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在梳理、分析國內外科普展示標準規(guī)范及科普行業(yè)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與實踐基礎上,立足廣東科學中心歷年來在科普展示標準化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導向,嘗試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五大發(fā)展觀視域下的新時代科學中心科普展示特征體系,即特色性、協同性、可持續(xù)、融合性、普惠性?(簡稱DCSCI標準體系)?,旨在在邁入“十四五”的新階段,采用新發(fā)展觀的新理念,促進科學中心科普展示標準化研究邁上新的臺階,勾勒“十四五”階段科學中心科普展示的群像,推動新發(fā)展理念在科普領域落地生根。
[關鍵詞]?新發(fā)展理念?科普展示?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G2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0047-06
一、引言
科技館展項是科技館實現科普展示、科學教育、科技傳播的物媒,是連接世界、策展人、觀眾與社會的界面,是科技館最重要的科普展教資源。長久以來,展項的研發(fā)、設計、制造與實施,由于包含大量策展人創(chuàng)意與靈感的抒發(fā)、表達,因而被視為一種非標準化的過程,相應地,科技館的展項也被視為非標定制產品。但長期的非標化和定制化生產也積累了很多問題,導致科技館展項沒有統一的行業(yè)標準,整體質量存在不穩(wěn)定、易損壞等問題。為了解決科技館展項行業(yè)標準缺乏、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提高科技館展項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提升科技館展項整體質量水平,亟須對科技館展覽進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
二、科技館科普展示標準化現狀分析
國內外已有一些相關標準對科技館展項建設進行了規(guī)范,國內有?《科普資源分類與代碼》《科普裝備標準體系表》《科普展項及布展通用規(guī)范》?;國外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美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ANSI)、美國史密森研究會(Smithsonian)等機構頒布的展項標準等,詳見表1。但需看到,這些標準的自洽性、應用度,以及具體在科技館展項建設領域的適用度都有待驗證與進一步提升,且科普展項標準的理論研究工作還比較欠缺,雖然各相關單位已經意識到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如何建立標準、建立什么樣的標準還不明晰,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論研究[1]。
在國內,關于科普展示的標準化研究主要集中和活躍在表1內制定和頒布了相關標準的單位中,包括安徽省科普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等。最早關注到科普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是閆光亞和李小甌,其在2004年發(fā)表的?《關于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科普場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建議》?是對科普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最早論述[2]。2006年,李俊玲在分析成功展品基礎上,認為科技館展覽展品質量的衡量標準應包括內容科學性、表現趣味性、安全可靠性、操作簡捷性、耐用性[3]。2010年,王洪鵬從中國科技館展覽教育中心展廳一線工作人員的視角,提出安全性、科學性、知識性、互動性、趣味性、運輸和維修的適應性、經濟性、協同性、創(chuàng)新性的展品質量評價原則[4]。2015年,中國科協科普發(fā)展對策研究類項目“科普展品標準研究報告”提出主題性、教育性、科學性、互動性、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經濟性的科技館展覽展品設計一般原則[1]。2016年,王恒提出從安全性、可管理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創(chuàng)新性等角度評價科技館展品創(chuàng)新[5]。唐罡歸納總結了科技館展品必須具有科學性、安全性、趣味性、互動性的特點,致力于以此為基礎,提供科技館展品開發(fā)標準化的思路[6]。2018年,馮帥將等基于安徽省地方標準《科普裝備標準體系表》的編制工作,提出科技館科普展示裝備標準體系的科學性應具體體現在體系的合理性、適用性、完整性、相關性、指導性、約束性、服務性、穩(wěn)定性、動態(tài)性、前瞻性等特性[7]。
三、新發(fā)展理念視域下的科普展示標準
在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科學把握新發(fā)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已成為“十四五”規(guī)劃的核心要義。
在梳理、分析國內外科普展示標準規(guī)范及科普行業(yè)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與實踐基礎上,基于廣東科學中心2004年以來在科普展示標準化方面的研究與實踐①,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導向,本文嘗試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五大發(fā)展觀視域下的新時代科學中心科普展示特征體系(簡稱DCSCI標準體系),如圖1所示,旨在勾勒“十四五”階段科學中心科普展示的群像,推動新發(fā)展理念在科普領域落地生根。
(一)創(chuàng)新發(fā)展論導向下的特色性(Distinctiveness)
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論導向下,科學中心展項應在內容、形式及管理等維度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形成具有足夠辨識度的科普展示特色性,走出一條品牌化和特色化的發(fā)展之路。具體而言,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實踐:①在展示內容方面,突破科技館以往主題限制,大膽嘗試科技館較少或從未展示過的主題。②在展示形式方面,應用新興技術進行科普展示形式創(chuàng)新,開展展項和展覽的自主研發(fā)。③在展覽(工程)管理方面,突破以往的慣用管理模式,啟用策展人項目團隊制度,加大策展人或策展團隊對展示創(chuàng)意和效果的全過程把控,以工程思維模式主導展覽工程的具體實施。廣東科學中心應依托廣東省科普展項創(chuàng)意設計工程技術研發(fā)中心,研究探索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方法、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等科學內容的科普化,實現科普原始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二)協調論導向下的協同性(Collaborativity)
在協調發(fā)展論導向下,科學中心展項在自主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要走出一條社會化的協同發(fā)展之路。開拓和加強館政、館企、館校等社會化協同發(fā)展建設模式。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實踐:①通過館政合作,進行科技成果展示,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承接科技部門成果展示任務,面向廣大公眾,開展全省最新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科普宣傳與推廣;進行政府科普宣傳,利用館政合作成功案例的示范效應,對接政府政策宣傳及科普教育,承接政府不同部門的科普宣傳合作建設項目。②通過館企合作,聯合企業(yè)合作建館,拓寬與企業(yè)合作渠道,深化館企合作,開發(fā)企業(yè)專題科普展館或展覽;進行技術成果推廣應用,與展項制造企業(yè)合作,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展項精品在館際間推廣應用。③通過館校合作,實施館校合作戰(zhàn)略,實現高校科研成果的科普轉化,以及聯合開發(fā)科普展覽和教育活動。
(三)綠色發(fā)展論導向下的可持續(xù)(Sustainability)
在綠色發(fā)展論導向下,科學中心展項應走出一條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協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在展館建設中,廣東科學中心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性不僅體現在“綠色家園?”“?低碳&新能源汽車體驗館”等綠色主題展館、展覽建設中,還體現在戶外環(huán)境的科普展示中。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實踐:①充分利用室外場地,實現綠色科普資源展示,挖掘室外場地的空間優(yōu)勢,開發(fā)室外展品,開展戶外特色科普教育活動,將其打造成省內重要的戶外科普教育基地,實現中心綠色科普教育資源展示。②全面提升服務標準,擦亮5A級旅游景區(qū)品牌,對標國家5A旅游景區(qū)等級評定體系,全面提升科學中心在接待能力、旅游設施、交通配套、餐飲服務等方面的質量,維續(xù)5A級旅游景區(qū)資質,不斷提升綜合吸引力和品牌認知度。③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在展館建設中建立場館常態(tài)化更新改造機制,不斷推出高水平臨展,打造科學中心品牌,聚焦社會熱點和科技進步,定期推出臨展,將內涵豐富、具有全互動體驗特色的原創(chuàng)臨展資源,輻射粵港澳大灣區(qū),乃至國內外,在臨展研發(fā)方面成為領先全國的品牌。
(四)開放發(fā)展論導向下的融合性(Cross-boundary)
在開放發(fā)展論導向下,科學中心展項應包容科學與人文、國內與國外、歷時與共時等多對元素,并實現每對元素內部二元對立要素的融通以及多對元素之間的貫通,實現跨域整合與越界融合發(fā)展。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相關實踐:①加強科技與人文融合;創(chuàng)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打造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匯聚和融合文化科技資源,提升科普展示的人文價值,重塑科普內容和表達方式;通過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提高科普的文化藝術品位;建設科技館文創(chuàng)開發(fā)體系,開發(fā)形式多樣的科技文創(chuàng)產品。②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創(chuàng)作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動借鑒國外科普先進理念,豐富中國科普內涵,重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以求美美與共,在學習借鑒國際同行寶貴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科普增進文明互鑒,可以看到,這也是科普倫理中“堅持開放發(fā)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的要求[8]。③運用歷時與共時交織的復合式展示敘事方模式,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積極融合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工業(yè)博物館等早期科技館形態(tài)在展教方面的優(yōu)勢、特征及重要理念,做到不同形態(tài)科學中心之間的互鑒與共生。
(五)共享發(fā)展論導向下的普惠性(Inclusiveness)
在共享發(fā)展論導向下,科學中心展項應突出大眾化的特點,積極探索科普資源的普惠性建設模式,實現科普資源的均等化。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科普展示的大眾化實踐:①展項眾創(chuàng)(co|curation)。鼓勵觀眾像工程師一樣,參與到科學中心的展項開發(fā)中來,通過將展項前置性、形成性、總結性評量等形式作為切入點,實際參與到科學中心展項研發(fā)的概念設計、初步設計甚至深化設計等設計環(huán)節(jié)中來,與策展人一起開展頭腦風暴、貢獻創(chuàng)意,并通過自己對具體展示設計的體驗幫助策展人不斷改進、調整展示方案。②展項眾包(crowd|sourcing)。鼓勵觀眾像科學家一樣,動手參與科普展覽項目研究,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策展研究工作。例如,觀眾可開展展覽研發(fā)中的部分收集、分類、記錄或分析工作,真正成為展覽研發(fā)團隊中的成員。③展項眾享(crowd|sharing)。以“一個都不能少”的公眾參與式科學普及為目標,注重公眾群體的多樣性,使科學中心的科普展教資源在不同年齡、性別、地域等公眾中實現均等化的傳播與普及,增加科學中心科普展示的可及性,在策展中摒棄各種偏見與歧視的先念,將去年齡化、去性別化、去地域化等觀念根植在展覽研發(fā)的全生命周期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自然與社會的統一、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統一,內容全面、豐富、完整,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什么是發(fā)展、為什么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發(fā)展為了誰、發(fā)展依靠誰、發(fā)展成果由誰享有等重大問題,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新發(fā)展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已成為指導社會各方面發(fā)展實踐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導向,基于廣東科學中心自2004年以來在科普展示標準化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本文嘗試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五大發(fā)展觀視域下的新時代科學中心科普展示特征體系(簡稱DCSCI標準體系),即特色性、協同性、可持續(xù)、融合性、普惠性,并具體分析了在該體系框架中適宜并應當開展的科學中心科普展示實踐,包括特色性標準(Distinctiveness)下展覽的內容、形式、管理創(chuàng)新,協同性標準(Collaborativity)下展覽的館政、館企、館校共建模式,可持續(xù)標準(Sustainability)下展覽的綠色主題、綠色資源開發(fā)及展覽更新常態(tài)化,融合性標準(Cross-boundary)下展覽對科學與人文、國內與國外、歷時與共時等異質領域的融會貫通,普惠性標準(Inclusiveness)下展覽的眾創(chuàng)、眾包、眾享等,旨在在邁入“十四五”的新階段,依靠新發(fā)展觀推動科學中心科普展示標準化研究邁上新的臺階。
[HJ2.7mm]??注釋
①廣東科學中心在科技館科普展示標準化制定方面位于行業(yè)前列,早在2004年年底就組建展覽標準制定小組,著手開展展覽設計標準制定研究工作,從科普展示設計、制作的流程實踐實際包含的各環(huán)節(jié)出發(fā),圍繞設計原則、初步設計及深化設計內容、設計通用要求、控制與管理、設計成果規(guī)范、設計交底6個方面進行了標準化研究。在設計原則方面,提出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參與性、互動性、安全可靠性的展項設計原則。在觀眾體驗方式上,強調展覽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要能吸引觀眾的興趣,鼓勵觀眾親身體驗。上述標準最終命名為《科普展項及布展通用規(guī)范》,涵蓋展項設計、展項制造、展項安裝調試、展項驗收、布展設計、布展施工及驗收6項,于2015年2月10日頒布實施,為行業(yè)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崔希棟,唐罡,胡濱,等.科普展品標準研究報告[A].中國科學技術館.科技館研究報告集(2006-2015)下冊[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2017.
[2]閻光亞,李小甌.關于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科普場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建議[C]//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04年科技館學術年會論文選編.北京: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04.
[3]李俊玲.科技館展品的質量標準與控制[J].大眾標準化,2006(s1):32-34.
[4]王洪鵬.淺談科技館展品的評價標準[J].科普研究,2011,6(5):65-70.
[5]王恒.科技館展品的創(chuàng)新[C]//中國科學技術館.科技館研究文選(2006-2015).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2016.
[6]唐罡.科技館展品開發(fā)標準研究與思考[J].中國標準化,2016(2):71-74.
[7]馮帥將,黃亞平,李小甌,等.科技館科普展示裝備標準體系構想及分析[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8,3(3):77-84.
[8]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等.科普倫理倡議書[EB/OL].(2020-09-25)[2021-03-03].https://new.qq.com/rain/a/20200925A012E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