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亓明真
作者簡介: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戰略與產業研究所
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其背后離不開信用的支撐和保障。3月13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進一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作了明確部署,并在其他領域中多次提及信用、誠信、事中事后監管、信息共享和保護等關鍵詞。
數字經濟天然是信用經濟,數據要素已成為數字經濟新的關鍵生產要素,價值不斷凸顯,尤其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新經濟模式的產生,更加呈現出一種高度信用化的發展趨勢,征信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征信機構不斷涌出,征信產品和服務日益多樣化。
互聯網金融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和沉淀逐步成熟,帶動消費金融市場需求的爆發。從C端來看,我國消費信貸在總的貸款余額中比重由2013年24%增長至2018年35%,在消費信貸結構中,除了傳統的車房貸和中長期貸款,短期小額分散的普惠消費信貸明顯增加,新興的消費金融平臺成為傳統信貸市場的有效補充,沒有金融信貸記錄的長尾用戶得以被覆蓋,金融服務更加普惠。
從B端來看,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財務信息不透明不規范、抵押財務少、規模不經濟、倒閉風險高問題,較難通過銀行取得間接融資,數字化將推動解決中小企業長期以來的信息不對稱、信用不充分問題,通過大數據征信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構成“信息積信用、信用換融資、融資降成本”的機制,讓金融機構更加準確地把握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從而促進融資模式從主體信用向資產信用與交易信用轉變。
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的發展使得各類交易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交易規模迅速增長,交易方式和交易渠道也相應改變。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交易流程,交易逐步線上化、平臺化,交易雙方身份、商品、物流、支付等信息高度透明,非現場交易越來越普遍,信用交易也應運而生,信用評估不再依靠傳統的靜態財務數據,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將所有數據都變成信用數據,大幅提升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伴隨大數據產業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個人信息保護趨嚴,傳統的監管模式不再適應現有的社會經濟活動要求。一方面,數字經濟產業深度跨界融合,與傳統行業分業管理的模式存在矛盾。另一方面,數字經濟以互聯網為載體,打破了傳統物理空間的限制,屬地監管不符合數字經濟企業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并且在互聯網平臺下,海量的交易規模和數量對于傳統監管方式也是巨大挑戰。

數字經濟下,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市場監管將走向以數據為基礎的技術驅動型監管與法治及自治相結合的模式,征信機構通過披露信用信息,能夠使其他市場主體更多地關注自身的信譽,引導其自覺遵守市場交易規則。
現階段,我國的征信體系是以央行征信為中心,核心數據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相關國家機關和公用事業單位,市場化征信機構包括2家個人征信機構和131家企業征信機構。截至2020年末,央行征信系統共收錄11億自然人、6092.3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其中,收錄小微企業3656.1萬戶、個體工商戶1167萬戶,基本覆蓋各類正規放貸機構,但有大概三分之二的消費者和大量小微企業無法從信貸機構獲得貸款,導致央行征信機構覆蓋的人群和企業十分有限。
個人征信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競爭性較弱。從供給側看,其潛在市場規模達千億,但是個人征信實行審批制,大多數企業很難獲得相關牌照,其中,百行征信于2020年7月成為我國第一個持有個人征信與企業征信雙牌照的市場化機構,12月樸道征信成為第二家持牌個人征信機構。市場化個人征信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處于初級階段。

從需求側看,根據奧緯咨詢的研究,2019年,15歲以上的中國人口中75%沒有信用卡,同時,在覆蓋人群數據中,僅有17%的數據是非信貸和非信用數據,長尾用戶就很難得到信貸數據之外其他維度數據的有效驗證,而面對主要以服務長尾用戶的互聯網金融,其征信需求還未得到有效滿足。
企業征信現處于新興發展階段,尚未形成成熟清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向,不斷有新玩家涌入,競爭格局尚未穩定。從供給側看,前瞻研究顯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其企業征信規模占GDP比重平均約0.0088%,而我國目前的占比僅為0.0039%。以我國2020年約102萬億元的GDP粗略計算,目前我國企業征信市場規模約為39.8億元;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則約有90億元的市場規模。
從需求側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綜合規劃司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為2377.4萬戶,同比增長10.6%;期末實有市場主體數量為12339.5萬戶,同比增長12.0%。我國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增長,政策不斷向中小微企業傾斜,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穩健上升。根據易觀的研究數據,2019年,我國63%以上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尚未被滿足。
新冠疫情加速了用戶消費行為由線下到線上再到移動端的改變,隨著我國5G時代的到來以及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用戶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持續增長,占比99.7%。此外,網民增長的主體呈現由青年群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群體轉化的明顯趨勢,網民群體構成愈加豐富,多元龐大的數字社會不僅催生出如電商、直播、移動支付等場景下的海量實時動態數據,征信產品、服務和落地場景也向移動端加速轉移,未來移動端帶來的供與需都會呈爆發式增長。
在共享經濟為典型代表的數字經濟時代,諸多生活場景都含有潛在的巨大征信需求,如租房、租車、求職等。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使得金融信貸數據之外的大量消費數據等包含信用信息的數據能夠更容易采集、加工和使用,進而增加征信的有效性,征信服務正逐步從銀行信用向商業信用以及與信用相關的替代數據領域拓展。征信企業基于其數據處理能力與產業行業經驗,從而多元化自己的產品與服務組合,將征信的應用場景從金融信貸場景不斷延申和拓展到生活場景,征信產品愈加豐富。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到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系統融入經濟社會民生,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成為大勢所趨。未來征信體系中的數據將不再是傳統體系中定期更新的靜態數據,而是實時的動態信息,并且包括圖片、音頻、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深化發展正為此提出了新的空間和解決方案,例如,區塊鏈技術的產生和應用為數字經濟下的信用體系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點,極大促進陌生人之間建立互信體系,打破信息孤島,成為保障數字經濟發展和信用傳遞的重要技術支撐。對征信機構而言,金融科技在客戶服務、數據平臺搭建、數據質量管控、風險預測、決策分析等領域均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近幾年來,個人征信牌照發放緩慢,監管機構在保護消費者數據和隱私權方面正變得越來越積極,不合規行為會導致財務和聲譽上較大的不良影響。為了更好適應新技術條件下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增加征信的有效供給,2021年1月11日,人民銀行公布《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信用信息范圍、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使用、安全、跨境流動和業務監督管理進行了規定,對信用信息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兼顧信息安全和信息合規使用。
與個人征信相比,企業征信將更早實現市場化。一方面因為企業征信采用備案制,政策門檻低,企業的信息和數據更容易獲得和加工使用,具有較低的合規和法律風險。個人征信不僅需要機構持牌并納入征信監管,非持牌機構如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等使用替代數據的征信活動也需要被納入征信監管。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流量等紅利衰減,消費互聯網金融增長趨緩,面向5G時代,新一輪信息技術將引領產業互聯網發展,推動千行百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產業互聯網金融將成為金融科技演進的重要方向。在政策鼓勵健全融資增信支持體系,助力小微企業融資的背景下,企業征信將成為更為廣闊的藍海。
受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影響,國際環境不穩定性增強,對外投資將被制約,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則將把重點轉向內需和消費,發展數字經濟和普惠金融對于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笆奈濉币巹澚⒆阌谛掳l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布局新發展格局,在這一主線下,我國的新型信任機制和征信系統正在逐漸建立,深度融合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伴隨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金融服務實體的信號愈發明晰,數字經濟和信用體系的深度融合成為征信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