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君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自工業時代以來,碳排放的逐年增多已經開始演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碳排放交易也逐漸被人所提起,碳排放交易可以減少碳排放,但是其中因為碳排放交易而產生的交易成本也是人們著重要考慮的目標。
碳排放交易是目前新興的一項交易,它可以減少碳排放量,允許企業在碳排放量總量不變的條件下運用市場經濟來促進環境保護的一種重要機制,它可以使用或交易企業內部以及國內外的能源。碳排放交易是為了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進而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其共同的目的就是減少排污量、減少碳排放量,進而做到保護好環境。
在人本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的當下,單純追求GDP 增加的發展模式并不能帶來生活質量的真實提高,剝離經濟產出中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成本后,剩余真實GDP 作為GDP 的含金成分,才是真實體現經濟發展質量及在此基礎上附著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核心構件。
低碳環境有助于促進低碳排放技術實現國內轉移,提升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對于國內實施共同環境應對技術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更加有利于國家對低碳環境的控制,以及低碳環境的保護。有助于我國進一步完善綠色信貸制度,引導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并促進碳排放交易實現協同創新。
低碳技術創新有利于國內企業打破其他較為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壁壘,縮小技術差距,并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于搶占未來低碳、綠色市場競爭高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歐盟作為全球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2005 年正式啟動,于2019 年已經進入第三個運行階段的后期。但是由于國內在資金支持和立法保護方面的空缺,我國國內金融機構對碳交易的了解較為淺顯,所進行的碳交易很少,所以我國在碳金融交易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有限。所以大體上看,我國碳金融交易市場發展的水平仍處于全球碳交易產業鏈中的最末端。
1.項目選擇結果不盡人意
在項目選擇方面,國內許多企業常常忽視EB 的規定和要求,導致自身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項目對于環境的實際意義,進而降低了項目的命中率。
2.推動技術轉讓效果不明顯
使一個發展中國家進行可持續發展,掌握技術轉讓這門技術是必不可少的,而在CDM 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此技術的效果明顯不佳。因為針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中,技術轉讓總是需要議題,但許多CDM 項目有著高昂的商業回報,所以部分議題在實際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從而變成了純商業轉變。因為買賣雙方關注利潤的獲得,導致雙方忽略了項目究竟能帶來多少的技術轉讓。
中國以往的減排結果雖然取得階段性的良好減排效果,但是節能減排工作中過于依賴行政手段,所形成的市場與國際市場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政府監管會造成很高的成本,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碳排放交易對于我國以及全人類的未來有著重大意義,它不僅代表了能夠降低我國碳排放的成本,而且也表明了中國在碳排放治理這一重大難題上所展現的決心。但是高居不下的碳排放交易成本讓碳排放交易這條路走得分外艱辛,如何降低碳排放成本成為了當今社會研究問題的重中之重。在考慮降低碳排放之前,我們首先要明晰碳排放交易成本的意義,碳排放交易成本不是單指控制個別排放企業的購買碳排放配額的成本,而是指控制整個社會碳排放的交易成本,所謂的碳排放交易不僅僅是指包括碳排放配額的直接成本,還包括了為實現碳排放交易而產生的中間環節的成本的間接成本。


由以上的圖表中的數據可知,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在發展中。同時,我們應該加大對CDM 項目的技術投入,尋找各國的技術專家加以合作,加強對碳交易市場相關人才的培養,加大對碳交易市場產業結構和改造,建立并完善與碳交易市場相關政策。逐漸提高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經濟效益并逐步提升我國在世界碳交易市場方面的地位。
碳排放交易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是在我國發展還是不全面,我國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碳市場也是正需要人才的時期,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碳交易也會在我國正式的生根發芽。屆時,我國的碳排放量也會到達一個理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