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國鑫
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林木新品種、良種是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意義重大。加強林木育種創新,解決生態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離不開林業長期科研基地的建設和支撐。在北京城鄉綠化造林建設蓬勃發展,對鄉土落葉喬木良種需求由量到質不斷提升的新形勢下,北京市大東流苗圃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申報,建設 “北京鄉土落葉喬木良種繁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意義重大,是實現北方林木種苗事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安排。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戰備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前進路徑。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林木良種是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是荒山荒地綠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綠色生態屏障的物質基礎,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木材安全,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但仍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2.2億公頃森林尚不能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物質、文化等多種產品的需求。特別是我國山區、沙區、石漠化和鹽堿化等生態脆弱區占國土面積的80%,其中西部和北部有226.2 萬公頃荒漠化土地及3460萬公頃鹽堿化土地。迫切需要建設林木良種繁育長期科研基地,開展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種研究,為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發展,選擇與培育適應荒漠化、鹽堿化土地的優質種苗。

病蟲害防治
自2017年起我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每年從天然林獲取的5000萬立方米木材必然向人工林轉移。2018年,我國木材消費量已超過6億立方米,而全年商品材產量僅為8432 萬立方米,木材對外依存度過高。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木材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缺口繼續加大。而且由于全球氣候變化,世界主要木材生產國對木材出口的限制,進口難以為繼。目前,我國林木良種年均產量220 萬千克左右,良種穗條15 億條(根)左右,全國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60.8%,與發達國家90%以上的林木良種使用率相比依然偏低,難以滿足現代林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需求。一個國家擁有的種質資源圃面積、資源數量和質量以及對其保存、特性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是其育種效果的決定因素,也是衡量其育種工作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對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研究十分重視,許多國家均建立了較完整的種質資源圃。由于林業樹種基因型高度雜合,性狀遺傳規律復雜,育種難度大,育種效率低,通過常規雜交手段獲得的雜種篩選群體的數量有限,要選出合適的品種難度大、篩選年限長,有的需要十幾年甚至上百年。建設林木良種繁育長期科研基地,持續穩定投入林業資源創新與育種研究,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北部,北靠燕山,西接太行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家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也是京津冀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地處華北暖溫帶,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1.64 萬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1.02 萬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62%。林業在北京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林業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關系著北京生態安全和種業發展。北京市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快,可供綠化造林的空間小,今后將主要集中在平原綠化、困難立地造林、低產低效林改造等方面。因此,迫切需要選育抗干旱、耐鹽堿、抗病蟲等適應性強的鄉土林木新品種,以修復生態環境,增強森林功能,為保障首都生態安全建設提供支撐。加快首都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就必須不斷加強林木育種科技創新意識,充分利用首都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解決生態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難題,掌握突破育種與種業創新發展瓶頸的技術,促進林業資源的多效益發揮,這些都離不開林業長期科研基地等創新平臺的建設和支撐。因此,建設林木良種繁育長期科研基地既是戰略需要也是科研需求,既是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需要,更是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需要。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主力軍,是巨大的綠色資源寶庫。林木種質資源是現代林業發展必不可少的繁殖材料,收集、保存與利用林木種質資源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人類的永續生存和經濟利益。林木良種的選育與培育,一般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闡明林木生長過程和生態系統演變規律更是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長期監測和數據積累。現有分散的科研基地很難滿足林業科技創新對時間規律的要求。因此,國家林木良種繁育長期科研基地建設,對于規范管理和完善基礎設施,實現林業科學研究成果的長期保存、技術的應用提升,具有深遠的意義。將科研項目與基地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合理布局、穩定投入,能夠加強新品種的繁育與新技術的應用與示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代林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科學普及、森林文化傳播等,提供長期穩定的平臺支撐。
北京市大東流苗圃(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占地149.73 公頃,生產面積95.77 公頃,符合《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規劃(2018—2035年)》所劃區域和類型。苗圃(基地)土地使用權歸國家所有,長期穩定使用;集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優質種苗繁育推廣、科普教育體驗展示于一體,是我國北方優質林木種苗的示范窗口;具備開展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同時擁有一支穩定的科研和管理團隊,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北京鄉土落葉喬木良種繁育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建設,可以充分發揮苗圃(基地)北京鄉土落葉喬木特色種質資源收集與良種選育、北方林木種苗規模化繁育及科技成果示范、全國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等職能,為苗圃(基地)的發展提供契機。
根據我國林業科技創新及林業生態建設提質增效戰略要求,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動力,將北京市大東流苗圃建成區域特色顯著的國家林業長期科研綜合基地,對北京鄉土落葉喬木良種繁育開展系統研究,將為現代林業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干性極強的欒樹優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