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成鐘 陳愛芝 嚴智勇 萬海波
(海軍工程大學基礎部,湖北 武漢 430033)
(一)速度訓練:提高磷酸原系統的重復或間歇訓練中間歇時間應根據CP 恢復的半時反應來決定。由于CP 恢復的半時反應約為20—30 秒,所以,其最適宜的休息間歇應為30 秒左右。但對于訓練水平較低的或大運動量訓練初期的運動員,休息間歇時間可適當延長,如60—90 秒休息,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休息間歇時間可逐漸縮短。
要求:屬于大強度或極限強度,即接近全力或全力,心率在190 次/分左右,有效發展磷酸原系統的供能能力。
方法:重復訓練法。
手段:30~50 米的重復跑,3~5 次,每次間歇30~60 秒,2~5 組,組間歇5~6 分鐘。60~80 米的重復跑,3~5 次,每次間歇30~90 秒,2~5 組,組間歇5~8 分鐘。
(二)速度耐力訓練:無氧耐力(即速度耐力)素質取決于無氧代謝能力。由于磷酸原的供能時間短,所以,無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改善無氧耐力,首先必須提高糖酵解能力。從訓練的生化原理角度分析,在運動時,乳酸積累會導致機體疲勞或機能衰減,影響運動能力。大量積累乳酸可刺激機體對酸性物質的緩沖和適應,機體耐受乳酸能力提高,從而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運動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說明糖酵解供能的比例越大,無氧耐力素質越好,所以最高乳酸訓練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達到最高水平。
要求:屬于次最大強度,心率在180 次/分左右。
方法:最高乳酸訓練法。
手段:最高乳酸訓練通常采用間歇訓練法,采用1—2 分鐘大強度運動、間歇休息為3—5 分鐘的間歇訓練法。重復3~5 次(這種訓練手段適合訓練有素的參訓人員),重復1~2 組,組間歇10~15 分鐘。身體素質達不到要求的可以降低標準,心率在160~180 之間,適當減少次數。在發展有氧耐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訓練要求。
在訓練中,可調整間歇休息的時間和運動與休息的比例來提高乳酸生成量。如全力跑1 分鐘左右達力竭狀態時,血乳酸最高也只有15 毫摩爾/升左右。如想進一步提高乳酸生成能力,可適當調整休息時間(有關資料報道重復性訓練中休息間歇對訓練效果的影響。在休息間歇恒定的4X400 米跑的后2 次跑時,血乳酸下降,而遞減間歇休息時血乳酸會升得更高,運動負荷雖然相同,由于休息間歇不同造成不同的訓練效果。),這樣就可刺激機體產生更強的抗酸、耐酸能力,提高抗疲勞能力。
(三)有氧耐力訓練:有氧代謝能力是各個項目的基本能力需要,有氧工作能力越強,練習間的組織彌補過程進行的越快,同時在訓練后的恢復過程也都是通過有氧代謝完成的,那么恢復的越快,質量也高,為下一次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有氧代謝能力的訓練,改善機體內氧運輸和利用的能力,可以提高有氧耐力素質。
要求:心率在140~160 次/分,強度在60~70%。
方法: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的訓練方法常有間歇訓練、乳酸閾訓練和持續耐力訓練及高原訓練。
手段:持續耐力訓練,負荷強度:相對較小,芬蘭生理學家卡沃寧提出有氧耐力訓練心率保持公式:訓練強度=安靜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60—70%,例如:60 +(200—60)×60—70%=144—158(訓練強度)。負荷量:有氧耐力訓練的負荷量以連續練習的距離或持續時間為指標,時間控制在30—90 分鐘。
間歇訓練法,負荷強度:相對較大,在80%左右,適用于有一定訓練水平的士兵,心率控制在160~170 次/分。負荷量:負荷量常以距離和時間兩個指標來表示,一次練習的負荷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3—5 分鐘,每組3~5 次,1~2 組,組間歇時間10~15 分鐘,次間歇時間一般為3~5 分鐘或間歇時間以心率降至120 次/分左右,開始下一次練習來確定。如果在3~5 中內心率不能下降至120 次/分左右說明強度過大或士兵的機體疲勞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要停止練習。休息方式:多采用積極性休息方式。
在接受了某一內容的負荷之后,機體不同的生理系統和心理過程的反應也是不同的,不同性質的負荷形式對機體機能水平發展影響效果如圖1。
官兵在從事不同性質的訓練中,三個供能系統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工作,并出現不同性質的疲勞。從中可以看出,人的三種供能系統相對應的三種運動能力,在負荷后恢復的過程是不同步的,與負荷的主要性質相應的運動能力恢復得最慢,但其他運動能力則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得到充分的恢復。這給我們合理的安排不同性質的負荷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400 米障礙訓練計劃的安排與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
綜上所述,要在訓練中得到理想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實施訓練負荷,就必須對400 米障礙的專項素質結構、專項體能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使訓練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好的訓練效果,同時促進全軍官兵健康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有效地服務于我軍“體能出戰斗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