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浮云

上海中蘇友好大廈
1952年8月,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蘇。在談判中,蘇方提出要在中國大城市展示蘇聯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以及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等方面的建設成就。為此,中央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建設中蘇友好大廈(俗稱蘇聯展覽館),以借鑒、學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加快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蘇方則派出專家前來協助設計和施工。這4所建筑物都是氣勢雄偉的俄式建筑,充滿俄羅斯古典建筑的獨特風格。北京中蘇友好大廈于1954年9月最早建成,武漢中蘇友好大廈于1956年3月最晚完工。
北京的展館位于西直門大街135號。由于北京展覽館是當時的重點工程,國務院非常重視,全國有21個省對工程給予支援,還動員了1萬多名建筑工人、6000多名解放軍戰士參與北京蘇聯展覽館的建設。北京的中蘇友好大廈中心部分都是模仿圣彼得堡的海軍部大廈的中央塔樓外型。除展覽中心外,還有北京展覽館劇場、莫斯科餐廳等共3個單位。我于1964年到北京出差,曾到莫斯科餐廳就餐,環境寧靜舒適,有湯有菜加黃油面包的餐點,才花兩元多人民幣。此后,北京展覽館不斷裝修保養,1988年加建賓館,供旅客住宿。2004年,對各館重新裝修,還擴建了首都廣告藝術公司、莫斯科餐廳食品廠。同時,還轉變經營意識,調整營業思路,重新確定市場定位,逐步向科學化、現代化管理邁進。
上海展覽館位于延安中路1000號,建于1955年3月。上海與北京的展館,無論外型或室內裝飾都比廣州與武漢展館雄偉壯觀,尤其是北京與上海展館主樓頂部都有重達5噸的耀目五角星。北京展館高度103米,上海展館高度110米,都是城市地標建筑。2001年,上海市政府對整幢大廈進行大修整,工程費浩大,加固了地基結構,使之可再延用一百年;其次是修復了頂端的五角形金星,耗費黃金5000多克,2002年修整完工。現在,這幢宮殿式建筑仍然是上海著名的人文景點,上海的青年男女喜歡在此舉行集體活動,到上海的外地賓客也喜歡來此拍照留念。
1955年2月,廣東省與廣州市政府為慶祝《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簽訂5周年,決定建設中蘇友好大廈(廣州人稱為蘇聯展覽館)。中蘇友好大廈建在流花橋附近的空地上,占地總面積為1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8300多平方米。大廈正面有12條從地面直達樓頂的圓形大柱,構成大廳寬闊的大門。大門上嵌著蘇聯國徽和一枚五角星以及用俄文“CCCP”組成蘇聯國名簡寫的特大字母。整座大廈呈現俄羅斯建筑的古典風格,每天可容納3萬人次以上觀眾。主樓前面有1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廣場中心建有39×16米的噴水池。廣場前的正門,安置象征中蘇兩國牢不可破友誼的巨大塑像。
1955年10月5日,廣州市蘇聯經濟文化建設展覽會正式揭幕。當年的朱光市長主持開幕儀式,有九千多名身穿盛裝的來賓參加開幕盛會,當時蘇聯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尤金也從北京前來出席開幕式。展覽會展出蘇聯工業、農業、文化方面的11700件展品,還有書籍、油畫、地毯及一些生活用品。最吸引人的是廣場上眾多的各款汽車,當年廣州街頭汽車甚少,汽車迷們因此一飽眼福。開幕當日我也帶著興奮的心情置身其中,當時展覽館附設有小賣部,內有蘇聯產手表、衣服、鞋襪和糖果、餅干等小件物品出售。印象中,當年蘇聯輕工業并不先進,如蘇聯大花布纖維松松垮垮,印花粗糙,容易褪色和大幅縮水。我當時排隊購買了一盒水果糖,鐵盒質量差,圖案馬虎,鐵盒上顏色很快褪脫,而且糖果的水果味不濃,甚至比不上國產水果糖。我的朋友買了一雙半高跟斜紋布面鞋,系帶很快松脫。
展館后來改為廣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的展覽及交易場所。直至2008年,在珠江南岸琵洲島建成新的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新館址后,廣交會才全部遷往新館。
武漢展館位于漢口江漢區解放大道372號,1956年3月建成,外形與廣州展館相近。
上述4個蘇聯展覽館后續發展各有不同遭遇:北京和上海展館舊貌依然,新顏煥發;廣州展館保留圓拱形頂,部分改造重建;唯獨武漢展館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由于種種原因,在1994年被拆除,夷為平地,不復存在。