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珊珊 封靜
(空軍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1)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各階層團結一致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走向最終勝利的粘合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1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偉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2 青年群體作為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生力軍,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譜寫一曲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已是云海揚帆時不我待。
始于1949 年建立和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在對青年群體的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積累了包括思想政治課程、團課和黨課面授以及“三面紅旗”實踐體驗等在內的培育方法,我們立足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來審視傳統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路徑。
在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伴隨著中國青年成長的前四分之一個時段,是中國現代教育的一個特色,也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可靠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意識保障方法之一,毫無疑問,我們必須堅定的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思想財富。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社會物質層面的升級,時代也對思想政治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我們通過一組《當代高校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存在的問題》調查問卷數據可以一窺端倪。1

可見灌輸式教學和學習內容的枯燥乏味,引起越來越多的青年出現興趣降低和抵觸式接受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課程開展意義的效能,教學方法和方式改革確實迫在眉睫。
思想進步是青年群體在思政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吸納青年加入共青團組織和靠近黨組織時,團課和黨課就成為青年在檢驗和升華思政意識的必經之路。但陳舊的理論講解方式并不受歡迎,帶有應試光環的團課或黨課考試也迫使青年參與者走向生搬硬套的老路。而團課和黨課更多注重的是意識形態教育,而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淡薄不少。
日常工作生活中,以“閱讀紅色書籍,觀看紅色影視和參觀紅色基地”為主要內容的“三面紅旗”貫穿了很多青年在思想領域的實踐足跡。但我們也不容忽視,網絡盛行和物質欲泛濫,紅色書籍的閱讀成為很多青年的思想奢望;娛樂至上和享受主義的滋生,紅色影視也離青年生活漸行漸遠;三觀扭曲和西方價值觀的侵入,紅色基地的參觀越來越流于一種形式,如此思想政治實踐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新時代青年伴隨科技飛速發展,賦予了本身更具個性和思維敏捷的群體特征,這也注定著他們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樣也意味著他們遭受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擊的概率和強度會遠勝于前,青年群體思想政治意識多元化有愈演愈烈的傾向,沒有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很容易在思想、行為和觀念上發生重大錯誤,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容易轉變為“恨國一黨”。
在泛娛樂化和泛網絡化的雙重沖擊下,青年普遍追求文化的娛樂性、趣味性和碎片化,對成體系的傳統愛國主義文化嗤之以鼻,愛國主義精神框架構建不斷弱化,譬如家國情懷淡薄,精神層面空泛,三觀立場混亂等。
青年群體一方面通過見證國家的蓬勃發展,特別是關鍵時刻揚起的大國風范,回滋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和歸屬感,這柄矛凝聚在一起就是無堅不摧。但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普世價值觀和網絡流毒的沖擊下,習慣用完美主義思維來審視不同社會,不用政體,不同國度在不同領域的“高矮胖瘦”,此時形成的盾,容易產生一種生不逢時、生不逢“國”的扭曲思想。這種矛盾往往具有隱蔽性和虛偽面,稍有不慎容易成為意識和意志的單薄體。
中華民族文明和文化千年延綿,少不了“教育”二字的不屑努力。新時代,我們要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傳媒教育四者相結合,形成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結合意識形態教育,雙管齊下形成閉環。家庭教育要注重培養青年正確的愛國主義生活習慣與理想信念,灌輸“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學校教育要注重培養青年在愛國主義精神弘揚道路上的“知行合一”,堅持“有國才有家”的時代責任;社會教育要注重培養青年抒發愛國主義情感的“求真務實”,教會青年恪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條;傳媒教育要為青年愛國主義精神鞏固和升華提供純凈的輿論環境,引導青年群體在民族復興大業上闊步前行,時刻準備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精神弘揚,更需教育為先,四位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互為犄角,各司其職,確保青年群體愛國主義“腦”的健康成長。
2019 年11 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從六個方面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實現路徑,為新時代青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了完整的實施路線和指導方針。我們青年群體,要利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的契機,連同10月份修改的《國旗法》和《國徽法》,把愛國主義精神的四肢推向“強骨骼,壯肌肉”,使之能與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相匹配,揚時代之帆,奏青春之歌,頌愛國之情。
1.發掘青年群體的“膽魄”?,F代青年思維敏捷,開放性和包容性遠勝于前,我們不妨將愛國主義社會實踐的主動權釋放部分給予青年群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有別于傳統教育的方式,譬如辯論、演講、探討等,讓青年群體主動認識、認知和認同愛國主義精神,進而成為精神的弘揚者和捍衛者。
2.重構青年群體的“膽管”。泛娛樂時代,青年群體普遍都有追星的習慣,我們要合理運用青年的生活特性,在思政領域重新掀起“造星”運動,把一批像國家勛章獲得者,科學家、軍人等時代力量塑造成時代的“明星”,讓青年的追星沖動既有時代的新潮感,也有精神的滿足欲,讓青年群體的管體愛國主義血液時刻保持新陳代謝,不負韶華。
3.增強青年群體的“膽量”。我們革新“三面紅旗”社會實踐之路,將講、聽、看、行、問貫穿在其始終。用分享的形式閱讀紅色書籍,讓青年在群體交流的氛圍中感受革命先烈的慷慨激昂。用定期的紅色之旅走訪紅色基地,注重歷史的學習將更有助于青年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用學習的心態參加“三下鄉”活動,走進農村,走入邊疆,將愛國主義的內涵與情感落到實處,實現自我升華。如此青年群體愛國主義精神將深入骨髓,肝膽相照。
工作和學習需要氛圍,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也需要氛圍。新時代的氛圍要立足習近平主席的“五個認同”,竭力營造一種全民愛國主義運動的意識氛圍。要把抗戰精神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深刻挖掘抗戰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愛國人物的高尚事跡,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不斷豐富弘揚抗戰精神的載體,選好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充分發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用好報刊、廣播、影視、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化館等各種媒介,讓更多人了解、熟悉抗戰精神,為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提供有力支持。2 要運用2020年新冠疫情的“不利局面”,從中撲捉“機”,感受“暖”,認知“情”,將全民愛國主義掀起一個新高潮。試想一下,如果眼到之處皆家國,耳聽之聲皆大家,青年一代定能在西方思想意識流毒的沖擊下迅速正本溯源,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是開放也好,還是包容也罷,愛國主義精神的胃亦能從容面對思想意識領域的“酸甜苦辣”,游刃有余。
家國情懷是老一輩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實干所在,青年群體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生力軍,家國情懷不可或缺,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考驗。
1.青年群體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1
2.青年群體要正視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和典范作用,強化國家認同感。從五四運動直至今日,中國共產黨時刻擔綱著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應該成為新時代青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最通俗的認知。
3.青年群體要強化自身愛國主義教育主動學習和實踐意識,勇于擔當,敢挑責任?!睹献印酚性疲骸疤煜轮驹趪?,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爸熑握?,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是家國情懷的精髓。立志報國,是新時代家國情懷最生動的體現。青年群體除通過外部環境強化家國情懷,更重要的是主動陶冶符合自身特性的家國情懷。
青年群體作為時代浪潮中的希望一代,是踐行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中堅力量。正如周恩來總理年少時慷慨陳詞那樣: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青年群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指引下,時刻牢記習近平主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五個認同”的淳淳教導,加強自身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和學習,強化精神意識領域社會實踐活動,致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氛圍營造,厚植家國情懷,定能書寫一卷屬于新時代青年群體的愛國主義精神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