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思,陳川,李宏偉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中汽數據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電驅系統(電機、電控、變速器等)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發展初期,電驅動相比較成本高昂的動力電池在政策、企業和市場端受關注度普遍較低。但隨著補貼政策的逐步推出,產品進一步市場化,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性和能耗水平也成為衡量整車的重要指標,電驅動技術越來越受到行業的普遍重視。
作為市場的新入局者,新能源乘用車整體受政策和外界環境影響較大。從市場走勢來看,2017年和2018年產量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2018年單年產量突破百萬。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導致下半年市場表現不及預期,全年僅實現同比1.54%的微增。由于新冠狀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1-5月新能源乘用車產量同比降低46.51%。電驅系統配套情況與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步發展態勢。

圖1 2017-2020年1-5月新能源乘用車產量走勢
我國電驅系統供應鏈體系逐步建立,發展較為完善,多家自主企業具備獨立的研發和生產能力。2020年1-5月電機配套量前三的乘用車企業分別是比亞迪、特斯拉和蔚來,市場占比累計達到38%。

圖2 2017-2020年新能源乘用車產量走勢
從電機供應模式來看,主要分為自產自銷、第三方供貨以及合資公司供貨三種模式。自產自銷的典型代表企業是比亞迪、特斯拉和蔚來,此類企業的特征有三,分別是先天具備電動化基因,資金實力較強且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先天的基因注定此類企業是顛覆性的,在關鍵動力部件的布局上也較為完善;資金實力,有足夠的資本進行研發和投機建廠;高占有率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降低零部件的成本。其次是以第三方電機企業供應為主,主要以華晨寶馬、廣汽等傳統企業為主,此類企業的特點是以傳統車為主,電動化過程是循序漸進逐步過渡式的,短期內采用第三方企業產品就可以滿足需求。第三類以合資公司供貨的代表就是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

圖3 電機供應模式和關系
除了電機之外,電機控制器的供應模式和市場格局與電機基本相似。
永磁同步電機和交流異步電機是電動車應用最廣的兩種電機。永磁同步電機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能耗低,高啟動轉矩、啟動時間較短等優勢,但缺點在于成本高,高溫引發退磁現象等[1-2]。
從近幾年配套乘用車不同類型電機市場占比走勢來看,永磁同步電機市場占比提升明顯,從2017年的70.97%提升到了2019年的96.52%;2020年1-5月也達到95%以上。永磁同步電機成為絕對主力。市場的變化與近幾年電動汽車產品結構有較大關系,前期小微型車在市場占主導,為了降低成本小微型車多配備交流異步電機;而隨著扶優扶強政策的切換,緊湊型及以上車型開始占主導,為保證整車動力性,配套永磁同步電機的車型也越來越多。

圖4 2017-2020年1-5月新能源乘用車產量走勢

圖5 不同級別純電動轎車電機功率-質量分布

圖6 不同級別純電動SUV電機功率-質量分布
電機功率是衡量電機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圖5、圖6分別是不同級別純電動轎車和SUV配套電機的功率-質量散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純電動轎車中微型轎車電機功率主要分布在25-50kW,質量集中在20-40kg之間;緊湊型車功率主要分布在100-150kW,質量40-60kg之間;中型車車型數量比較少,電機功率分布較散。對于純電動SUV,緊湊型和中型SUV質量主要分布在50-60kg之間,中型車電機功率普遍略高在150kW上下。從散點分布看,配套轎車絕大多數電機均位于斜線下方,功率/質量偏低。
扁導線電機具有槽滿率高,低直流銅損,散熱性和熱傳導更好等優勢,被認為是提升電機功率密度的有效手段。同時,扁導線繞組電機存在工藝復雜、趨膚效應大、銅線要求高和設備要求高等特點,技術門檻相對較高。早在2007年,雪佛蘭Vlot采用雷米生產的扁導線電機技術,2015年豐田普銳斯采用電裝生產的扁導線電機。我國扁導線技術起步較晚,2017年上汽研發成功并應用在熱門車型ERX5、Ei5等;2020年蜂巢開發的小型扁導線電機在歐拉R1上進行了裝配。精進電動研制了扁導線繞組乘用車電機樣機,功率密度達到4.4kW/kg以上。
電機控制器是三電核心部件之一,是能量由電池到電機傳遞轉換的樞紐和控制核心,對于提升能量利用效率、輸出動力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的規劃,2020年控制器比功率實現15kW/L,2030年達到控制器比功率35kW/L。
根據純電動乘用車電控功率-體積散點圖來看,我國現階段電控功率密度整體偏低,絕大多數產品位于斜線以下,絕大多數產品功率密度不足10Wh/L,與技術路線圖規劃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

圖7 不同級別純電動轎車電控功率-體積分布
目前比較主流的做法是將電機、控制器和減速器深度集成,形成三合一電驅方案[3]。
系統集成優勢明顯,通過共用殼體、連接件等可以有效地減小電驅動系統的體積、降低系統總質量,達到輕量化、節約成本等目的。電驅動系統的各個部件通過整合,整體結構更為緊湊,安裝尺寸和所占體積得到進一步縮減,系統功率密度得到有效提升。通過電驅系統的集成化實現成本的降低和技術提升。
但同時挑戰也非常大,在散熱方面需要對系統整體散熱通盤考慮,通過優化冷卻系統、介質以及流量等關鍵因素保證各零部件處于正常工作溫度區間。此外,高轉速帶來的NVH的挑戰、冷卻概念和軸承、EMC復雜性提高,以及跨零部件開發協同難度增加等。

表1 主流企業三合一電驅系統應用情況
未來電驅系統趨勢主要圍繞“集成化”“高效化”“低成本”等維度發展。
電機小型高效化和低成本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提升電機效率主要通過降低銅損和鐵損來實現。通過將繞組圓導線改為扁導線提升槽滿率是降低銅損的重要手段,隨著技術和工藝的不斷成熟,未來扁導線電機會得到更大規模的應用。在降低鐵損方面,一味追求高的轉速并不是明智之舉,在提升電機的動力性同時也要兼顧鐵損的降低。
此外,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不斷增加,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的開發和應用將是降低電機成本的關鍵手段。
電控是電驅系統的“大腦”,核心功率器件SiC MOSTET憑借更高的導熱系數、高禁帶寬度等優異性能有望在未來五到十年逐步替代傳統IGBT。從產業鏈布局情況來看,材料廠商如美國科銳、日本昭和電工、羅姆等公司紛紛加大SiC產能的布局;功率器件廠商如英飛凌、意法等公司也加大車規級SiC MOSTET產品的開發和布局,紛紛同上游材料廠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OEM廠如特斯拉已經率先在Model 3裝配;豐田將2021年混動和氫燃料電池車將全面使用SiC,同時與電裝成立合資公司,布局車載半導體業務;我國比亞迪也在比亞迪漢EV進行了搭載,并計劃到2023年,旗下的電動車中實現SiC基車用功率半導體對硅基IGBT的全面替代。
電機減速器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技術難度小,成本低等,但缺點也很明顯,當汽車高速運行,電機轉速高,電機能量損失大,電耗大幅提高。通過多擋化設計以保證電機在不同工況下都能在較高效區工作,既保證了汽車的動力性,也提升了整車的節能效果。目前2級減速器已經得到應用,如寶馬i8采用了吉凱恩開發的2級減速器,長城P8、長安CS75 PHEV采用了舍弗勒開發的2級減速器。在純電動車型上,上汽榮威MARVEL X采用了后置雙電機配兩級變速器技術。隨著電動車體量的增大,對整車能耗水平的逐步加嚴以及多級減速器技術的不斷成熟,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應用。
電動車市場的發展帶動電驅系統從市場規模到技術水平雙雙提升,扁導線技術、SiC功率模塊等前沿技術已經得到 初步的應用,在電機、電控的功率密度、成本等方面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一些關鍵材料如低損耗硅鋼、低無重稀土磁鋼、高速軸承、高線速度密封件以及功率器件基礎材料仍有待進一步突破和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