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艷瓊
冊封,又稱“冊命”“策命”。《說文解字》注釋:“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左傳·僖公傳》:“(晉侯)受策以出。”又可稱“錫命”,《周易·師卦·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冊封禮始于西周,是周天子與諸侯關系的重要體現。后世,冊封禮屬五禮中嘉禮,是受冊之人取得正式身份的重要途徑和標志。鄭樵《通志》曰:“禮樂相須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冊封禮作為嘉禮重要類別之一,自周公制禮作樂,禮樂制度創建以來,均與樂相須為用,用樂形式各朝雖有不同,但樂不可或缺。
清代禮樂制度承襲前朝舊制,清代冊封禮包括上尊號徽號儀、冊立中宮儀、冊封妃嬪儀、冊立皇太子儀、冊封諸王儀、冊封公主儀。除上尊號徽號儀始于順治八年(1651年),冊立皇太子儀定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外,其余冊封禮均在崇德元年(1636年)定制,后酌情增改。
1.上尊號徽號儀。古代社會把尊崇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稱號為“尊號”“徽號”。臣子擬尊號請奏皇帝,給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稱為上尊號。在尊號前再加上褒美之詞,稱為上徽號。清代上尊號徽號儀始于天命元年(1616年),后儀式逐漸形成定制,如順治八年(1651年)上孝莊皇后尊號,其徽號曰“昭圣慈壽”,儀式程序為:諏日、具冊寶、設案、祗告、進奏書、陳設序位、臨軒閱冊寶,進冊、寶,受賀。尊封太妃進冊、寶,太妃御殿受賀,除內監奉案至太妃座前,皇帝行禮,太妃起避立于座旁外,其他儀式均如上皇太后尊號徽號儀。
2.冊立中宮儀。皇帝的正妻,又稱“中宮”“正宮”,是封建社會時組成皇帝制度的一部分。清代冊立中宮儀始行于崇德元年(1636年)冊封孝端文皇后,《清史稿》載:
崇德元年,孝端文皇后以嫡妃身份正位中宮,始行冊立中宮儀。屆期,于清寧宮前設案。皇帝御崇政殿閱冊寶,使者宣冊、寶,皇后受冊、寶。使者復命,皇后率公主、福晉、命婦至崇政殿御前,行禮。還宮升座,妃率公主等行禮,王公百官上表慶賀,賜宴。
當時的孝端文皇后是以嫡妃(正妻)身份冊立為中宮。清代皇帝大婚時,冊立中宮儀式更加隆重,如《皇朝通典》所載順治八年(1651年)世祖章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儀式:
大婚當日,皇帝出行,設法駕鹵簿、樂懸。御太和殿,中和韶樂作,升座,樂止,鳴鞭,使者序立拜位,丹陛樂作,贊,行禮,樂止……鑾儀衛抬龍亭前行,前列御仗自午門外作鼓吹樂……賜坐,賜茶,中和韶樂作,皇帝回宮……皇后升輿,輿前列儀駕鼓樂。
3.冊封妃嬪儀。清制,皇貴妃、貴妃、妃、嬪同日授封。《清史稿》載“冊封妃、嬪,亦自崇德初元始,四妃同日受封,屆時命使持節冊封如禮。”冊封皇貴妃儀主要程序有:諏日、祗告、遣使發冊、受冊、朝見。除皇貴妃儀仗、貴妃儀仗、妃、嬪采仗規模不同,封妃冊命禮部制冊印,封嬪冊命禮部制金冊、不設印案外,冊封儀式均與冊封皇貴妃時相同。有時帝王的圣諭下達,還會有免慶賀,儀節酌情減少等情況。冊封妃嬪儀亦有用樂,《清文獻通考》載“康熙十三年定,冊立皇貴妃行禮樂制。臣等謹按嗣后舉行冊立皇貴妃、貴妃、妃、嬪典禮,均照定制用樂。”
4.冊立皇太子儀。皇帝封繼承人為皇太子,有未來繼承大統的權利。康熙十四年(1675年),打破了清初不立皇太子的舊例,立允礽為皇太子,《清朝文獻通考》載“康熙十四年,定冊立東宮行禮,陳設鹵簿奏樂” 《清史稿》詳細記載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冊立皇太子儀:“先期祭告,與冊立中宮儀同。正、副使授冊、寶,皇帝率皇太子于奉先殿祭告,后至皇帝、皇后宮行禮。第二日,皇帝御殿受賀、頒詔。王公百官恭進表箋慶賀”康熙年間兩次廢立太子,雍正繼位后,吸取皇子爭儲教訓,建立密儲制度,冊立皇太子儀隨之不行。
5.冊封諸王儀。冊封諸王、貝勒、貝子的儀式。自崇德元年(1636年)定冊封日。順治九年(1652年),禮部提出每月常朝日諸王、貝勒、貝子等需進殿前行禮。后定制冊與宣冊、寶、誥命儀制。《欽定大清通禮》對冊封親王、世子、郡王之禮有詳載:
豫期,禮部諏吉,奏請命遣封使……王府官于長安門外備鼓吹一部……鼓吹前導,至王府邸。當日,王府屬官府內設案,設樂在儀門內……樂作,贊行禮,樂止。禮部官展制冊,宣冊官宣冊,宣寶、印,王受冊、寶、印,禮畢……使者復命,有司皆退。
冊封長子貝勒貝子,除命工部制冊,中書科繕文于紙送禮部,遣使,儀仗不同,余均與諸王之儀同。值得注意的是,冊封諸王儀式用樂,先是宮廷備樂懸,王府設樂于長安門外,后遣封使至王府受冊,由王府樂人奏樂。《皇朝文獻通典》載“定冊封諸王樂制。是日,王府陳設儀衛、樂器……鼓樂前導,王率本府屬官,跪迎受冊、寶,行禮,作樂……王率屬官跪送,作樂”,又《清史稿》載“康熙十二年定制,凡冊封,奏請遣封使二人,前期,設節案,香案,冊、寶案于殿堂上,堂前儀衛、樂懸備陳。……使者奉節復命,王率府僚跪送,迎送俱用樂。”可見冊封諸王儀用樂由宮廷樂人與王府樂人共同完成。
6.冊封公主儀。清代公主分品級,有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除公主稱呼外,親王以下之女統稱“格格”,品級依次分為五等,稱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清代冊封公主始自崇德元年(1636年),郡主、縣主、郡君,儀式與公主同,郡主以下授誥命。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定郡主以下,貝子夫人以上,未經受封者,五年一次由朝廷派遣封使前往冊封。冊封公主、郡主等,不同的等級身份對應的儀式規格皆不相同。與冊封諸王儀相同,冊封公主儀用樂也是由宮廷樂人與王府樂人共同完成。以《欽定大清通禮》所載冊封儀式為例:
屆時,王府屬官先于公主府堂內正中設案,于儀門設樂……使者授冊,公主受冊后退就拜位,樂作,行禮,畢,樂止。……冊封福晉、夫人,各王府屬官在長安門外備鼓吹……鑾儀校抬亭,使者至長安門外乘馬,鼓吹前導,至各王府邸門內設樂,庭中設儀仗(貝子夫人不設儀仗)。
由上可知,冊封對象主要是皇族成員,是嘉禮最重要類別,冊封禮的舉行意味著冊封對象主體身份的確認,不僅維護了皇族的特權,也標志著皇權的確立與延續。清代冊封禮具有規定性、程序性、等級性、政治性等特點,如上尊號徽號、冊立中宮、冊立皇太子在宮廷舉行,用樂懸與中和韶樂,儀式繁復,冊立嬪妃、冊封諸王、冊封公主均遣使冊封,在府邸冊封,不用樂懸,儀式簡約。因此,冊封禮體現了禮的政治性與等級性,也強化了禮的政治性與等級性。
表一:冊封儀式表冊封儀式 儀式程序上尊號徽號儀 諏日、具冊寶、設案、祗告、進奏書、臨軒閱冊寶、進冊寶、受賀冊立中宮儀 設案、閱冊寶、迎冊寶、陳案、宣讀冊文、受冊寶、謝恩、受禮、慶賀冊立妃嬪儀 諏日、祗告、遣使發冊、受冊、朝見冊立皇太子儀 先期祭告、御殿、授冊寶、祭告奉先殿、謝恩行禮、受賀、頒詔、慶賀冊封諸王儀 諏吉、遣封使、設案、受冊冊封公主儀 遣封使、設案、受冊、謝恩、府邸慶賀
樂因禮而作,禮因樂而成,禮樂相須為用是我國古代禮制儀式常態。《禮記·仲尼燕居》曰:“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禮決定了樂的形式,樂強化了禮的性質。由前文可知,清代冊封禮雖等級有別,但俱用樂,說明冊封禮的重要性。現據前文制“表二:清代冊封禮用樂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清代冊封禮俱用樂,上皇太后尊號徽號儀用樂懸、中和韶樂。冊立中宮儀樂用樂由教坊司和鑾儀衛設樂,用樂懸、中和韶樂、丹陛樂、鼓吹樂、鼓樂。冊封妃嬪儀用樂記載不詳。冊立皇太子儀由樂部和聲署、鑾儀衛陳樂懸、鹵簿樂。冊封諸王儀與冊立公主儀均是府邸官署樂人作樂,用鼓吹樂。其中,樂懸作為華夏正聲的樂器組合形式,只有皇帝參與舉行重要的禮制儀式才會設樂懸奏樂。此外,還應值得注意的是,上皇太后尊號徽號儀中和韶樂與丹陛大樂所奏“平”樂。清代樂制,“平”樂具有政治象征意義,《清史稿》載:“世祖順治元年……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等言:“郊廟及社稷樂章……我朝削平寇亂,以有天下,宜改用‘平’。”不僅如此,“平”樂還具有壟斷性與專享性,主要用于皇帝參與的禮,顯示其“國樂”的象征意義。
冊封禮作為嘉禮類別之一,除不同冊封禮用樂具有規定性,存在相同、相通與相異外,其與其他嘉禮亦存在相通性,總體而言,冊封禮用樂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冊封禮用樂具有程式性,樂作、樂止有嚴格規定。如冊立中宮儀中,世祖章皇帝大婚當天,皇帝御太和殿,作中和韶樂,升座后,樂止,臣下行禮時作樂,禮畢后,樂止。又如冊封諸王儀中,禮部官導引王到西階堂內北面,樂作,贊行禮,禮畢,樂止。
其二,多種音樂形式用于同一冊封禮。如皇太后上尊號徽號儀中,作丹陛大樂,皇太后還宮作中和韶樂;如冊立中宮儀中,賜茶畢,鳴鞭,作中和韶樂,皇后升輿作儀駕鼓樂。
其三,同一音樂形式用于不同冊封禮。如中和韶樂,可用在冊立中宮儀中皇帝御殿場合、上尊號徽號儀中皇太后受冊寶場合;法駕鹵簿可用在不同儀式皇帝御殿場合。
其四,冊封禮用樂與其他嘉禮用樂存在相通性,即同一音樂形式既用于冊封禮,又用于其他嘉禮。如中和韶樂用于冊封禮,亦用于皇帝御殿、臨雍、幸翰林院;丹陛大樂亦可用在巡幸盛京、御殿筵燕、耕耤禮成等禮。
不僅如此,冊封禮用樂還與吉禮、軍禮、賓禮用樂存在相通性,即冊封禮所用之樂同用于吉、軍、賓禮(兇禮多不作樂)。如中和韶樂同用于吉禮,《清通典》載“冬至大祀、孟夏常雩祀天在圜丘,夏至祭地在方澤,祭社稷于太廟等,各壇廟祭祀,并樂部率太常寺設中和韶樂,司樂協律郎、樂工序立樂懸之次,歌工立樂工之次,左右司樂章者各五人”。丹陛大樂同用于軍禮,軍禮含獻俘受俘,《清史稿》載“獻俘受俘……皇帝著禮服,乘輿出至太和門,擊金鼓,作鐃吹樂。皇帝登樓升座,贊“進俘”,作丹陛大樂,奏慶平章。”
冊封禮的用樂特點意味著樂并不具有獨立性,其用于不同禮,往往是從樂器組合與規模、樂章、樂舞人數等外在形式層面體現,而不是音樂的旋律本身。如雅樂用于祭祀,又用于慶賀,音樂功能被泛化。樂的功能性、儀式性強、樂的娛樂性、表情性弱。音樂的象征性大于其表情性,音樂更多是因為禮制儀式的需要,而不是音樂表現的需要。
綜上可知,冊封禮屬嘉禮類別之一,是受冊之人取得正式身份的重要途徑和標志。清代冊封禮包括上尊號徽號儀、冊立中宮儀、冊封妃嬪儀、冊立皇太子儀、冊封諸王儀、冊封公主儀。其中,上尊號徽號儀、冊立中宮儀、冊立皇太子儀由皇帝在宮中親自冊封,冊封妃嬪儀、冊封諸王儀、冊封公主儀,由朝廷遣使冊封。清代冊封禮均用樂,用樂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有樂懸、中和韶樂、丹陛大樂、鼓樂、鼓吹樂五種形式。冊封對象不同,冊封禮的等級不同,用樂顯示等級差異。(李艷瓊/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