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
近期,美國在中國周邊的軍事挑釁動作并未減弱,其艦艇屢屢穿航臺灣海峽或闖入我南海島礁12海里范圍,制造危險的對抗氣氛。此外,美方還通過制造輿論的方式將“拒絕軍事溝通”的責任推到中國身上。美方這些舉動讓我們不由得為因“意外事故”而引發中美戰略危機感到擔心。
事實上,在2020年底舉行的環球時報年會關于“中美關系會迎來拐點嗎”話題討論中,多數發言嘉賓基本上都希望拜登上臺后會給中美關系帶來一個緩和與改善的拐點。然而,最近美國對華政策一系列的舉動,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令人失望。
一是美軍“威爾伯”號導彈驅逐艦5月18日穿航臺灣海峽,兩天后又未經中國政府批準,非法闖入中國西沙領海。解放軍所屬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對美艦進行跟蹤監視并予以警告驅離。我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定性美艦的行為是“嚴重的挑釁行動,性質十分惡劣”。
二是通過以“美國國防部匿名官員”之口在英美媒體散布消息的方式,渲染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美方國防部長奧斯汀三次提出與中國軍方對話,都被中國拒絕互動”,這實際是故意混淆視聽、顛倒黑白。一方面,美方提出由奧斯汀與我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上將對話,本身就不符合多年來中美兩軍交流對話的慣例,超出了兩國國防部長之間進行對話的外交禮儀規范。另一方面,美軍方屢屢展開嚴重的挑釁,破壞了中美兩軍對話的氛圍。實際上,中方在奧斯汀上任之際就發出兩國防長在方便時候進行通話的友善信號,但美方一直沒有回應。美方這種“甩鍋”給中方的做法十分不負責任。
拜登上臺后,總體而言中美關系互動中的不可預測性下降,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極端性、無底線性、突然襲擊式的沖撞風險下降。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對華戰略的基本軌道不會發生根本變化,不可低估特朗普對華政策的政治遺產的影響,拜登政府現階段只會做些策略性的調整,而難以做出根本性的戰略轉變,因為美國對華的戰略定位已是朝野兩黨的共識。
盡管拜登上臺后對特朗普時期的一系列內外政策都做了不少“撥亂反正”,包括重返世貿組織、重返世衛組織、表示愿意承擔對《巴黎協定》的義務等等。但是,拜登政府卻將特朗普對華政策中的政治遺產基本上沿襲下來,唯一的改變就是不像特朗普時期的單打獨斗,而是糾集伙伴盟友,企圖“群毆”中國。
美國國會此前批準了軍方提出“太平洋威懾倡議”計劃,大幅度地增加圍繞中國周邊的軍事部署力度,美國海、陸、空和海軍陸戰隊等各個軍兵種的備戰建設規劃明顯地突出了劍指中國軍事力量的跡象。美國針對中國的軍事挑釁行為不斷升級,更多地派軍艦在南海、東海、臺海進行所謂的“自由航行”,針對中國的飛行偵察頻率不斷加大,距離中國領空、領海越來越近,高調地顯示力量。
美國一方面在中國的家門口耀武揚威,另一方面對中國軍隊的正常軍事訓練進行無端指責。不久前,美國海軍公布的一幅關于兩名美國海軍軍官在拍攝中國海軍航母編隊訓練的照片,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照片的背景是航行中的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兩名美國海軍軍官表情輕松,似乎在說:“在我們眼里,你們根本不是我們在同一個級別上的對手”。發出某種對中國海軍力量十分蔑視傲慢的信號。
誠然,美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仍然是舉世無雙,鶴立雞群。但是,如果美國認為他們能憑借自己強大的壓倒性軍事優勢對中國施壓,妄圖迫使中國屈服讓步,純粹是癡心妄想。如果他們認為動用軍事力量試探,甚至踩踏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紅線”,而中國只能忍氣吞聲,那更是21世紀最大的戰略誤判,是非常危險、魯莽的愚蠢行為。
當前,中美關系互動中的態勢是,“美國進攻、中國防御”,美國綜合戰略焦慮癥導致“動作走形”,極具冒險性。中國希望維護兩國關系穩定,對美溝通的大門一直敞開,但若美國持續“癲狂性施壓”出招,將導致中國無路可退,中美關系互動中就難以避免有失控的風險。
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矛盾短時間內難以通過技術性手段加以解決或緩解。當前能做到的就是爭取先穩定、后改善,要注意避免產生新的沖突點,特別是防范由于“戰略意外”而導致硬碰撞式軍事沖突。中美都是大國,都非常看重自己的民族尊嚴,一旦“戰略意外”發生,雙方都不愿意放棄尊嚴,就難以達成“體面的妥協”,反而有惡性循環螺旋式軍事沖突升級的危險。
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我們需要一個和平、安全的外部環境,我們希望中美兩國能夠本著“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使得兩國關系能夠行穩致遠。中國的發展就是想讓自己的人民能夠過上好日子,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造福世界人民。中國的發展不想、也不會威脅任何人,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怕任何人的威脅。
拜登政府公開聲稱要與中國進行激烈的戰略競爭。中國不怕競爭,但是要平等地、理性地競爭,而不是通過霸凌行為壓倒對方來競爭。美國對中國施壓,特別是動用軍事力量對中國進行脅迫,不但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作者是解放軍海軍少將)
環球時報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