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灝
(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泰州 225500)
近幾年本地區私家車保有量呈井噴式增長,汽車行業崗位缺口很大,且多數為售后維修崗。筆者所在學校與汽車4S店展開合作,采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企業所需崗位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以此來改善本地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筆者所列舉的是學生在頂崗實習前的最后一門專業課《汽車維護》,也是最接近崗位實際的一門課,融合了所有專業課的知識技能。課程內容整合了《汽車使用與維護》(邱偉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規劃立項教材)和企業培訓資料的內容,強調“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即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課程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共同實施。
本項目選擇的內容是《汽車售前檢測》實施的階段在買車伊始,對于整個課程非常重要。若客戶在汽車使用初期遇到質量問題很可能會引起糾紛,后續維護過程也會變得復雜。為了對客戶負責以及保障企業自身的利益,從事該崗位的人員需要經過正規培訓才能正式上崗。學生在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學習本項目,既完成學校規定的學時,又完成了企業的崗前培訓,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崗位工作,極大節約了成本,保證了企業的用工需求。
課程實施過程是教師基于學生真實的知識、技能水平,進行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活動[1]。在真實的任務驅動下,學生能夠真確地認知課程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出學習動機。
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大背景下,學校積極響應并借鑒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本地大型汽車4S店開展校企合作,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的教學模式。汽修教研組與企業培訓部門根據本專業的課程特點,學生的學習情況,共同制定了校企聯動的教學方案。
學校擁有汽車實訓工廠一座,內有汽車維修工位四個,四輪定位工位一個,發動機、變速器拆裝工位多個,零部件展示臺若干,省賽指定型號汽車多臺,配套維修工具、保養設備齊全,另有多媒體理實一體化教室兩間。
課程選自省教育廳推薦的汽修專業核心課程目錄,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結合崗位實際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企業教師全程參與教學,并根據本課程的綜合成績選出優秀學生,推薦到企業參加實習和培訓。
教學對象為中職三年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學生,該專業學生不喜歡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但是思維活躍,動手操作能力強。善于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師生關系融洽。他們對本課程很感興趣,課堂學習氛圍很濃,并且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筆者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置了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確立了本次課的重點,結合學情確定了教學難點。
在本項目中,筆者使用任務驅動、情境教學、自主探究、梯隊分組的教學策略。通過資源平臺進行任務派單,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對實際崗位工作的觀摩,配合任務書加以引導,形成情感上的認知,動作上的模仿。基于“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對新知識的掌握“跳一跳,夠得到”。以“學生的主體性”為準則,巧妙設計微調研題目,鼓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知識的傳授從“灌輸式”轉向“啟發式”。學生自主學習仿真軟件,借助電子資料嘗試解決問題,通過模擬操作對檢測流程加強記憶,為實操打下基礎[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明確,實訓中“以品定崗”“以強帶弱”,共同完成任務,鍛煉了學生協調溝通的能力,實現了教學的差異化。
本項目課堂的基本環節圍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
2.4.1 課前
教師和企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共同制定授課計劃,根據學情確定教學重難點。企業教師根據崗位要求確定實訓操作規范。教師將微調研題目、微課、配套習題發布到資源平臺,根據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新學習知識的理解設置企業觀摩任務書,以小組為單位發放。通過微調研、微課以及網絡學習平臺,實現“知識學習自主化”“理論知識感性化”。
2.4.2 課中
企業教師通知學生分批次進入4S店車間觀看技師操作。企業教師針對操作流程及要點進行講解,并與學生交流,解答學生疑問。在學生觀摩期間,教師與學生共同觀看,隨時與學生交流,并用攝像機記錄技師的操作流程。學時觀看操作,填寫觀摩任務書[3]。
各小組通過采訪、資料查閱、企業觀摩等方式對汽車售前檢測的含義、內容、重要性等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依次在課堂上展示。
教師設置小組任務,各小組根據上一任務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結合去企業觀摩的情景,討論制定任務流程圖。學生在討論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小組討論完成后畫出流程圖,拍照上交至平臺進行展示。
學生分組操作仿真軟件進行模擬檢測。并且通過軟件模擬修改自己的流程圖。教師請全班得分最高的學生分享自己的操作感受。
教師設置售前檢測流程的步驟磁貼、工具磁貼等,要求每小組在自己的黑板區域內快速擺出正確的步驟以及每一步驟所需要的工具磁貼。學生討論、擺放完成后到座位上做教師現場布置的題目,當場完成。教師根據磁貼擺放的情況以及課堂作業的完成情況,針對性地講解學生的易錯部分。
各小組按照實訓要求對教學用車獨立進行檢測。每組通過崗位分工(操作員、協作員、記錄員和信息員),讓動手能力最強的學生先做,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觀看,用平板記錄過程。結束后學生“輪崗”操作,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指導動手能力弱的學生繼續操作。學生操作期間,教師和企業教師巡回指導或者看視頻監控,遇到違反安全操作的問題及時叫停,進行集中講解。
操作結束后,各小組將視頻上傳至平臺,交換視頻給其他小組找錯糾正,各小組領到其他小組的視頻后討論并指出其中的不規范部分,輪流上臺匯報(四輪操作,四輪匯報)。企業教師點評各小組操作是否規范,對表現好的小組提出表揚和獎勵。
2.4.3 課后
教師發布作業以及下一項目的預習任務,根據項目準備階段和項目實施階段的評價進行綜合評分。學生可登錄平臺查看得分,以及本課程各項目的表現情況。項目結束后,教師借助數據分析,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全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且能與前期項目進行比較,便于課后開展教學反思和分析。學生查看分數以便調整學習狀態和針對性學習。
在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寫進了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關鍵是培養什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本課程的案例生動地展示了筆者學校如何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專業培養目標、本地區實際結合學情探索出的一套可行的教學模式。課程通過真實的項目引導,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力求還原真實的崗位體驗,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本項目的教學,打破了常規課堂教學的束縛,可在企業教學,真正做到了“教學做合一”;與企業深度合作,提高了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新的教學方式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調研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運用合理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的操作技能訓練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梯隊式”實操讓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找到做老師的感覺,更有成就感,動手能力弱的學生能夠很好地補短,避免了以往只看不做的情況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