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瑜
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對人們的思想意識以及日常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延續儒家文化的價值,將優秀的儒家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儒家文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落實好“文化強國”的國家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但在西方文化以及網絡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文化建設不僅出現了文化認知錯誤,還面臨著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文化建設投入欠缺、缺乏專業文化建設人才、文化宣傳力度不強等問題,因此糾正文化認知錯誤,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刻不容緩。而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正是以儒家文化、武術文化、易學文化、飲食文化等各種方式向世人展示,在這其中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代表,具有更為重要的引導作用。
一、儒家文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有助于提高人民大眾的文化修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精神上的空缺讓人們對生活逐漸缺乏激情。現在很多人的內心煩躁、郁悶、焦慮、抑郁,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對人們精神世界進行重塑。儒家文化注重自身文化修養以及格物、致知、意誠、正心、修身。這其中,修己之道以及慎獨的原則對現在社會的道德重塑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1]。儒家文化中涉及到的理想型人格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完善的君子人格,人們在修身養性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對君子人格的追求。通過不斷的精神方面的補助,我國公民的文化素養才能有所提升。儒家文化有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政府應該進一步明確我國的文化精神,充分肯定以及宣傳儒家文化。構建我國的儒家文化精神,建立較高文化標準,在對儒家文化精神重塑的過程中增強民族意識自覺。在和平、發展、合作道路背景下,通過儒家文化能夠建立與其他國家共繁榮、共發展的友好關系,加強世界對我國民族精神的認可,這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對外關系協調,還有利于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設,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影響力。儒家文化有助于推動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在國際文化中,西方文化更加關注競爭,主張戰勝以及征服自然。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進取精神,能夠打破傳統的牢籠,讓科技突飛猛進,但對自然規律缺乏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國儒家文化中提倡中庸之道。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將人與自然作為相互支撐體系,對天人合一思想比較看重,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所說的普遍關聯性[2]。從本質上來說,中庸抵制極端思想,追求真理。在全球生態文明維護的過程中,中庸之道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不僅體現了人與人的處世法則也是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信條之一。儒家文化有助于維護世界安全與和平。儒家思想中,人應該具有自尊心、道德觀念以及廉恥感。弘揚儒家文化可以幫助我國重新塑造道德標準,用道德的方式約束公民。當然,道德約束也具有自律性。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道德約束的標準已經深入人心,那么人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比自己是否已經利用自省以及外界譴責逐步實現道德標準的自律[3]。將儒家思想作為我國道德以及文化精華,將其推廣以及發揚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理解以及認可儒家道德準則,進而利用道德約束力實現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
二、儒家文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儒家文化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顯而易見,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方面,長久以來,因為錯誤認知導致儒家文化一直處于被批判中。新文化運動時期,眾多學者對儒家思想全盤否定,對其中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精華視而不見,導致我國民族文化的喪失,對我國文化建設起到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民眾對儒家文化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很多人對儒家文化的認知出現了偏差,認為儒家文化就是穿古裝、背誦《弟子規》以及舉行孔子盛大典禮活動等,有的人認為讀《論語》以及保留傳統文化就是對儒家文化的一種復興。受到這種錯誤認知的影響,各地舉辦了各種“復興”儒家文化的活動,但在活動完成后,思想上并沒有任何的啟迪。這些舉動都將儒家文化保守思想和片面思想進行了放大,阻礙了我國文化以及科學思想的發展。儒家文化應該從本質上成為我國民族精神支柱,而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葉公好龍[4]。
三、弘揚儒家文化,加強文化建設
加強我國文化建設,必須糾正對儒家文化的錯誤認知,辨證繼承和弘揚好儒家文化精髓。首先,要重視儒家文化教育。儒家文化從根本上來說,屬于吸收兼容的一種內在性文化,這與歐美地區的外化性文化存在根本差異。儒家文化以個人性格影響力的方式獲得尊重,其目的是把人培養成為謙謙君子。需要以仁愛感人、以誠待人以及以禮待人,用自身形象獲得西方文化認同感。不過。我國在提升文化建設標準的過程中,對儒家文化教育以及國民教育沒有過多重視,忽視了人民大眾的文化修養追求,一味擴大對外宣傳力度,出現了許多面子工程。儒家文化是一種內涵文化,具有內在超越性,因此弘揚儒家文化第一步就需要做到修身。如果沒有達到修身,儒家文化在國內就屬于文化真空狀態,如果急于求成,那么儒家文化就成了快餐文化,欲速則不達,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其次,要將儒家文化納入到教育體系中。在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當中全面納入傳統文化精華,用國民教育的方式真正做到優秀文化普及,努力將我國的科學發展面向個人,進而樹立符合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對我國的教育模式進行改善以及優化,對傳統文化精華進行大力宣傳,全面提升我國的國民素養。在努力提升科學文化水平以及知識水平的過程中,對國民教育思想觀念加強深化,將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直接動力,進而實現建設我國文化的目的。首先要注重發展儒學教育。目前我國的儒學教育水平不高,有的教育機構甚至出現對儒家文化進行隨意歪曲的現象。其次要將我國的儒學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相融合[5]。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教育都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狀態進行透視,進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新的觀念和前途,且目的都是為人提供現實的生活智慧和終極關懷,兩者具有共性,因而結合起來能夠實現更好更快地改革國民課程體系。最后,要不斷擴大儒家文化國際競爭力。我國友好公共外交理念的建立受到了儒家文化寬容內在精神的影響,為了在國際對話中能夠有更大話語權,提升我國在國際中的文化競爭力,我國需要不斷的擴大我國儒家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各國之間想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競爭力,也應該克服不同區域間文化割裂現狀,逐漸形成各國文化交融以及文化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在同一理念下最終達共同文化模式,進而提升文化競爭力。擴大我國儒家文化國際競爭力,首先要對儒家文化進行傳播,組織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孔子學院,改善傳播儒家文化的途徑。
加強文化建設在我國任重而道遠,利用儒家文化提升我國文化實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僅依靠政府的支持、民眾的努力,還需要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相結合。而弘揚儒家文化,提升我國文化實力的關鍵是要將國民文化素質提升,將儒家文化真正的植入到人心中,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對儒家文化進行有效傳播,不斷向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奮進。
參考文獻:
[1]張文彬. 儒家治國理政思想及其實踐轉化[J].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3(04):11-14.
[2]張玲. 新時代儒家優秀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傳承與創新的有效路徑研究[J]. 新西部,2020,(18):136-137.
[3]李新宇,辛寶海. 論儒家思想對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以曲阜古魯傳統廉政文化體驗街區為例[J].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04):97-101.
[4]劉舒. 儒家文化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5]滕秀瑩. 運用儒家文化建設我國民營企業文化[D].東北石油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