作的疲憊,忘卻都市的喧鬧。造型取莆田地域特色建筑的設計意向,在建筑色彩、建筑細部、材料、裝飾等方面進行提煉、整合,并融入到當代建筑功能之中,融合現代建筑的材料與設計手法,創造融合現代功能需求的現代造型意向。
由于基地坐北朝南形狀方正,總平設計縱橫兩條軸線串聯整個小區,總體結構清晰明了,15棟高層建筑有韻律地布置在兩條軸線旁,中心花園設計折形回廊,營造出中國園林中的照壁、前庭后院、邊庭的空間感,建筑布局方正均衡又營造出細膩的空間變化,超大間距使高層主體建筑有了完美的展示觀賞面,如圖2所示。

圖1 規劃總平面圖

圖2 規劃結構分析圖
莆田地方民居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的印記,是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結晶。紅磚白石外立面布滿裝飾的莆仙民居明顯可見華僑文化的影響。莆田民居特有的雙曲屋面、中軸對稱的三段屋脊,脊部高聳兩端翹起、屋頂“重槽”做法(圖3)以及墻面的紅磚組砌和拼貼,尤其是磚石混砌的“丁石”墻面,具有濃厚的莆田地方特色,如圖4所示。

圖3 莆田民居典型屋頂型式

圖4 莆田民居細部
莆田民居最顯著的地域性表現在其獨具特色的屋頂形式。屋頂或歇山或懸山,通常分三段處理,中段最高,兩側對稱跌落。屋面呈雙曲面翹起,端部升起明顯。仿如弓形的屋脊勾畫出曲線形天際輪廓,優雅醒目獨具特色。瓦屋面在兩端升起的最高處加貼紅色地磚,形成與眾不同的屋面形式[2]。

圖5 單體住宅設計效果圖

圖6 單體住宅實景

圖7 小區實景鳥瞰
作為現代化的高層居住建筑,在表達莆田地域風格概念時,嘗試先把莆田民居最有特色的形式進行提煉和簡化,也就是先有個原態模仿,延續傳統原味。所以屋頂的比例是重中之重,綜合考慮了街區、城市、小區內建成視角,最終將坡頂和主體的比例確定為1/12左右,坡頂并不是純粹模仿的形式,而是保留坡頂的意,由橫向格柵重構衍生而成,也就是將傳統的元素進行變異,達到一個新形態的衍生。從方案階段的效果圖(圖5)和建成的效果圖(圖6)及城市遠景效果(圖7)看,屋頂比例和墻面色彩搭配比例達到了預期效果,如圖8~圖9所示。

圖8 立面圖

圖9 屋頂大樣圖

圖10 建筑局部實景1 圖11 建筑局部實景2
莆田民居主色調以紅磚色為主、紅白相間,在高層建筑的色調比例分配上,我們將主體建筑的上端大約1/4建筑高度的部分設計為白色為主紅色點綴,下部則以紅色為主,白色線條點綴分色。建筑主體除屋頂外分為3個大段,每個段又按照其所處位置分為幾個細層次,在建筑近人部分的低層段著重細節處理,我們按照莆田多層民居的處理手法將底部這段分成披檐、主體和勒腳段處理,增加了人視角度可見的小坡面,并且在橫向的界面設計有韻律感的錯落變化,使建筑在大分段和小分段上都有精巧的細節可以觀摩。(圖10~圖11)莆田民居夯土墻外皮通常砌筑紅磚護墻以防水,并規則的鑲嵌小條石拉結,這種出磚入石、紅白相間的外墻是莆田地區獨特的做法,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在建筑低層的山墻處,將這種做法引入,形成了頗具標識度的山墻形象。
莆田民居外立面細部裝飾豐富,常見有山花、墻面漏窗、磚雕透雕等。提取了部分意向元素,進行簡化和疊拼,表達象征隱喻,以形表意,以神會意,體現莆田文化的神韻,如圖12所示。

圖12 建筑局部實景

圖13 小區會所效果圖
作為一個新建的商業住宅小區,在集中表達莆田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在小區的主入口、中心會所及景觀構筑物的設計上(圖13),將時代感注入,同樣是紅色為主白色點綴的調子,加入鋼構、玻璃的元素,采用疊加、抽象的手法進行表達,紅色的格柵和玻璃在深棕色金屬明框的限定下,映襯藍天,給小區增添了現代感。
高層住區的近人尺度景觀設計尤為重要,該項目的景觀設計延續表達中國本土文化的目標,彰顯莆田海濱鄒魯、科舉名邦的書香文化氣息,以現代化的軸線布局加上體現傳統文化的細節設計和具有藝術匠心的雕塑、水景、景墻營造精致靈動的社區氛圍。在入口形象區設置為一重空間,以開放的形象展示出入口的儀式感和尊貴感(圖14),在中心花園處設置為二重空間,以半圍合的形態藏風納氣,形成四水歸堂的布局,在宅間花園,形成私密的三重空間,也就是各個主題宅院。區內景觀節點形成九院六境,主軸線連串流園、匯園、四宜園,再串起暢園、康園、諧趣、凝翠、涵芳、綠野四園,達到高華淡泊、心生大境的意境;項目區內圈底層附屬建筑色調呼應景觀意境,為暖灰色調。

圖14 小區入口景觀透視
該項目歷時六年,現已基本建設完成,在莆田秀嶼區成為一個顯眼的標識性居住區,達到了設計師對莆田文化表達傳承的目標,也給業主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傳統與現代相輔相成,伴生存在。新時代地域特色建筑提供的傳統與現代的沖擊力比任何事物都來得切實與激烈,只因它實實在在包裹著曾經與當下的活態生活[3]。該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對比帶來的沖擊力。
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并非狹義地指民居建筑的直接抄襲,而是廣義地指它的建筑創作價值,即對它的創作手法、創作思想的再利用[4]。建筑師是一個需要不停學習不斷思考與反省的職業,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時、應地、應景、應人地去思考建筑[5],也是該項目設計過程中帶給團隊的深刻感受。從地區中尋找原型,發掘建筑地域性內涵和屬性,用理性思維和藝術審美相結合,有效運用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尺度下探索與追求如何創造具有傳統特色的新建筑,對于生活在沉淀了濃厚歷史文化的福建地區的建筑師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特別敬佩黃漢民大師在項目設計過程中對建筑形體比例和細節兢兢業業地進行探討研究指導,無數次的自我否定和草圖推敲,在民居細節設計如何寫意和體現時代感并且如何在高層建筑比例上去表達的把控功力,令項目組成員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