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華,李文業,楊振意,林福新,陳小金,李祥彬
廣州市增城區林業和園林科學研究所,廣東廣州511300
廣州增城綠道是中國綠道的發源地之一,早在2008年,增城綠道作為廣州綠道的先行者與示范段,率先開始規劃建設,成為國內最早規劃建設綠道的地方之一。十多年來,增城區利用優良生態資源與鄉土人文資源,結合區域發展布局,按照主干道路生態型、鄉村郊野型、城區都市型的類型標準,建設了集生態、休閑游憩、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和美學等功能于一體的綠道網絡,總長達約560km,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1]。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而綠道也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平常事務,分布廣、標準低、特色不明顯,漸漸失去帶動旅游,促進發展的作用。但綠道作為人與自然交流的重要通道,仍是生態文明建的重要內容。如何提升綠道的服務功能,促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已經成為重要問題[3-4]。為此,該文運用SWOT—AHP法構建體系,對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增城區綠道的建設提供參考。
增城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廣州市東部、珠江三角洲東北角,地理坐標為23°05′N~23°37′N、113°32′E~114°00′E,具有“中南部一體化、北部生態化”的城鄉空間發展格局。其中南部的新塘鎮屬經濟強鎮,交通便利;中部荔城區、荔湖區為傳統政務中心;北部的派潭、小樓、正果三鎮,為生態發展區,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人口稀少。
該文采用SWOT—AHP分析方法[4-6],先用SWOT定性分析找出影響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因素,構建策略分析模型;通過專家打分的方式對SWOT各因素再進行評估;運用AHP方法確定SWOT因素權重,分別求出S、W、O、T總體力度,并構建戰略四邊形與戰略重心,進而進行戰略定位,確定戰略類型[6]。
2.1.1 區位優勢明顯
增城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東岸城市黃金走廊,是珠三角東岸區域一體化的戰略節點。以廣州東進戰略為契機,增城區持續加強交通網絡建設,著力打造三大交通樞紐+三條城際軌道+四條國家鐵路+八條地鐵線組成的軌道交通線網,基本融入廣州半小時經濟圈,交通十分便利。同時,增城區歷屆政府均大力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形成各有特色的三大主體功能區,即南部新型工業化區、中部文化產業城、北部都市農業與生態旅游區[7],進一步凸顯了區位優勢。
2.1.2 自然人文資源豐富
增城區水熱充沛,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貌北部以低山為主,中南部以丘陵地、臺地為主,南部分布著三角洲平原,其間有東江與增江,森林資源、生態空間、自然美景等資源豐富。增城區擁有何仙姑家廟、千年盤龍古藤、鳳臺攬勝、萬壽寺、古海遺蹤、正果佛爺寺、雁塔橋、瓜嶺古村等名勝古跡,有革命老區村莊174個、紅色革命文物遺址27處,獲市級以上非遺獎項31項、其中國家級4項,“紅色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荔枝文化”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相互交融,歷史文化內涵豐富。
2.1.3 建設基礎較好
增城區從2008年開始規劃建設綠道,按照主干道路生態型、鄉村郊野型、城區都市型的標準,發揮山、水、田、園的生態稟賦與鄉土人文資源,建設集生態、休閑游憩、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和美學等功能于一體的綠道網絡。至2019年,綠道總長達563km。同時增城區制定有《增城市綠道管理辦法》《增城市綠道運營管理暫行辦法》,綠道管理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資金,建有區、鎮(街)、責任主體的三級綠道巡查體系,并借助市民熱線、網絡“雙微”、媒體報道等監督渠道,做到發現問題、嚴格督辦、迅速整改,不斷強化綠道管理。
2.2.1 缺少建設主動權
綠道的建設過程中不征地、不占用農田耕地、不大面積挖填土方、不大拆大建,盡量利用沿線的荒坡地,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但依附于道路、防火通道、河岸堤壩、公園道路建設,導致綠道的整體規劃、詳細設計和具體建設中均缺少主動權,不能實現最優的規劃設計,造成與相關配套設施的結合性差,主題服務功能不突出,極大降低了綠道的服務功能以及穩定性和持續性。
2.2.2 主體服務功能單一
綠道雖然分生態型、郊野型、都市型3種建設類型,但綠道的建設停留在通道和綠化美化,服務功能幅度窄,主體功能單一性,導致了綠道發展滯后,沒有特色,沒有優勢,呈現出的僅是千篇一律的通道。在最初時,增城綠道作為新生事物,帶來了一定旅游人流后,吸引力便漸漸變弱,很難吸引游覽人群再次觀顧。當前,隨著城鄉綠化水平的整體提升,人們即使在綠道中,并沒有特別的感受,從這個層面上看,綠道名存實亡。
2.2.3 文化內涵缺失
綠道作為一種通道,自身具有吸引力的內容有限,而與沿線人文、藝術、生態、美景、餐飲等文化內容的結合也具有一定難度,造成綠道的文化內涵缺失,沒有吸引力,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同時,而綠道的建設只考慮了綠化美化,沒有體現生態、森林等文化內涵,只見綠色花色而不見文化,不具備長期發展潛力。
2.3.1 城市建設加快
增城區作為廣州東新興發展區域,道路建設、城區綠化、城區改造、公園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城鄉空間利用將得到不斷優化。而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指引下,增城城市建設必然是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優化,會更加充分合理利用良好生態資源。增城區被列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灣區后花園,更是都市人休閑怡情的世外桃源,這為綠道功能提升提供巨大機遇。
2.3.2 政策支持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各項建設正向縱深發展,自然教育作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導入的重要產業內容之一,國家林草局要求各級林業部門和草原管理部門,將其作為林業草原事業發展的新領域、新亮點、新措施。廣東省多部門也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構建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省森林康養產業體系,這些都為綠道的功能提升提供了方向。
2.3.3 市場需求
當前,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道路通行方便,向往自然、體驗自然的需求也進一步凸顯,到森林健身、越野、休閑、教育的人越來越多[8],森林游憩也已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核心驅動力,比重逐年升高。而且增城區所處的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在“互聯網+”新業態下,加上節假日、職工帶薪休假等制度的支持,對森林生態產品數量和質量要求與日俱增[6]。
2.4.1 市場變化迅速
綠道的建設耗費時間較長,種植一些高品質的喬木、灌木等,從生態效益角度考慮,需要從綠化小苗開始培育種植,需要較長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市場變化迅速,需求日新月異,綠道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更新速度相對較慢。
2.4.2 土地空間有限
中心城區道路規劃建設基本已經成型,主要交通道路寬度已經確定,沒有空間另規劃綠道建設,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綠化提升;鄉村道路原本建設標準不高,寬度不夠,可利用土地空間有限。
2.4.3 易受外界干擾
綠道的建設范圍大、延伸里程長,位于城區的可納入城區市政園林統一管護保養,而位于鄉村道路的,由于當地條件有限,綠道在建成后長時間的處于無人管養的狀態,造成綠道的服務功能大大降低。
按照統計樣本選取規律,邀請相關專家對影響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策略的SWOT因素進行打分(機會和優勢打分范圍為0分~5分,威脅和劣勢打分范圍-5分~0分,絕對值越大表示強度越大)。將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策略作為AHP模型的整體目標,將優勢、劣勢、機會、威脅作為決策目標,SWOT 4個方面12個影響因素作為指標,建立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分析層次模型(圖1)。

圖1 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策略層次分析Fig.1 The AHP Analysis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Greenway in Zengcheng District
采用1~9標度法,綜合專家群體意見構造判斷矩陣,運用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層次分析[9],通過層次排序、一致性檢驗確定模型中各層次的因素對模型目標層的權重。從表1可以看出,各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結果均通過一致性檢驗(C.R.均小0.10),在此基礎上分別計算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威脅的力度,繪制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增強策略戰略四邊形(圖2),確定戰略四邊形SOWT的重心P。由圖2可知,重心P(-1.6031,0.6009)位于第二象限,應采用WO扭轉型戰略,即利用好當前外部機會,克服或轉化當前劣勢,為便于進一步分析。

表1 因素強度得分、權重及一致性檢驗結果Tab.1 Factor Intensity Score,Weightand Consistency Test Results

圖2 增城區綠道服務功能提升策略戰略四邊形Fig.2 Strategic Quadrilateral of Service Function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Greenway in Zengcheng District
根據增城區城鄉規劃建設發展和主體功能區分布,從服務城市建設、滿足社會需求和帶動綠色經濟的角度出發,緊抓城市快速建設和政策支持的契機,進一步明確綠道的主體服務功能布局,深入細致做好詳細設計,統籌好綠道系統的整體特色,樹立城市形象,增添城市魅力。在居民生活區、生產服務區,要突出日常通道服務功、綠化美化和隔離防護功能;在旅游休閑區,要充分結合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等資源,將綠道打造為人與自然生態、人文歷史交流溝通紐帶,增強綠道自然教育路徑服務功能,提供更多生態空間,提高綠道的使用效率;在自然保護地,要增強生態防護、生態廊道作用,利用綠道來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區的空間分布,強化生態資源的保護。
將綠道打造為一種稀缺資源,強化綠道的經營利用,創新綠道經營利用模式,分類開展綠道的市場化建設。在市場前景好、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采取引入社會資本,以行政監管為主的建設模式;在公共權益重要、旅游資源缺乏的地方,采取以政府財政投入,社會群眾監督為主的建設模式,開展綠道的建設發展。突出政府在綠道的建設引導作用,通過制定規劃、計劃、建設標準和技術指引,將綠道的建設與農田標準化、林網和水利建設相統籌、相協調,發揮綜合效應。可以設立相應的獎勵資金,以獎勵代投的方式激勵建設方,引導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
綠道是先進技術應用于生態建設和城市綠化的重要場所,是先進技術產業生態化的重要途經。加大先進技術的創新應用,推進綠道智慧化發展,改善提升綠道的吸引力。將物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信息技術應用于綠道建設,結合文化、體育、旅游、商業、農業、林業等文化內涵,將綠道敵人建設成為先進技術展示和發展的平臺。比如,建設智慧健身路徑、智慧健身步道、智慧體育公園,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能力,實現資源整合、數據共享、互聯互通,為市民游客、企業商家及政府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數字化生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