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遼寧省遼陽中醫藥學校,遼寧 遼陽 111000)
在本校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任意挑選80名學生,并將80名學生以抽簽的形式平分到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人。兩組學生都是全日制統招生,其平均年齡、入學成績、性別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也就是P>0.05,所以兩組數據具備可比性。
1.實驗材料。選用《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材中《病理學實驗指導》內容,為實驗材料。章節內容中的理論知識都設有典型的案例分析。
2.實驗組教學方法。實驗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采用的是互動數碼系統、數字切片庫為載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實驗教學模式。具體步驟:(1)分組:將小組內的40名學生,由班長分配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2)線上學習:目前我校最常采用的網絡學習平臺為超新星、釘釘、微信等,在病理實驗教學前三天,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布置相應教學內容的病例分析任務,并為學生推送相關的資料,供學生課前預習。主要內容包括:醫院的真實病例、相關的PPT課件、著名講師的講課視頻等。學習相關內容時,遇到疑點、難點可以小組內自行討論,也可以請教教師。完成課前預習后,每個小組就需要就學習內容上交一份總結,可以是文字的案例分析,可以是視頻的角色扮演等等。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選,選出其中一兩個優秀的作業留作課堂展示。(3)線下學習:第一個步驟用時50分鐘,主要分析病例。首先由學生展示優秀作品,隨后由學生解析作品,并回答其他學生的疑惑。其次,由教師分析作品,并針對前一環節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后,統一解答。最后,教師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仍舊存在疑惑的地方,教師繼續為學生答疑解惑,攻克臨床案例。第二個步驟用時也為50分鐘,此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如何使用數碼顯微互動實驗系統。首先教師需要進行課堂演示,讓學生明白如何利用該系統分析出現變化的病例。其內容應該包括大體標本的展示,以及講解細微結構。同時,教師也需要將切片庫形態學數字化。如此,教師就可以先利用虛擬技術,讓學生學習復合式切片,再通過研究病理組織形態,從而實現正常組織與病理組織的對比教學。最后,教師為學生布置電子版實驗報告,并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報告。
3.對照組教學方法。采用常規教學模式,具體步驟如下:先采用互動數碼系統對章節內容進行梳理;隨后由教師對大體標本的展示并為學生講解細微結構。最后教師布置電子版實驗報告,指導學生完成作業。
想要準確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就需要綜合考察學生的實驗技能以及期末成績教。實驗技能考核評價包括大體標本描述以及細微結構的分析診斷。期末病理學的理論考試中病例分析題占2道,每題10分。以分數劃分,當學生的成績≥90分,則視為優;當學生的成績處于80分與90分中間,則視為良;當學生的成績處于60分到80分之間,則視為合格;若學生的成績≤60分,則不合格。
將數據輸入SPSS11.5 軟件進行分析,當p<0.05時,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統計結果可以得出,實驗組考核成績的優良率為85%,對照組則為62.5%,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技能比較
技能操作比較

從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對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作用。病理學所涵蓋的知識非常多,而課時安排較為緊張,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就需要采用實驗教學法。
雖然實驗教學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進,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的病例學實驗課已經由最初的通過錄像展示大標本和切片的教學模式,改為利用數碼顯微系統,增強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但是由于標本和切片資源的限制,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減低。學生接觸病理知識的時間早于接觸臨床知識的時間,所以學生在將病理知識與病人實際情況相關聯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師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用線上和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開展病理學實驗教學。如此,方能有效提升病理學實驗的教學水平,將學生培育成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